探讨漂浮体位后外侧及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论文_李勇

昆明市西山区人民医院 云南昆明 650100

摘要:目的对三踝骨折采用漂浮体位后外侧及内侧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予以探究。方法纳入本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84例三踝骨折患者,并根据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42例实施传统入路配合仰卧位手术治疗,观察组42例实施漂浮体位后外侧及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并对2组患者的优良率、手术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观察组手术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入路手术相比,漂浮体位后外侧及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更高,住院时间更短。

关键词:漂浮体位;后外侧及内侧入路手术;三踝骨折

三踝骨折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类型,通常会对关节面造成影响,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踝关节力线与稳定性受到影响,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与关节不稳等症状[1]。所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三踝骨折予以治疗十分必要。现对三踝关节采用漂浮体位后外侧及内侧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予以探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84例三踝骨折患者,并根据双盲法分为2组,对照组42例患者中,有男26例,女16例,年龄18~69岁,平均(34.56±2.36)岁。观察组42例患者中,有男24例,女18例,年龄20~70岁,平均(34.63±2.42)岁。2组性别等基本资料的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入路配合仰卧位手术治疗,取仰卧位,内踝骨折行内踝前侧或者后侧弧形切口,使用拉力螺钉固定;外踝骨折使用标准外侧纵切口,使用解剖钢板或者重建钢板固定;后踝骨骨折使用间接复位,作关节前侧小切口,使用拉力螺钉固定;完成固定后检查踝关节与骨折端稳定性,使用C臂机确认关节面解剖部位,确定踝穴恢复正常,然后冲洗后逐层关闭。

观察组患者实施漂浮体位后外侧及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方法如下:麻醉后患者予以漂浮体位,首先选择侧卧中立位,在外踝后缘和跟腱外缘间作后外侧切口,按照骨折处向近端与远端呈弧形延伸,近端弧向腓骨,向下从外踝顶点绕过,对小隐静脉与腓肠神经注意保护。对软组织进行锐性分离,使腓骨长短肌腱向后外牵开,使外踝骨折端充分显露,在直视作用下对外踝予以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在腓骨外侧或后侧。选择侧半俯卧位,在原后外侧切口的基础上,将后侧肌腱隔切开,对将拇长屈肌向内侧拉开,腓骨长短肌腱向外拉开,使下胫腓后韧带与后踝骨折充分显露,这时后踝骨折已经基本复位,直视作用下复位后,由后向前选择3.5mm空心螺钉进行固定或桡骨远端小T形接骨板进行固定。拉钩试验对下胫腓韧带稳定性进行检查,一定情况下辅助以前外侧小切口,修复或固定断裂的下胫腓韧带。患者体位换为平卧位,在内踝部做前弧或后形切口,锐性分离,注意保护大隐静脉与隐静脉,使内踝骨折端与三角韧带充分显露,对关节囊合理剥离,内踝关节面充分显露,直视作用下对内踝骨折予以复位,利用螺钉等进行固定,一定情况下可一同对三角韧带修复。直视作用下对骨折复位情况予以观察,后外侧切口内放置引流管,缝合伤口,体位变化下对伤口予以缝合,由外侧至内侧,缝合内侧伤口时可将胸背部固定架彻底去除,使患者为仰卧位,这时的小腿呈外旋位。术后常规采用镇痛泵、口服止痛药、抗生素治疗,合理进行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2]

统计2组患者的手术与住院时间。根据Baid踝关节功能评定表进行评定:优表示得分超过95分;良表示得分90~94分;可表示得分80~89分;差表示得分低于79分。

1.5统计学分析

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如住院时间等表示为标准差(±s),检验选择t,计数资料优良率等表示为率%,检验用X2,P如果低于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优良率

观察组优良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后踝骨折是三踝骨折处理中最难的问题,在治疗中采用传统入路仰卧位行前侧经皮小切口,在C臂机的辅助下间接复位并使用拉力螺钉复位。但是传统入路术式在遇到骨折块粉碎时,骨折完整性被破坏,因此无法通过间接复位达到满意的效果;骨折块较小时,因前侧向后侧置钉难度增加,所以疗效欠佳。为此,我院对三踝骨折患者实施实施漂浮体位外侧及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患者选择健侧卧位,将腋卷垫在腋下,使枕头将头部垫高。患者两手前伸并采用高低手臂托将其有效固定,1个侧卧固定架在胸背部固定,另1个在耻骨联合处固定,使两侧卧位架有一定活动度后将其完全固定,使患肢可借助以上固定活动度与腰部等旋转至由侧卧位转变为仰卧位,产生漂浮体位,术前检查有无顺利转换体位。术中体位的简单快速转变,可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使手术时间与护理工作量明显减少,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3]。

踝关节后外侧及内侧入路可使外踝骨折与踝关节后外侧角充分暴露,对表层的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充分重视,对拇长屈肌深层剥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腓动脉的保护,一定情况下可使腓动脉穿支结扎。此种入路方式可使胫骨远端后外侧骨折块充分显露,但对胫骨远端关节面不能直接显露。作踝关节内侧前或后弧形切口的过程中,注意对大隐静脉与隐神经的保护,使内踝关节面充分显露,为复位提供条件。术中通常进行锐性分离组织,最大程度不采用电刀。对不同骨折块尽量进行解剖复位,使损伤韧带有效恢复[4]。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优良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观察组手术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漂浮体位后外侧及内侧入路手术对三踝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可促使其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黄兴锐,徐浩,刘耀辉,等.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13例临床体会[J].骨科,2015,6(6):324-326.

[2]曾宪恝.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患者58例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7,30(5):114-115.

[3]熊林,夏炳树,王军,等.后外侧联合内侧手术切口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141-144.

[4]张永君.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2015,5(28):176-177.

论文作者:李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  ;  ;  ;  ;  ;  ;  ;  

探讨漂浮体位后外侧及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论文_李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