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密山市八五一一农场学校 张 月
案例背景
孩子,一定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之一。尤其是对于刚为人父母者而言,孩子就是心中最柔嫩的部分,就是最渴望保护的花蕾。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的美好在大人眼中也渐渐变了模样。顽劣、不听话、不认真、成绩不佳……似乎孩子成了缺点的集合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教九年教过近千名学生,虽不善于与社会打交道,但单就这形形色色的个体,就足够我进行终生的研究。
案例过程
案例一:
上课一遍铃响,我站在教室前面,学生手忙脚乱的整理桌面,速度极快。二遍铃响,学生端坐整齐。“上课”“老师好”学生坐下,课前活动。一气呵成,这种重复我们再熟悉不过。然而,这时我发现最后桌的董××时而低头时而抬头神色诡秘。我心想可能是在努力完成某科的改错,但不可能是我教的生物。驻足,定眼看着他,他发觉后往书桌里推了推什么。正常上课,二十分钟左右,我与学生互动的热火朝天,唯独董××又开始低头忙活。我心想警告一次居然还犯,看看究竟有什么猫腻。走到其跟前发现果然是某科的听写本,上面密密麻麻的歪歪扭扭的全是一片红,我立刻明白了。他看到我表情显得略有些惊吓,很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我说“被罚了?”他憨憨的嗯了一声,红着脸收起了听写本。接下来课堂无事。刚下课,某老师冲进来歇斯底里的高喊“快改错,今天改n遍,改不完明天2n遍”,下面的学生又是一番手忙脚乱……
案例二:
近期开了一场小型家长会,会前有的家长提前来了到了办公室,在班主任的简单介绍后希望家长与各科老师沟通了解学生近况。几名家长先后来到我跟前向我询问,我如实的反映了孩子们课堂表现和针对生物学科简单的进行期中考试分析。这时一位母亲还没等我和上一位家长沟通完就急匆匆的问“老师,我家儿子刘××怎么样?”我对上一位家长略带歉意的笑了笑,然后脑子里飞速搜索她儿子的体貌特征(由于刚接触半学期,还不完全能了解所有学生)。我说“哦,是戴眼镜有点胖的那个男孩吧,还可以,孩子没有什么不良的表现,上课也很积极回答问题”,这就是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她似乎对我的评价不满意说:“我看他期中考试才打了84分,我儿子有一个特点就怕厉害的老师,在家可听我的了就怕我。你看你这么温柔,学生成绩能高吗?”说这话时该女士神色颇有些得意,眼神也很轻蔑。我当时心中一震,很是出乎意料。回复她“温柔的老师教出学生成绩就差吗,这次考试就有很多高分甚至满分的学生。”其他家长又涌上来,她可能也自觉无趣转向其他老师。我当时虽冷静,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心中却是五味杂陈。
案例分析
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一直倡导学生的“乐学”。可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面对学习时的愁容满面甚至心中焦虑。以八年级学生为例,要面对七八门考试学科,除了上课精力高度集中外,课间休息的时间又少之又少,要写作业要改错,甚至加倍。我们都说“过犹不及”什么意思,同一句话同一个字写上三五遍我们还能认真以待,如果写一百遍那就是机械运动,我们甚至连字都不认识了。生物学科我对学生改错的要求就是一遍问题一边答案背会即可,这样不但有利于阶段复习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可是学生本该高呼“生物老师万岁”为什么变成了在我课堂上写其他科作业,或是就算是一遍也没有其他科改的积极。这正是教育的扭曲之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说教师的心态,如果换做其他老师发现自己课上写别的作业,恐怕早就大发雷霆甚至会有惩罚措施。然而我并没有,我没有的理由是首先基于我对这个学生的了解,董××成绩班级后五名内,尽管他学习不好但为人憨厚,凡是提问他不管对错与否我都会给予正面的评价,能感觉出来他对生物学的热情,这学期甚至自己借了生物提纲来背。虽然比其他学生记忆速度要慢,但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如果我这个时候打击他,那么前功尽弃!我只是轻声提醒他便受惊的像只兔子了,难道他自己不知道他的行为不对吗,他知道,只是迫于无奈,完不成作业的后果可想而知。然而学生的自知之明,很大一部分在教师的不断强化的教育手段下淡化了。深究其原因,我想正是值得我们每位奋斗在前线的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谈及那位家长,我心中对于她的不懂得尊重的行为的气愤已然褪去,更多的是叹息。当她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沾沾自喜时,实际正是在不断的对生命进行摧残。对此我只能扼腕叹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什么最重要?知识、能力、成绩?我认为都不是,应该是健全的人格,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纵观整个社会,不幸的例子比比皆是。马加爵,作为大学里高材生,出身贫寒却并未想过要报答父母的知遇之恩。只因拌几句嘴便杀害和自己相处多年的好朋友。又有多少学生迫于压力或是受困于感情自杀,就在不久前附近城市的一个花季女孩跳楼身亡。我们都在说现在的孩子心理就是脆弱,殊不知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正确的教育为孩子指引方向,错误的教育手段只会一步步将孩子引向迷茫。家长会后我又仔细回忆刘××课上的表现。通常当我提出问题没人举手时,他往往会举手作答,虽然有时并不准确,但从他的眼神中能感觉出希望被认可和肯定的强烈渴望。这样的本身并不顽皮却受到长期打压的孩子,更应该受到关注,尤其是心理方面。我认为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以免悲剧的发生。
案例总结
这两个案例,只是茫茫教学生涯中的两个小的片段。却共同反映出现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和家长迫切想要追求学生的成绩的愿望没有错,但一定要注意方法和手段。比如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老生常谈,说来说去是否符合自己学生的学情,在实施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或进行反思。比如在生物课堂上,我尽量做到不空手进教室,在上《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节时,我将提前准备好的橘子放在口袋里,在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我嚯的下拿出个橘子,学生兴奋极了,在剥橘子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组织,学生没有被灌输的感觉,只是心甘情愿想把自己懂得全说出来把不懂的赶紧看书学会。我们笑着咽着口水闻着橘香就把知识牢牢掌握了。再比如在学习《人的呼吸》一课,我选择了热点话题———减肥,进行导课。“对于青春期爱美的你们而言,一定很注重自己的身材吧。老师也是,有没有觉得老师最近有些瘦了、”学生赶紧笑着点头说“嗯,嗯瘦了”我立刻得意的告诉他们我们的减肥秘诀,就是练习瑜伽。接下来我进行示范,再找个学生和我一起体验。学生有笑的有在下面模仿的,气氛立刻热烈起来。然后我又说瑜伽除了动作到位以外最关键的还是气息的调整,同学们和我一起,用鼻腔吸气……呼气……。学生真的就一起呼吸起来,进而让学生思考在呼吸时感觉气流经过哪些器官。我想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课堂就是我们的主阵地,要学生“乐学”就要让学生热爱这个学科,光凭题海战术,单凭惩罚压制,成绩的提升也只是表面化,关键在于内化学生的思想用教师的行为去感染学生而非控制。
对于家长而言迫切希望孩子成绩能名列前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不要忘记每个人天生都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命令的,我的一个亲戚,平时两口子每天就是打游戏,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写完作业就行,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也不与老师沟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但每次期末考试又说只要考进前十名就给……奖励,设想平时都没努力光凭考前的突击又能有什么好的成绩,就算真能考的不错这种奖励上的刺激又能维持多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美好,感受万物的神奇,让思维跳跃起来碰撞出绚烂的未知的火花,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学习的真谛,从而缔造出感知生命的富有情感的知识网络世界。而我们教师更应有一双能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层次学生闪光点的慧眼,才能环抱于幸福之中。孩子是一朵稚嫩的花,莫因我们的过多干涉让生命之花未曾绽放就已凋落,他们渴望吸收大自然的精华,而我们教师和家长就是守护者,守望幸福多些等待,待到花开必结硕果。
论文作者:张月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8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家长论文; 老师论文; 成绩论文; 作业论文; 案例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8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