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农业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国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2030年前后,是中国人口的顶峰时期,有可能突破16亿。16亿人口,以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需要6400亿公斤粮食。要在22亿亩耕地上增加1600亿公斤粮食,难度是不小的。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发展战略上应做三个方面的选择:
一、走大农业之路
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共有149.55亿亩国土。目前,我国有耕地22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14.71%,而大量的非耕地资源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中,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首先应面向整个国土,实施大农业发展战略,走大农业之路。
耕地农业 最新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为22亿亩,1996年粮食总产达到4900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8公斤。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主要依靠这22亿亩耕地。因此,保护好现有的耕地是解决2030年前后16亿人口吃饭问题的关键。国家应采取更加坚决的措施,阻止占用耕地,开垦、复垦部分耕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在此基础上,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增加灌溉面积,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增大科技含量,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才能基本上解决16亿人的吃饭问题。
山地农业 我国的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开发潜力十分巨大。目前,山区经济还很落后,国家应把开发山区、建设山区作为发展农业的战略重点,使山区成为农畜产品的重要基地,以缓解耕地农业的压力。山区的木本粮棉油资源十分丰富且经济价值相当高。我国可利用的木本粮食植物有100多种,含淀粉20%以上的就有90多种;可利用的木本油料树种有200多种,而且很大一部分含油量远远高于花生、芝麻的含油量。开发木本粮油资源不仅可以调济粮油品种,调整粮油结构,而且是加工高档食品的重要原料。我国大部分山地适宜于种植木本粮油林,尤其适于种植油料树种。目前,我国有近1/10的耕地用于食用油的生产,如果实现食用油木本化,就可使更多的耕地用于粮食生产。而且山区开发木本粮棉油资源,可以使山区农民迅速富裕起来,过上小康生活。
草地农业 我国草地资源十分丰富,草地面积约45亿亩,可利用的约35亿亩。目前我国的草地生产率相当低,在全国肉类产量中,牧区提供的不到5%,致使多数牧民生活水平得不到迅速提高。因此,发展草地农业,提高草地的生产率,对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增加食草畜产品的供给,缓解粮棉油的供给压力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沙漠农业 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沙漠和戈壁并不是不毛之地,大部分沙漠戈壁也有一些降水,因而有植物生长。而且有些沙漠曾经是发达的农业区,后来才沙漠化了,只要引水灌溉就可以成为良田沃地。目前,我国的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人们从沙漠和戈壁获取的仅限于特产的药材,而且也只采不种。其实,我国广阔的沙漠不应是负担而应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我国的沙漠和戈壁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我们只要运用现代生物科学的成就及现代高新技术就能在沙漠戈壁上开发出现代化的大农业。近几年,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农民向沙漠和戈壁进军,创造出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漠农业模式。沙漠戈壁地区的耐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的沙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可以大面积地人工种植,这就为沙漠农业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盐碱农业 我国有3亿多亩盐碱地。长期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在改良利用盐碱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使部分盐碱地成为高产稳产的粮田。但是,要充分利用我国盐碱地资源,还得拓宽视野,发展盐碱农业。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发利用盐碱地上的植物,使之成为人们的食物来源。目前,耐盐碱的沙棘,其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已为我们所认识、所利用。科学家已断言,沙棘将成为人类“第三代水果”。我们除了开发利用自己的盐碱地植物资源外,还可以利用世界开发利用盐碱地植物资源的成果,来发展我国的盐碱农业。沙特阿拉伯选育的耐盐碱植物海蓬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这种喜盐植物含有比黄豆更多更好的植物油,其副产品可作牲畜饲料,且产量也相当高,适宜于在我国滨海地区的盐碱地上种植。种海蓬子,不仅可以揭开农业生产新的篇章,有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食物和饲料的需求,而且还有助于净化空气,缓解全球的温室效应,造福于人类。
温室农业 温室农业的产量是传统农业的10倍以上。我们若能将废弃地建成现代化的温室,在目前的耕地状况下就能解决16亿乃至更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我们走发展温室农业之路,就可以将更多的土地用于城市建设,使农业人口得到大规模的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
生命农业 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的食物来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粮食作物人类食用的部分仅占30%-40%,大部分没有得到开发利用。我们运用生命科学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就可以增加大量的食物来源。如可以运用生命科学培养粮食作物、果树、蔬菜等的绿色细胞,在阳光照耀下生产出有机物质,给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发展生命农业可以使农业生产工厂化,最终取代传统农业。在中国,选择发展生命农业有助于推动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水产农业 我国的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内陆水域面积2.66亿亩,其中可供养殖的面积8793万亩,现利用约2/3,还有3000多万亩有待开发利用;海域总面积53.1亿亩,渔场面积42.1亿亩,可进行人工养殖的浅海和海滩涂面积2000万亩,适合放流增殖的海域面积1亿亩。我国的水生物资源也丰富多样,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余种,其中鱼类就有3800多种。水生物的基础条件也很好,一是海水营养丰富,具有支持生物高生产力的基础,二是拥有珊瑚礁、上升流、河口海湾、海岛等各种海洋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充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水产资源,不仅对改善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提高营养水平有重要作用,而且也能极大地缓解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需求的压力。目前,我国的水产资源还没有充分开发、利用起来,尤甚是属我国管辖的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还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我们若能将30米以内的1.3亿公顷浅海面积,建设成海上牧场,就可节省上100亿公斤的饵料粮,也将极大地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从而降低对粮食的需求。因此,发展水产业,尤其是开发、利用海洋水产资源,使之成为16亿人口的重要食物来源是发展我国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走综合开发之路
中国农业走大农业之路是为了开辟食物来源,从根本上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业状况看,无论是耕地农业还是水产农业,其资源潜力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要使资源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走综合开发之路。
1.农业综合开发就是要充分利用我国的每一寸国土资源,使其蕴藏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做到地尽其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综合利用国土资源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直到目前,国土的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还有待于探索。我们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国土资源的利用远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国家衡量农业是否发展的标准仍然是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的总产量。做到因地制宜,首先得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农业意识,食物意识。凡是可以给人类提供大量的蛋白质的植物、动物、微生物都可以种植、养殖。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谈得上对国土的因地制宜。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部适宜于马铃薯的种植,亩产都在1000公斤以上。可是直到现在,无论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都没有充分认识到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一般把它当菜看待,且吃法简单。其实马铃薯宜菜、宜粮、宜饲,营养丰富,是高产优质高效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区,适合红薯作物的种植,亩产也在1000公斤以上,且种植红薯并不影响旱地大春作物。红薯也是宜粮、宜饲,营养丰富的高产作物。由于人们对红薯的营养价值认识不足,因而越种越少。广泛种植红薯,重新认识红薯的营养价值,对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综合利用国土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有专家指出,我国农业结构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之比应是59:20:21,可目前,我国青饲料的种植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2%。其实适合我国种植青饲料的高产作物很多,我们完全可以用1/3的耕地种植青饲料,使人口用粮与牲畜用粮切实分开。普遍适合于南北各地种植的甜高梁是最现实的选择。植物专家指出,甜高梁尤其适合我国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种子方面,而且在于它富含糖分的茎杆,亩产一般都在3000公斤以上。用甜高梁作青饲料喂养奶牛,每头奶牛每日可增加0.8~1.85公斤鲜奶,并且使原来一头奶牛需要两亩青饲料地变成只需要一亩青饲料地,大大提高了土地的贡献率。
3.综合开发国土资源,还需充分利用好两个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我国有长达1.8万公里的“海陆过渡带”和近亿亩河湖“水陆过渡带”,这些地带我们可以综合利用,使之成为以水产品生产为主的重要基地;我国有约10亿亩的“山地平原过渡带”,这些地带经过综合开发可成为农林牧药业为主的农产品基地;我国有近10亿亩“农牧过渡带”,通过综合开发可成为粮食、肉类生产基地;我国西北部还有大量的“沙漠绿州过渡带”,这些过渡滞水资源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通过综合开发可成为粮食、肉类、林果、药业生产基地。
4.我国草原、山地的综合开发潜力也很大。目前,我国的草原沙化、退化十分严重,载畜率也很低,条件较好的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地区,一般12~15亩地才能养一只羊。我国草原、草地经过综合开发、人工草地建设、改良退化草地、围栏集约放牧或种植乔木,用乔木绿叶饲养牛羊及食草动物,可使载畜率提高1倍。我国山地的综合开发潜力也很大。通过综合开发山地资源,充分地合理利用每寸山地资源即可以生产出丰富的农副产品。对山地的综合开发也应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走农牧林全面发展之路,使山地成为林产业、畜牧业、药业、花卉业、旅游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地,从而极大地提高山地的利用率、贡献率。
5.我国耕地的综合利用率也不高,其开发潜力相当大。我国有22亿亩耕地,1996年产出4900亿公斤粮食,平均亩产只有222公斤,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就目前农业科学技术而论,应该说平均亩产粮食400公斤是没有问题的。目前的现状是适宜种粮棉油的耕地,由于缺乏全面的规划,改种了经济林木,致使高产稳产的良田沃地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潜能。在对耕地全面规划后,使适宜种粮的耕地不得改作他用,已改作他用的要恢复原状。对亩产在400公斤以下的耕地要进行改造,提高单产,或是种植经济林木。就耕地农业而论,若亩产400公斤,产出6400亿公斤粮食,只需16亿亩耕地就可以了,其它6亿亩耕地可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尤其是我国各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要有计划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有计划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后,把各大江河中下游的6亿亩耕地建成吨粮田,即可解决16亿人的吃饭问题。其次挖掘土地潜力,尤其要挖掘良田沃地的潜力。我国的良田沃地上阡陌纵横,可以废除阡陌,增加面积,灌溉系统也可以改明渠为暗渠以增加耕地。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率也不高,且城市占地大多是良田沃地。从土地调查的结果看,我国城市占地0.32亿亩,还有潜力可挖。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势在必行。我国的大中小城市都存在大量的旧房、平房,城区工厂也普遍占地过宽,通过改造,优化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率可提高40%以上,使城市建设从总体上到2000年可以不占用耕地。同样,农民住房也大多建在良田沃地上,且占地过宽,目前超过2000年规划用地2亿亩的控制指标,达2.4亿多亩。若以农村人均占地0.2亩计,到2030年12亿农民占有宅基地才2.4亿亩。我们将目前宅基地按人均占地0.2亩作一规划,退宅还田,即可增加6000万亩耕地。我国还有近亿亩自留地,其产出率相当高,单位面积产值是当地大田产值的10倍以上。尽管如此,这部分土地经过综合开发,深度开发,仍然有潜力可挖。我国的废弃地有2亿多亩,通过综合开发、复垦,约有1亿亩可建成亩产500公斤以上的良田。总之,我国耕地的潜力还相当大,通过综合开发,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
6.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是水利建设。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使我国耕地水利化势在必行。水耕农业产量是旱耕农业产量的一倍以上,增加灌溉面积可以极大地提高耕地的产出率。目前我国耕地农业仍然面临着日益加重的水旱灾害,因此兴修水利工程至关重要。各大江河的干流、支流,国家要有统一的部署,使之逐渐得以根治,尤其是每年都给农业造成严重灾害的七大江河,要加大整治力度,使其对农业的灾害降到最低限度;流入支流的小溪小河则发动农民修建微水工程,既可畜水、防灾、灌溉,也可以养鸭、养鹅、养蛙、养鱼,增加经济收入。我国北部尤其是西北部严重缺水,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其实我国北方,地下水也很丰富,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是解决农业灌溉缺水的途径之一,国家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掘地下水资源,建设高产稳产的农田。我国的西北部降雨稀少,但其利用率只有10%左右,我们可以通过雨水集流工程来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民可用混凝土或利用打麦场、荒坡作集流面将雨水收集到水窑内贮存起来供农田灌溉之用,使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南方的丘陵地区也可在山上修池,路边挖塘,地头打窑广集雨水,增强农业的抗旱能力。
三、走产业化之路
农业是天生的弱质产业,时刻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在耕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农民种地是很难富裕起来的。农民种一亩地,即使种得非常好,达到世界单产最高水平,除去成本,也所剩无几。解决农民增产增收问题,从国外农业的经验和我国农业的实践看,就必须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运销、综合利用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中国农业走产业化之路就必须面对整个国土资源,立足农业优势,抓好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副业和农副加工业,实行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以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由于农业的规模经营程度、技术配置、技术特性、自然特性及地区特性的不同,因而其产业化也就具有了多样性的特征。目前,已出现了公司加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加农户、农场加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加农户等农业产业化具体类型。这些农业产业化形式的创造,对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转移农业人口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现在,我们还应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推动农村经济不断上新台阶,使农民富裕起来。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法律化。 目前农村生产力状况决定了农村生产关系只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最有效益的农业生产形式,农民也普遍欢迎这种形式。农民在承包的小块土地上,精耕细作,生产出足够自己消费的粮食,改善了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目前,中国农民基本上不存在缺粮问题,部分农民还有了一年以上的储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尽管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规模经营,但就种植业而言,超过一定的规模并不经济。从外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看,种植业还是以家庭经营为最好的选择,因此必须长期稳定,坚持100年不动摇,使之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保持一致。有了这样的政策投入后,土地的承包期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可以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让农民享有可以继承,长期使用,就像农民已经长期使用的宅基地一样,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固定下来,使农民获得的土地长期使用权不被侵犯。在此基础上,把荒山、荒坡、荒地、薪柴山等国土资源纳入家庭承包范围,形成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加工业为一体的家庭经济模式,以获得农业的综合效益。正是因为承包制没有明确规定长期不动摇,承包期太短,农民对承包地只能做到勤奋地锄草、选种、精心施肥、及时播种、插秧、灌溉、防治病虫害,以提高农业产量,而没有在承包地上长期投资,以改善灌溉设施,建立更有效的排灌系统,改田改土,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增施自然肥料,提高地力,从根本上增加农业产量。农业基本建设是千秋大业,投入大,见效慢,承包期太短,投入难以回收,所以农民不愿意对承包地进行长期的投资,而愿意把资金用在建房、消费上,甚至用在修坟造墓建庙上。农业需要大的投入,但农业的基本投入还是要靠农业自己来解决。农业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耕地有2/3利用不足,只要增加投入,对土地进行改良,改善灌溉设施,增施绿肥,农民可以获得比目前高出2-3倍的产量。只要农民拥有了长期的可以继承的而且在家庭大小变化时不会重新分配的土地使用权,就会在承包地上进行广泛长期的投入,即使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也会有大量的劳力投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中国农民一年的劳动时间大约100天左右,如果将休闲的100-200天时间用来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工程,改善灌溉设施,就能使承包地变成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或是在自己承包的非耕地上植树造林、放牧,搞综合开发、综合经营,农民的收入就可以
提高2-3倍。由此看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法律化,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2.农业商品化。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农村经济要与市场经济接轨,就必须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是很低的,约占农产品消费量的1/3。由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低,尽管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接近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水平,有的还超过了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水平,农民的收入增加仍然不显著。因此,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势在必行。首先,重新确立工农业产品价格体系。由于“剪刀差”的长期存在,至今工业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价值,而农产品经过国家几次价格调整,其价格与价值基本相符,这就需要国家或是根据“八五”期间工农业产品的平均价格重新确立工农业产品的价格体系,或是比照国际市场工业产品价格来确立我国工业产品的价格体系,使农民种地也能获得做工、经商大致相等的收益,从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建立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只有在规范的市场中交易才能形成公平合理的价格,因此,各级政府都应把建立、培育农产品市场作为首要的任务来完成。有计划地建立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实属必需。只有当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建立起来,并形成网络后,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才能显著提高。第三,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农业是高风险产业,离不开国家的宏观控制。在农业通往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们应从实际的需要出发,制定一系列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制建设,规范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行为,以及市场主客体的交易行为,从而促使农业经济在法制的轨道上平稳地运行。只有这样,农业的商品化才能实现。
3.农业科技化。 科技是农业增产的第一要素,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39%,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40%的差距。如果中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再提高39%,既可以增加大量的粮食,也可以极大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国家应在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方面狠下功夫。首先,建立农业科研体系。一是增大农业投入,保证农业科研有足够的经费;二是改善农科专家的生活条件;三是培养大批的农业科技人才;四是建立各级各类的农科院所及农业院校,形成农业基础研究、开发和应用研究并举的严密体系。其次,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近半个世纪以来,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为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作出了巨大贡献。解决我国今后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仍然离不开新品种的培育。一般说来,农作物新品种能使亩产提高20%以上。因此,运用高新技术培育新型的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品种将极大地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再次,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化肥、农药、水的利用率。我国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只有35%,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就必须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土质、农作物的病虫害作出科学的分析,精确地施用化肥、农药,这样就能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地的污染,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益。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也是很低的,渠灌区只有30%-40%,井灌区也只有60%,而发达国家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早已在80%以上,因此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也刻不容缓。我国水资源是很稀缺的,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特别珍贵,我们可以运用高新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特性采取滴灌和喷灌等形式将水直接送到植物最需要水的根部,使水的利用率达到80%以上,这样就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总之,只有当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上得到广泛运用之时,农业发展才会产生飞跃。
4.农工商一体化。 农工商一体化是使农产品增值的收益回到农业中去,从而增加农民收益的重要途径。单纯从种植业尤其是粮棉油的种植而言,农业的比较效益是很低的,如果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的加工、运销、综合利用等环节联系起来,实行农工商一体化,农业的综合效益就会提高。中国农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就必须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组建农业综合公司。农业综合公司不但经营粮食、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而且经营与农业、农民有关的化肥、农药等工业产品,它可以拥有不同性质的生产企业、加工企业,使农业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降到最低的限度。有了这样的农业综合公司,农产品在种植、养殖之前就决定了加工方法和流通渠道,生产者可以按照消费者的要求种植特定的农作物或养殖特定牲畜,消费者可以预先支付生产、养殖费用,使农民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因此,中国农业走农工商一体化之路,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风险,从而推动中国农业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农业只有走大农业之路,综合开发之路,产业化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进而过上富裕的生活。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综合开发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沙漠植物论文; 三农论文; 植物种植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种植业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