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祥 甘肃省民乐县永固镇树庄小学 734500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问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走进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我认为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皆有之的潜在能力,具有普遍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当今的科技飞速发展,国家不但需要科学家、技术家和管理人员,还需要具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公众力量。我们开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活动的难易程度,争取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二、在实验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即应适合学生独立自主的实践,如活动的用品准备、有关信息的搜集、活动过程的组织分析、判断、操作以及活动结果的展示、评价等都应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仅仅作为参谋、顾问。这将有利于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和事实材料,最终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成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三、以学习兴趣和动机为中心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是有的内容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求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共同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播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四、在活动中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启迪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认为,在活动中启迪学生掌握思维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要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学会逻辑思维,并在逻辑思维——有序思维的基础上,以想象、灵感、直觉等方式展开无序思维——创造新思维。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迅速地引起联系建立联想善于依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迅速地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教会学生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
首先,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创造力得到施展。如:在冰化成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你们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让你们面前的这块冰化成水?”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有的用吸水纸,有的用酒精灯加热,有的用嘴吹等等,最后他们终于总结出了几种比较快的方法。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其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如学生在观察蜗牛时,从蜗牛的外形想到鼻涕虫、螺丝、田螺等动物。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质和形态上相似的另一事物。
五、重视活动的过程而不单是结果
重视活动的过程,正是活动的教学性所决定的,即通过活动,我们不仅仅要培养人,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注意到活动结果,而是应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锻炼、思维的新突破、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等,并以此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另外,注重活动最终答案的多解性,即不是仅有唯一答案,而是由多个答案,多种解决办法,多种构建,这有助于防止单纯追求结果的倾向,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六、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科学课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做出计划、进行调查、进行研讨、进行评价等。通过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科学的真谛。所以教师不要仅靠自己设立的教学目标,按自己的思维意愿走,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真抓好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创设情境、选择材料,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散思维,确定探究问题,运用猜想、假设确立探究的框架,制定计划,观察、实验,调查研究,进行探究操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在自己精心设计和引导之下,把学习主动权让给学生,尽量放手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最终掌握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
总之,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论文作者:张宪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9
标签: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方法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过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