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董事与企业战略:前沿理论与实证研究述评_企业战略论文

连锁董事与企业战略:前沿理论与实证研究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战略论文,董事论文,理论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战略的制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会强调一系列与产业结构和企业资源有关的要素,并衍生出两大决定战略选择流派:基于产业的流派和基于资源的流派①②。在组织社会学领域,有很多研究者将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社会镶嵌理论运用到组织研究中来,特别提出了组织所嵌入的社会关系结构将塑造企业的战略选择③。这个研究领域成为对主流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补充,主要体现在开辟了影响企业战略选择的社会结构视角,为理解企业战略的制定增添了新的决定要素。与此同时,西方的大公司领域出现了许多具有多家董事席位的业界精英,也就是连锁董事。当连锁董事日益普及,使各大公司产生紧密关联时,学术界和实践界也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连锁董事将如何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价值创造?他们对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制定是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系统梳理和综合评述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连锁董事理论及其对企业战略影响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在理论层面分析了连锁董事影响企业战略行为的作用机制;在实证层面考察了连锁董事与企业战略的典型文献,并对近年来有关中国企业连锁董事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最后本文针对该领域研究现存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相关研究的核心问题和潜在方向。

一、连锁董事与企业战略的理论探讨

一个董事身兼多家公司的董事职位,这在学术界被称为连锁董事(Interlocking directorate or Interlock directorship)。企业之间由于共同拥有连锁董事而产生连锁联系,进而形成一个网络,被称为企业间的连锁董事网络。西方实证研究发现连锁董事和企业间的连锁董事网络对企业战略和绩效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如更容易产生创新、发生战略模仿、促进企业获取外部资源、建立企业间联盟以及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等。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经济生产的基本单位“企业”嵌入于资源的依赖关系之中,因此而受环境不确定性的约束。由于资源的约束和环境的不确定性,连锁董事成为企业管理资源依赖关系和克服环境不确定性的战略手段④⑤⑥。在不同的情境下,企业通过建立连锁董事联系,并通过连锁董事的特定机能来促进企业的经济绩效。根据资源依赖理论,连锁董事产生于组织间相互依赖的情境,是企业间层面的现象,源于企业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企业为克服对彼此的依赖而互派董事,从而产生连锁,而该连锁被认为有利于促进各自企业的经济行为效率和绩效。无论是竞争企业间建立的横向连锁,还是上下游企业间的纵向连锁,以及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连锁都体现了企业所嵌入的资源依赖关系以及企业为克服依赖而设置的战略选择安排:建立企业间的连锁董事联系或网络。

连锁董事通过以下几个关键机能来影响企业行为和绩效:环境概览、吸收、协调与控制。

1.环境概览 连锁董事最直观的功能是环境概览。Useem强调,由于连锁董事来自于多个领域和方向,拥有多个连锁董事的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及其变化,及时获取有关经济、社会和商业实践的信息⑦。关于连锁董事环境概览的功能,有两个更递进的解释:第一,企业通过连锁董事获取信息;第二,企业通过连锁董事实现信息传递。所以,连锁董事的概览环境功能有利于企业识别和发现潜在的约束与机会,从而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可以促进知识和信息在企业间传递。

2.吸收 连锁董事的吸收功能是指通过连锁董事在企业决策过程中协调和内化潜在的威胁,从而帮助企业规避因资源依赖关系而引起的约束,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⑧。比如,对资金具有较强依赖的资本密集型工业企业通过邀请银行官员担当董事,从而帮助企业内化对银行的依赖关系,而作为连锁董事的银行官员为了稳固自身的地位以及银企双方的利益会提供有益于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这种做法还有助于获取银行的资金支持,消除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

3.协调与控制 连锁董事具有协调企业间关系以及强化企业间控制的功能⑨。比如,银行通过派驻董事到客户公司来实现监督与控制,股东公司通过派驻董事到被持股公司来实现监督和控制。具有交易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连锁董事来促进沟通与协作。通过促进具有经济约束关系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连锁董事可以降低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研究发现有连锁董事的企业之间更倾向于建立合资企业或战略联盟,连锁董事在这个过程中更大程度上起着协调与沟通的作用。

二、连锁董事与企业战略关系的实证研究

连锁董事和企业战略的关系研究有了巨大的收获:连锁董事被证明与一系列的企业行为和战略紧密相关。Useem对美国和英国129位管理者及公司董事的访谈证明,连锁董事促进了企业管理者对最新商业实践和商业环境的概览;企业通过连锁董事获取信息、知识以及最新的商业实践,从而更易产生组织间学习和对创新行为的模仿。

1.连锁董事与企业间战略决策模仿 Carpenter和Westphal发现连锁董事的企业间联系不但促进了直接连锁企业间战略决策的模仿,同时也促进了间接连锁企业间战略决策的模仿⑩。已有研究发现这种模仿行为不但体现在决定企业成长的扩张战略方面(如收购与兼并),也体现在企业战略的执行层面(如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连锁董事还塑造了企业的印象管理和公共关系策略,比如参与政治竞选活动的捐助行为。

Davis在对财富500强企业自1984年7月到1989年8月的研究表明,企业间的连锁董事联系对反吞并的“毒丸子”(Poison pill)政策的传播有积极的影响,企业采纳“毒丸子”政策的可能性会因为该企业所连锁的企业已经采纳该政策而增加(11)。Haunschild对美国327家企业自1981年到1990年的收购行为的研究发现,核心企业现在的收购行为与连锁伙伴过去的收购行为有正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在横向(Horizontal)、纵向(Vertical)以及全面(Conglomerate)三类并购中都普遍存在(12)。研究结果还表明,模仿收购行为既发生在相关企业之间,也发生在非相关企业之间。同时,在企业网中,越是处于中心位置的企业,其收购行为会越多。

研究者对事业部组织形式的研究发现,连锁董事的企业间联系也促进了事业部组织结构在组织间的采纳和普及。比如,Palmer、Jenning和Zhou发现连锁伙伴采纳事业部组织结构对核心企业也采纳该结构有积极影响,而如果连锁伙伴没有采纳事业部组织结构,核心企业也不会采纳(13)。此外,Mizruchi's研究发现具有连锁董事关系的企业在对政治竞选的贡献中具有相似性(14)。

2.连锁董事与企业间联盟 除此之外,研究发现,企业间的连锁董事对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具有显著影响。比如,Gulati与Westphal发现,当连锁董事与企业管理层在战略决策上具有比较好的合作关系以及连锁董事体现更高的协调与沟通和较少的控制愿望时,连锁企业之间更倾向于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15)。

3.连锁董事与公司治理 连锁董事对公司治理行为和绩效也有显著影响。比如,一些研究者发现,连锁董事的企业间联系促进了企业首席执行官获得更高的工资(16),同时也阻碍了企业恶意收购的发生,从而保护了管理层职位;连锁董事更希望通过强化社会惩罚和社会控制促进企业管理者抑制反管理者行为(17)(18)(19)。

4.连锁董事与资源获取 研究还发现,连锁董事对企业获取外部资源,尤其是对资金的获取具有显著影响。比如,Stearns和Mizruchi发现,同金融企业的连锁与企业获取外部资本正相关(20)(21)。下页表1提供了有关连锁董事与企业战略行为关系的研究列表。

三、中国转型经济下的连锁董事和相关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中,企业被要求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制度,从而形成了有利的企业间连锁环境,企业间拥有连锁董事已成为普遍的现象(22)。在中国,连锁董事的性质和作用也经历了一个转型过程。研究者针对不同时代连锁懂事的研究丰富地展现了中国转型经济的特征:连锁董事所生成的情境、机能以及潜在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化而演化。

在20世纪60年代,Schurmann研究发现,大部分连锁董事产生于国有工厂的互相分享管理人员的情境下。政府将某些官员派送到多家工厂作为管理人员,而这些具有政府官员背景的管理人员便成为中国最初形态的连锁董事(23)。关于这些连锁董事的职能,Shurmann认为,他们的主要作用是执行和监督政府的生产和管理计划,而在影响企业战略和协调企业间关系方面并不能起到显著的作用。原因在于此时的国有工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他们不具有战略选择的自主权,因此,为应对资源约束和环境不确定性的企业间战略安排(即资源依赖理论所预示的企业间战略安排,诸如连锁董事等等)是缺乏的。

随着中国实行经济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改革后的连锁董事成为具有新的意义的一种组织形式(24),尤其在1992年之后,公司法的实施和股票金融市场的建立使得连锁董事在企业间关系和企业应对环境约束和获取资源方面的作用成为可能。一个有关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和绩效的研究充分说明了这种变化。Keister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后的连锁董事是中国企业集团的一个重要结构特征,它扮演着重要的战略角色。其中,在一个企业集团内部,企业集团成员、集团总公司以及财务公司之间通过连锁董事来加强协调、控制和沟通。Keister发现连锁董事在集团内部的存在促进了集团成员的财务绩效。

Keister的研究支持了资源依赖理论。然而,Keister的研究表明连锁董事嵌入于中国大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中。而更多的研究证明连锁董事已超越了企业集团的边界,成为大企业间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即在彼此不具有企业集团关联的上市公司之间的连锁董事也发挥了资源依赖的机能。比如,卢昌崇、陈仕华、Joachim Schwalbach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连锁董事数量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企业的销售额和税前利润与连锁董事数量(Director-to-Company Interlock,简称DCI)均具有正相关关系(25)。他们还同时证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高低与连锁董事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低、陷入财务困境时,其连锁董事联系增加。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资源依赖理论。

有关连锁董事的最新研究进一步体现中国转型经济的情境因素的作用,揭示了连锁董事在转型经济情境下的更丰富的战略管理内涵(26)。任兵、区玉辉和彭维刚关于区域连锁董事网络的研究发现,企业间的连锁董事联系网络格局会因地区差异而显著不同,尤其对于像广东和上海这样的地区(27)。这个研究表明,尽管资源依赖理论在中国转型经济情境下成立,但它的作用机制受重要的制度情境所影响,探讨连锁董事的作用机制要同时关注关键的情境变量,比如地区差异以及可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因素。而这些因素对连锁董事功能的塑造作用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是非常有限的。

此外,任兵对转型中企业间连锁董事联系格局的深入考察揭示了多种形态的连锁董事联系:竞争者企业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跨行业企业之间的连锁(28)。然而,在接近千家的上市公司中,有些企业选择不连锁,而有些企业选择广泛的连锁,并形成了各种连锁组群(Circle)。比如,在上海,形成了一个以浦发银行为核心的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综合行业、服务业以及文化与宣传业的连锁组群;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形成了以上海和江苏的出租车行业为核心的连锁组群;而在湖北,形成了以批发零售行业为核心的连锁组群。究竟这些连锁组群体现了怎样的资源依赖机制?连锁董事为克服企业的资源依赖约束如何发挥作用?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中国转型过程中制度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同时塑造了企业在连锁董事制度上的差异,以及连锁董事不确定的作用机制。在转型中,公司治理被认为是与连锁董事机能相关的一个关键的情境和结果变量(29)。公司治理绩效(有效的或无效的公司治理环境)可以塑造相应的连锁董事的作用机制(30),比如,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下,连锁董事可以成为强化公司治理绩效的一个企业间治理结构,通过传递信息和协调等功能,拥有连锁董事的企业会通过较强的企业间治理而获得更高的回报。当公司治理环境恶劣,连锁董事的功能会变得复杂,甚至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

针对中国企业连锁董事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多种情境作用下的连锁董事的作用机制。彭正银和廖天野的研究认为转型中的连锁董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1),公司所处连锁董事网的规模、公司的网络中心度以及连锁董事所担任的董事数目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然而,任兵、区玉辉和彭维刚则发现企业的连锁董事网络核心度越高,企业反而会具有更糟糕的资产回报率(32)。以上研究结果总体上表明,在转型中连锁董事的作用机制与情境紧密相关,而针对资源依赖理论下连锁董事作用机制的探讨需要更多的针对情境变量的挖掘。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在转型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制定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运作绩效的关键,企业在这一特殊环境中的战略安排成为目前国际主流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企业要在多变和不确定的环境下实现自身战略、绩效和生存目标的匹配,它们对环境的成功理解、管理和应用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此情况下,探索连锁董事与企业战略乃至绩效的关系为我们理解组织(中国企业)与环境(转型经济)互动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挖掘新制度体制在新环境下的战略管理意义。

西方有关连锁董事与企业行为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有意义的实证发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连锁董事对企业一系列战略行为的采纳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包括:企业的资源获取、管理制度创新(如组织结构的选择)、公司治理实践以及企业间联盟。这些研究表明,连锁董事具有重要的战略管理意义。而我们对中国转型经济条件下连锁董事作用情境和机能的分析也将产生有价值的后续研究。针对已有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已有关于连锁董事和企业战略关系的研究还都是针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有关连锁董事与企业战略关系的研究还是个空白。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公司治理环境相对优裕,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也更大。而像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与西方的经济与社会制度环境有很大差异,与西方相比,中国独具的经济和文化制度对连锁董事的战略意义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重新审视连锁董事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是理解新情境如何塑造连锁董事战略管理意义的关键。

第二,已有关于中国的研究更多的是从描述企业连锁联系的情况和中国区域或整体连锁董事网络形态的角度展开的。尽管这些研究提供了有趣的发现,但它们并不能揭示企业镶嵌于连锁董事网络中的行为绩效表现(即连锁董事如何影响企业战略)。有关连锁董事与企业绩效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了连锁网络联系在中国情境下的重要性。然而,这些研究还不能明确地告诉我们连锁董事与企业绩效关系下蕴含着怎样的行为作用结果,即企业在哪些战略或行为方面受到影响从而引起绩效的变化。为深入了解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下的连锁董事的战略管理意义,探索在连锁董事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的“黑箱”运作过程非常重要。西方在这方面有大量的文献,我们可以借鉴已有研究的脉络,进一步分析在中国情境下的连锁董事的战略管理内涵。

第三,尽管西方的研究非常丰富,但已有文献还缺乏有关连锁董事对企业战略作用边界的探讨,即缺乏对连锁董事作用约束或促进机制的分析。进一步考察潜在的约束条件和约束机制将是对已有研究的有益补充。在转型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间关系、制度环境与西方迥然不同,企业在组织及个人层面上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也具有很大的差异,连锁董事作用的发挥将不可避免地受制度、组织及个人层面条件的塑造。因此,在转型经济条件下考核组织间制度、组织及个人层面条件对连锁董事与企业战略关系的塑造是未来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而针对连锁董事作用的约束或促进机制的研究将更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转型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规律。

总之,连锁董事已成为当代西方国家日益普遍的企业制度安排,在中国也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从已有文献看,关于连锁董事现象的研究对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理论上,有助于从资源依赖流派出发,开辟影响企业战略选择的社会结构视角,为理解企业战略的制定增添新的决定要素;实践中,实证研究揭示出连锁董事对一系列企业战略行为的采纳具有积极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连锁董事为中国企业在转型经济情境下的战略管理提供了更丰富的内涵。因此,今后学术界对连锁董事与中国企业战略乃至绩效关系的深入探讨,对于挖掘企业在新制度体制和新环境下的战略管理问题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M.E.Porter,Competitive Strategy,New York:Free Press,1980.

②J.B.Barney,"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s",Journal of Management,17(1),1991.

③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1(3),1985.

④Pfeffer,J.,& Salancik,B.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New York:Harper & Row,1978.

⑤Aldrich,H.E.,Organizations and Environment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9.

⑥Palmer,D.,Friedland,R.,& Singh,J.V.,"The Ties that Bind:Organizational and Class Bases of Stability in a Corporate Interlock Network",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1,1986.

⑦Useem,M.,The Inner Cirol,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⑧Selznick,P.,TVA and the Grass Roots,New York:Harper & Row,1949.

⑨Palmer,D.,"Broken Ties: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 and Intercorporate Coordina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8(1),1983.

⑩Carpenter,M.,& Westphal,J.D.,"The Strategic Context of External Network Ties:Examining the Impact of Director Appointments on Board Involvement i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4(4),2001.

(11)Davis,G.,"Agents without Principals? The Spread of the Poison Pill Through the Intercorporate Network",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6,1991.

(12)Haunschild,P.R.,"Interorganizational Imitation:The Impact of Interlocks on Corporate Acquisition Activit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8,1993.

(13)Palmer,D.,Jennings,P.D.,& Zhou,X.G.,"Late Adoption of the Multidivisional form by large U.S.Corporations:Institutional,Political and Economic Account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8,1993.

(14)Mizruchi,M.S.,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Political Action: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Consequence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5)Gulati,R.,& Westphal,D.J.,"Cooperative or Controlling? The Effects of CEO-board Relations and the Content of Interlocks on the Formation of Joint Venture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4,1999.

(16)O' Reilly,C.A.,Main,B.G.,& Crystal,G.S.,"CEO Compensation as Tournament and Social Comparison:A Tale of Two Theorie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3,1988.

(17)Cochran,P.L.,Wood,R.A.,& Jones,T.B.,"The Composition of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Incidence of Golden Parachut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nrnal,28,1985.

(18)Kosnik,R.D.,"Effects of Board Demography and Directors' Incentives on Corporate Greenmail Decision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3,1990.

(19)Singh,H.,& Harianto,F.,"Management-board Relationships,Takeover Risk,and the Adoption of Golden Parachut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2,1989.

(20)Stearns,L.B.& Mizruchi,M.S.,"Corporate Financing: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in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Sociology,ed.R Swedberg,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1993a.

(21)Stearns,L.B.,& Mizruchi,M.S,,"Board 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ng:The Impac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 Representation on Borrowing",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6,1993b.

(22)任兵、区玉辉、林自强:《企业连锁董事在中国》,《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

(23)Schurmann,F.,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5.

(24)Keister,L.,"Engineering Growth:Business Group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a's Transition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4(2),1998.

(25)卢昌崇、陈仕华、Joachim Schwalbach:《连锁董事理论:来自中国企业的实证检验》,《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期。

(26)毛成林、任兵:《公司治理与企业间的连锁董事网络——一个新的视角》,《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12期。

(27)任兵、区玉辉、彭维刚:《连锁董事、区域企业间连锁董事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

(28)任兵:《制度转型下的中国商业网络结构》,郭毅、罗家德主编:《社会资本与管理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29)Ren B.,The Corporate Network of Interlocking Directorates,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a,PhD dissertation,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5.

(30)任兵:《连锁董事的企业间网络与公司治理——基于社会镶嵌与管理者阶层凝聚的理论探讨》,《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1)彭正银、廖天野:《连锁董事治理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内在机理视角的探讨》,《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1期。

(32)任兵、区玉辉、彭维刚:《连锁董事与企业绩效:针对中国的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7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  

连锁董事与企业战略:前沿理论与实证研究述评_企业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