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的宏观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证券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本文作者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证券市场五年回顾与未来发展思路高级研讨会”上,就证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作了题为“为证券市场定位”的发言,引起了证券界的广泛关注。在会议发言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细化,形成了现在这篇文章。
一、五大难题:证券市场迄今尚未定位的原因
第一、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曾经说过,股票、证券市场是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不行,关了就是了。于是,股票、证券市场就“坚决地试”了这几年。目前,到底行不行?小平同志再没说,决策层也没有下正式定论。
第二、在近几年的试验过程中,证券市场的不良事件层出不穷,甚至发生了象“327”国债期货那样的事件。
第三、对证券市场,不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有关部门,都有部分人士对此存在着种种误解,例如有人认为证券市场是空买空卖的投机者和冒险家的乐园;有人认为,证券市场究竟是正作用大,还是负作用大,值得怀疑;还有人认为,基金就是变相乱集资;更有人认为,产权交易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
第四、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其投资风险完全由国家承担,而其投资产生的利益则往往被诸多并不承担风险的非国家利益主体分而享之。
第五、受以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信息不全以及决策方案提供系统的种种疑虑,都会最终影响决策层对证券市场定位的决心。
二、市场机制动作的基本载体:从市场经济机理看证券市场定位
十四大以来,党在经济改革文献中有两个根本性的论断,即,一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界定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让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那么,市场机制如何才能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呢?
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需要载体和工具,而证券市场或资本市场正是这种载体和工具的最基本形式。象证券或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债券、基金、期货合约、产权证等,就是这种载体和工具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各以自身特有的功能,为以上各种资源配置提供手段和媒介。人们无法想象,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工业化国家,如果离开证券或资本市场,市场机制还如何能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三、四个两亿资产渴求运作载体:从发展和改革需要看证券市场定位
近些年,我们实际上靠居民储蓄来满足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等长期投资的资金需求。但这种资金供给方式一般是以较低利率从银行贷出,另一方面,银行吸收定期存款的成本则是较高的利率,这种利率倒挂已使国家银行不堪重负。
国际经验表明,长期投资一般依赖于长期资本市场。而长期资本的主要形式一般为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在我国,投资基金已初露端倪。据测算,未来五年内,居民储蓄余额将会达到6—8万亿元,如果实行中性政策,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将大势所趋,届时将会有二万亿元左右的金融资产会以投资基金形式出现。
其次,社会保障基金将会在五年内达到二万亿左右。因为现行政策对社会养老保险采取了“社会统筹+个人帐户”的半积累制模式,这就为长期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庞大的资金来源。
再次,住房公积金和房改基金也会在五年内达到二万亿左右。在这里,一方面住房公积金会有近万亿元的积累;另方面,房改中售房基金至少会达万亿元以上,这两决资金虽然最终将会用于住房建设,但是,作为基金,它将构成我国长期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中国不仅处于经济迅速发展阶段,而且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转换时期。在这个时期,证券市场将承担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即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工具,它更是经济改革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我们要实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就必须对国有经济、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改组、改造。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理清产权、盘活资产。目前国有企业存量资产大约五万余亿元,再过五年将会达到八万亿元。要盘活这一巨额资产,只能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而且必须使其一部分不断处于流动状态实行重组,这就是所谓的产权交易、企业兼并、收购以及股票上市,估计这一块也将会达到二万亿元左右。
四、最重要的政策依据:从《九五建议》看证券市场定位
1、国有企业改革:《建议》要求:“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改组”,“以资本为纽带,连结和带动一批企业改组和发展”,对国有小企业则实行“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出售”。这一战略任务的完成,当然离不开证券市场,因为它是重置资本的评估场所,兼并收购的运作工具,资本流动的基本载体。
2、要素市场:《建议》要求“积极培育和规范要素市场”, “逐步实现主要由市场形成要素价格,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要素市场当然包括资本市场,而证券是资本的基本形式。不仅如此,资本市场在要素市场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别的要素市场,如商品、生产资料、技术、劳动力等市场,都需通过资本市场来运作自己。
3、 利用外资:《建议》要求在这一方面要“以吸收直接投资为重点”,“增辟融资渠道”。完成这一任务,需在两方面依托证券市场。一是外资直接投资于企业时,其合资双方的资产评估,其存量资本的流动,其资本的增加,股东的变换,等等,必然需要运用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功能;二是外资若直接进入中国股市进行直接融资,那就当然构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一部分。
4、 社会保障:《建议》要求在“九五”期间“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制度面临两个根本问题,一是社会保险基金的筹措,二是社会保险基金的经管。而后者,只有证券市场才能解决好。
5、香港回归:《建议》说,香港回归后, “要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这有利于内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集中表现在,它以世界四大证券市场之一的地位,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阵地。真要保持这一地位,内地的证券市场必然应作积极配合。
6、支柱产业:《建议》要求“振兴机械、电子、石化、 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之尽快成为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如何能使它们“振兴”并“尽快”成长?除别的政策支持外,证券市场将是它们获得资金的重要源泉。
7、宏观调控:《建议》提出, 要“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现上述要求和任务,也有赖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在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其证券市场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并且它先行于宏观经济的变化;另方面通货膨胀基本原因之一,是需求拉动,通过证券市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需求压力,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8、财政、金融:《建议》说:“为解决国家财力严重不足”、 必须“统筹安排国债的举借、使用和归还”;要“加快国家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步伐”,“提高信贷资产的质量”。实践已经表明,通过证券市场来完成国债发行,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而完成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就必须实现短期资金和长期资本的职能分解,而后者则是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住房基金的基本使命。不言而喻,投资银行、共同基金等都是证券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枢纽:中国证券市场应在此处定位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时代正在呼唤着一个功能齐备的证券市场。因此,中国证券市场应该挺身而出,承担和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毫无疑义,中国证券市场定位问题的解决,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迫切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证券市场定位何处,已经可以摆脱种种主观随意性。因为,一方面《九五建议》内在地规定了它的职能;另方面,不论中国的发展,还是改革,或是开放都对证券市场提出了迫切需求。更具有根本性的原因是,证券、资本市场的功能,对于以市场机制为体制目标的中国经济,对于完成《九五建议》的大部分任务,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如果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让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话,那么证券市场则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过程中最基本的载体、工具、媒介和手段。因此,有理由把中国证券市场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枢纽。
有了这一定位,我们还可根据上述分析,把中国证券市场的职能初步归纳为三大任务、十大功能,即三大任务是: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经济改革服务;为国际接轨和对外开放服务。十大功能是:1、 深化企业改革;2、完善要素市场;3、加快财政金融改革;4、 推动社会保险事业;5、服务香港回归;6、拓宽利用外资广度;7、 提高宏观调控质量;8、促进农业发展;9、振兴支柱产业;10、促使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
六、高定位、严规范、稳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应实行的基本战略
必须指出,对中国证券市场的高定位,并不意味着对其放松规范,盲目发展。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更需要对其严格规范,使其稳妥发展。这是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证券市场在获得这惊人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尽人意的事件。对这些问题,应作客观分析。究其原因,从市场类别看,可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是任何国家的证券市场都不可避免的,如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难以控制问题;第二类是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经常出现的,例如重收益、轻安全倾向;第三类是我国特有的,例如投资主体风险与收益不对称。从法律方面看,由于定位问题没解决,至今没有出台证券法,从而不得不用若干暂行规定治理市场,这必然导致政策多变,加大不确定性,最后增大市场风险。从监管方面看,一方面我们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这使我们常常自觉和不自觉地使用计划手段管理市场;另方面,由于缺乏经验,往往是出了问题,再出台紧急措施。在市场自律方面,由于投资主体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机制的作用,大部分机构侧重短期行为,因此,到目前为止,并未形成真正有效的市场自律组织。
凡此种种,都要求中国证券市场严格规范、稳妥发展,否则将有辱于它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应强调指出,严格规范、稳妥发展是为了更好在实现证券市场的定位,而不是为规范而规范。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应力免用计划经济思路去规范市场;另方面,稳妥发展应是积极的稳妥,而不是消极的稳妥,应力免把稳妥变为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