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元素语文课堂导学策略探究——以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教科书论文,人教论文,新版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尊重是尊敬、敬重,重视并严肃对待的意思。渴望得到尊重是每个人正常的心理需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七层,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认知、审美与自我实现。[1]尊重的需要位于第四层,属于高层次的需要。尊重是一个人崇高品格的重要内涵之一。一个人不应只想着自己怎样被别人尊重,还应想着怎样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甚至尊重一切生命。[2]笔者在百度搜索到的几则信息:2005年6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中学生,特别是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男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报告率远高于其他年级。[3]2007年4月哈尔滨双城市连发校园暴力事件、5月辽宁省沈阳市28中学学生9人伤1人重伤、广东汕头一中学发生3名女生毒打一名女生并脱其衣服……[4]2008年10月9日晚,河北衡水第五中学女生宿舍楼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以班长为首的12名女学生用拖鞋打脸、拳打脚踢、泼冷水、掴耳光、罚跪等方式,对一名同班女同学进行折磨。[5]2009年4月1日,学生杨阳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仅20岁的生命。时间上溯12天,17岁的石汪在离家只有几公里远的一个小旅社里,服毒自杀。再往上溯3天,18岁的陈容从自己住的学生公寓楼楼顶跳下,不治身亡。[6]笔者虽未能查到有关我国中学生暴力与自杀事件的年总统计数据,尽管造成暴力自杀事件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上面的暴力与自杀事件无不说明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存在一定的“空洞”与“盲区”,这个“空洞”和“盲区”正是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生命的漠视与不关心,不尊重,它深潜于学生的内心世界,极不易被发现,并悄无声息地危害学生纯洁而稚嫩的心灵。可见,尊重生命的教育应该成为中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纳入他们品德修养教育的重要范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因势利导行之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本真品格呢?笔者拟结合实际作一些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尊重元素文本梳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选编了一些有关尊重元素的美文,这些美文是语文教师对中学生进行尊重意识教育最方便的教材。经笔者粗略统计,七年级到九年级总六册教科书中含有尊重元素的文章大致有十篇。下面对这些课文作简要梳理:
(一)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第21课《风筝》。作者鲁迅回忆小时候自己和弟弟周建人放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文中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尤其是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更是真挚而令人难忘。
八年级上册第9课《老王》。作品通过对老王一生几个生活片段的描写,既写出了老王的不幸,又写出他善良的品质。在那个荒唐而动乱的年代,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打翻在地踩在脚下的作者夫妇一家。他善良厚道,有良心、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常愿尽义务,或者少收钱。作者一家没有因为老王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而轻视他,远离他,反而同情他,关心他,尊重他。老王也没有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而轻视作者一家,反而对他们的生活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这里,尊重是相互的,既是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相互尊重,也是幸运者与不幸者之间的相互尊重。第10课《信客》,文中写一个年轻人受到老信客的感动,接替了他的工作,成为一名新信客的故事。年轻人工作任劳任怨,善良厚道,有情有义,即使当他受到无端的猜测和呵斥仍对乡邻尽情义;正是由于他的任劳任怨、善良厚道、有情有义和宽容赢得了众乡亲的尊重。文章强烈地呼吁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和大众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社会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九年级上册第5课《敬业与乐业》,作者从人类的需要(为生活而工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出发,论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在作者看来,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别,强烈呼吁人们给予各种职业以及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以理解和尊重。
(二)尊重一切生命
七年级上册第3课《生命,生命》,作者通过对生命的赞美与呼唤,表达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小飞蛾生命面临严重威胁的时候,极力挣扎,即使这种挣扎几乎无用,但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都不放弃求生的努力。瓜苗在几乎没有生命生长环境的砖缝里生根发芽,表现出生命诞生的伟大、生命力的顽强与壮美。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启示人们在获得生命后更应该使生命富有意义和价值。三个例子逐步深入,具体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于生命的无比珍视与尊重。第8课《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以及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生活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七年级下册第27课《斑羚飞渡》描写一群斑羚面对种群的生死抉择进退维谷的绝境时所表现出的从容镇定、惊人的智慧和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无比尊重与敬畏,激发每一个善良的人去关爱珍视动物并引发人们为自己的行为深深反思。
八年级下册第14课《大雁归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是全文的主旨。
九年级下册第8课《热爱生命》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于1906年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与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奏响了生命的赞歌,有着感人心魄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尊重与敬畏。
(三)尊重自然
八年级下册第11课《敬畏自然》,文章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通过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尊重元素语文课堂导学的对策
尊重意识是指对自身、对他人、对其他一切生命的尊重之情。语文学科的深刻人文性使其成为体悟尊重意识的最佳场所。[7]语文教师可以运用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和全部的爱心,在深刻解读文本所体现的尊重元素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随堂练习、写作训练、口语交际活动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尊重品格的教育。
(一)充分利用文本导读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1.启发学生尊重他人
尊重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修养。每个人都应当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工作和选择。在课堂导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明白尊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优良品德,不尊重他人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例如在导学《风筝》时,无论当年作者霸道的错误,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教师宜引导学生感悟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的爱好兴趣,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喜恶来扼杀他人的兴趣爱好。在导学《老王》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文中,谁更值得我们大家尊重?为什么?结合课文内容,学生会自觉觉醒老王和作者一家都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们都是善良的。老王和作者一家因为他们彼此的善良,不仅赢得了他们的相互尊重,同时也值得我们尊重。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最后一句也就有了更确切的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只有这样的人道主义精神,只有这样的关怀和爱心,社会才会更加的和谐。
2.启发学生尊重一切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无论它以何种形式的存在都值得我们热爱、珍惜和尊重。生命是神圣的,也是脆弱的,因此,在导学这类文章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在导学《生命,生命》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尊重生命意识的渗透融合在一起。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圈划具体生动的描写来把握作者尊重生命的创作意图,启发学生理解生命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于世,都是值得尊重和敬畏的。通过品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加深对尊重生命的理解:小飞蛾在人们眼里是那样的渺小和脆弱,但是面对危险时所表现的强烈的求生欲望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瓜苗在几乎不可能生长的环境中生根发芽,那是怎样的一种惊天撼地!《心跳》则是告诉大家在获得生命之后,要懂得珍惜,不要浪费生命。三个事例意在表现生命的强韧与伟大,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不易,要倍加珍惜,更应该给以尊重和理解。再如《斑羚飞渡》,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调叙写壮美的故事,用深沉的感情咏叹动物世界的群体意识,让斑羚的团队合作、个体牺牲精神在生命的断弦上成为永恒的绝唱。文本导学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这群斑羚身上,有哪些是值得我们迫切学习的金子般的东西呢?通过对课文的反复阅读和进一步的理解,学生体悟到:当面对种群的灭绝,这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胆识,特别是面对危险时的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情操,可贵的整体精神,为自己也为人类唱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放射出灿烂无比的生命光彩!作为亲身经历事情整个过程的作者来说,其中的震撼与敬畏更不必说,因此他觉得那飞向彼岸的斑羚和那些牺牲了的斑羚在悬崖之间的天空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作者在经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后的感受,那是一种由衷的折服、尊重与敬畏。
3.启发学生尊重自然
大自然是人类的摇篮,正是因为有了自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才成为了可能。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承认自然、尊重自然。在导学《敬畏自然》时,教师宜引导学生思考,在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如何去均衡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会让我们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进而启发学生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注重随堂练习强化学生对尊重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是课堂良好氛围创设的关键,更是引发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8]课堂练习的导学,教师分析宜少一些,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于每道习题的答案也不应拘泥于固定和唯一,应当尊重学生有个性创造和独到见解的表述,并加以正确引导。例如《老王》里的练习: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样的设计会很好地强化学生对尊重他人进行思考感悟。《敬畏自然》中的练习: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可见,在课堂导学中,充分利用文本练习进行教学,紧扣文本,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与研究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9]启发学生欣赏自己、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珍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样,我们的尊重意识教育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写作训练彰显学生尊重生命的情怀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对生活进行创造和审美的过程,更是思想升华的过程[7],因此,教师在写作课堂导学中应率先遵循“尊重教育”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写作,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在写作训练的设计上,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学习作文,从生活中学会尊重人,培养本真的品格,更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在写作训练的导学时,既要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写作,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激发其写作的欲望,引导其健康发展,又要弘扬学生鲜明的个性,加强写作的实践,养成写作的习惯。例如《斑羚飞渡》的练习三: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这个练习与课文内容互相呼应,具有鲜明的人性色彩,利于引导学生从感情上表现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情愫。在教学《信客》一文时,可联系生活中不同的工种,尤其是那些又脏又累、不被人重视但又必不可少的工作,比如清洁工等,由学生就自己的所见和所闻,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采用自己喜欢的文体,写一篇小短文,以表达对这些人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四)结合口语交际活动历练学生尊重生命的态度与习惯
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言语活动。新课标关于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10]在口语交际的课堂导学中,教师既可以利用诸如感受自然、马的世界、让世界充满爱等专题内容,来创造双向互动的尊重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也可以根据具有尊重元素的文本进行对话讨论设计,对学生的交流恰当评价,或肯定赞扬,或质疑争论。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他们的表达思路,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精心呵护,尊重他们的个性思维并加以正确引导,以进一步端正他们尊重生命的听说态度,养成尊重生命的良好习惯。
总之,尊重生命的教育会引领学生们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尊重是一种情操、一种美德,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生命的同时就会获得生命的尊重。学生对尊重内涵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深层次的追求生命本真的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提升。进行尊重元素的课堂导学,学生不仅懂得了什么是尊重,为什么要尊重,而且懂得了如何去尊重,尊重的品质会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一种固有的美德、内在的属性,无论以后走上什么工作岗位或处于什么生活环境,都会将尊重的理念化为切实的行动,在行动中促进行为活动的改变,促进对生命的热爱、尊重与理解。生命对于世间万物来说都只有一次,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值得我们去热爱、珍惜和尊重,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活动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历和体验、启迪与感悟,健全人格,追求本真,促进发展。当然,尊重生命的教育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对生命的尊重充盈学生的心灵与课堂,充盈校园和社会。毋庸置疑,尊重生命的教育将为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引领他们从当下的生活现状和发展走向可能完满的生活提供非常重要的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