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英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与启示_高等学校论文

促进英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与启示_高等学校论文

英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成果转化论文,启示论文,科研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高等学校有着一支雄厚的科研力量。然而,过去由于各校没有走出象牙塔,与社会企业界联系甚少,使得科研课题不能面向生产实际需要,科研成果也不能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据统计资料,从1945—1980年,英国工业中引入的2000个重要技术革新项目的中,大学的知识和科研投入起到重要作用的只占1.9%。一份研究报告在考察了34个工业革新项目后发现,对解决技术问题有重要贡献的877条科学信息中,来自大学的只有10%。由此可见,英国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并没有在经济建设中作出应的贡献。

本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经济一直在走下坡路。由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减退,外贸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逐年下降。市场的竞争实质是产品竞争,产品的竞争实质是技术竞争。企业的进步、经济的振兴需要先进的科技成果开路。为此,英国政府近年来不断鼓励高等学校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生产企业界转化,希望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尽快应用到生产中,为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作出贡献。

纵观英国近几年来的改革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界转化的措施主要有:

一、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倡高校科研选题面向生产实际

英国政府认为,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学校科研选题面向生产实际,能有效而又有针对性地去研究解决企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也能把“基础研究——工艺、产品开发——推广应用”形成一条龙,缩短科研成果变为产品的时间,使新的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畅销产品,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英国教育和科学部部长K·贝克尔公布了一个旨在加强高校同产业界合作的计划,即创办9个新技术中心的新计划,政府为这项新计划拨款达200万英镑。英国政府希望高等学校能尽快与地方企业建立伙伴合作关系,使高等学校摆脱轻实践应用、脱离工业生产的学究式科研倾向。1986年10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宣布了一项投资4.2亿英镑资助校企合作的计划,规定:凡是高校科研机构所选的并得到企业界资助的研究项目,政府将拨给该项目同样数量的科研经费。这一措施自然有力地促使高校去寻找面向企业生产实际的科研课题。此外,为了增进校企合作,英国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设立大学研究院学生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在科学与工程领域内的校企合作,每年奖励720项。这些学生的研究计划来自企业生产单位,由大学和企业协商决定。在研究期间,学生要在企业中工作一部分时间,研究成果要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二、鼓励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向企业界流动,鼓励教师到工厂企业兼职

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流动到生产企业界,对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有直接的影响。如果高等学校的教师、科研人员深入基层生产单位,接触生产实际问题,那么高校的科研成果就能广泛地被应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基于这种认识,英国政府及学校领导总是不断地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企业界流动。英国皇家学会和科教部研究委员会共同设立了“工业研究基金”,通过资助形式鼓励高校教师和企业的科技人员到对方单位去从事半年至两年的研究工作,期满后,回原单位。一些高等学校明确规定,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等专业负责人必须同时兼任有关企业的技术经理或实验室主任等职,以便于双方的人才流动。剑桥大学则明确规定,该校的毕业生只有到社会其它部门工作几年,才有条件被入选回校任教学工作。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人才向企业界流动,政府及其所属机构还针对高校不同的对象层层设奖:对学校和系一级,政府设立了“工业种子基金”,资助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对教研室一级,大不列颠技术集团的工业部设立了“教育和企业合作奖”,专门奖励与企业合作卓有成效的教研室;对教师个人,也设立了“高等院校企业竞赛奖”。在政府的鼓励下,大批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流动到企业。据有关资料,75%以上的大学工程学部的教员和90%以上的市、郡立工业大学的工程学科教员至少在企业工作一年以上。半数以上的大学工学部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的薪金是从企业领取的。此外,还有2000名以上的大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在与企业合作的前提下领取由企业拨给的奖学金。

三、设立向企业界推销高校科研成果和发明的专门机构

为了使高校科研成果和发明尽快向企业界转化,英国成立了一些经营性的、专门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例如,最近建立的“科技开发应用中心”,其任务就是分析市场状况、确立研究课题、促进科技开发、加速成果转让、解决科技成果的市场问题。许多大学和多科技学院则成立了“联络办事处”。“联络办事处”的重要职责之一便是向前来了解大学情况的公司企业介绍大学的研究与开发情况,同时承担科研成果的销售工作。有些高校还成立了“咨询公司”,这种机构的职责便是将教师的发明卖给愿意成批生产的企业。

四、建立科技情况交流网,密切科技成果创造者与使用者的联系

1987年,英国建成了“全国科技专用数据库”。该数据库容纳了大学、工学院、政府各部研究机构、四个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科学与工程、农业与食品、医学、自然环境)以及部分工业研究协会等单位13000名科技人员的简历、成果、正在研究的课题以及潜在应用范围等大量信息。英国有关人士认为,该数据库的建立,将有效地改变过去高校科研力量强而成果转化差的状况。因为通过这一数据库,各企业单位可以寻找到自己需要而又能吸收、消化的各种技术成果,同时也能找到自己争需的科技人才。此外,政府还倡导各地区成立“专业俱乐部”,增加高校教师、科技人员与企业界人士的接触机会,同时也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推销科技成果提供场所。

五、创建科学园区,使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进入生产领域

科学园区是一种高技术应用区,是知识密集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它的特点就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参加开发高技术工业。高校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把最新成果、最新技术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企业则可以领先高校的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在科学园区里,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可以直接深入到厂区,进行新工艺探索、新产品试制,为生产发展服务。英国自1972年以来已经建立了28个科学园区,其中拥有68家成员公司的剑桥大学科学园区的成就最引人注目。此外,英国还有5个科学园区正在筹建中,其中包括以英格兰西南部的3所大学为依托,耗资2.5亿英镑的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园区。目前,科学园区在英国方兴未艾,被认为是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界转化的一种极有效的形式。过去,从实验室开始研究,取得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经过中间试制再正式投产,这些环节分别在不同的部门进行,因此周期很长。而科学园区则有利于缩短从科研到生产的周期,克服中间脱节现象,使高校科研成果尽快而又有效地利用。

六、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并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

在英国,许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生是由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开展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学习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学习期间一般都会出科研成果。研究生在大学教师的指导下,对工厂企业提出的生产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要应用到生产中去,工厂企业则要为研究生的研究提供工作条件(如实验设备、实验室等)和资助。这种由高等学校与工厂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计划称为“学校与企业合作计划”(The Teaching Company Scheme)。据有关资料,早在1984年,参加这种计划的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已达59所,公司企业200多家,合作培养项目140个。学科、专业十分广泛,包括机械、电机、化工、生物技术、材料、微电子学和信息技术等。1984年的预算为500万英镑,由公司企业负担的占20%。高等学校与工厂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在英国普遍受到欢迎。因为它不仅使大学的研究成果能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使工厂企业在大学的帮助下能很快地运用先进技术,而且使大学能为工厂企业培养出一批高质量、适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参加合作培养计划的研究生,毕业后到相应的工厂企业去工作)。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及成果向商品生产转化的速度,取决于知识物化的成就。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目前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企业自身科技开发的力量有限,因此,它们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革、产品换代等都急需高校的支持。然而,由于过去高校与企业联合渠道不畅通,校企之间很少通气,高校许多有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只开花不结果,不能有效地应用于生产,造成很大的浪费。例如,山西太原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有2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各级科技成果奖的有158项),而转化率仅占20%左右。实际上,据笔者所了解,不仅山西太原工业大学的情况如此,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都普遍存在着这种情况。

为了改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的状况,我们应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做法,采取有效措施,疏通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界转化的各种渠道。从英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界转化的各项措施中,我们应得到如下几点启示:第一,我们的高等学校也应建立起经营性的、专门向工厂企业推销科研成果的专门机构,使学校的科研成果能尽快地运用于生产;第二,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促进高校科技人才向企业界流动,学校则应鼓励教师在不影响完成学校自身任务的同时,到工厂企业兼职,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技术咨询工作,到工厂给工人、技术员授课,针对生产技术问题开设训练班、培训班等;第三,学校应克服“闭门搞科研”的现象,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服务方向,提倡科研选题面向应用技术,把为工厂企业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作为学校科研的重要任务;第四,高等学校应帮助工厂企业做好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的工作。我国是个生产力较低的国家,大批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技术素质差,技术人才很缺乏,即使高等学校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送上门,它们也难以消化吸收。高等学校的许多科研成果又属于高精尖水平,许多企业目前的技术状况难以应用这类技术。因此,高校应针对这种国情,帮助工厂企业做好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的工作,如帮助培训应用人员,讲授技术要领,分解复杂技术为相对简单技术,帮助企业建立完整的配套生产系统等等。高等学校如能做到这些,必然大大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生产企业界的转化,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标签:;  ;  ;  ;  

促进英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与启示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