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的必要性与策略探究
赵顺林
摘 要: 在现阶段小学学校教育活动中,德育教育已经成为首要任务,教育部为此提出了“全课程育人”这一新兴理念,希望小学教职工工作人员可以全面渗透德育教育,切实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格。
关键词: 德育教育;生活化;措施
品德与社会课程便是落实德育的直接途径,需要积极根据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问题来提升小学生的素质水平。为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要积极推行生活化教学法,充分利用小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与真人真事来丰富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本文将从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法的必要性以及有效策略两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促使小学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的相关问题。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一) 保障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价值
在常规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从理论知识传递层面来落实德育教育。然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发育不全,难以及时内化高深的理论知识,所以即便他们明确意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知识对自己的现实成长大有裨益,也难以按照高道德水准来要求自己,也就无法及时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还有一部分小学生因为缺乏知识迁移意识而割裂了理论与现实,难以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价值。但是,如果以生活资源组织品德与社会教学,那么便可减少学生自主迁移理论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快速通化德育理论,切实保障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 增强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认同感
从现实情况来看,小学生是比较“现实”的,如果他们不能明确感受到学科学习对自身现实成长的积极作用,那么他们便会失去学习兴趣。针对德育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需要保证小学生对学科理论的认同感才能切实发挥育人功效,而小学生目前所产生的道德认识基本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应该要主动在课程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创建联系点,以便增强小学生对道德品质内容的认同感,为小学生成长为优秀人才做好准备。
(三) 促使品德与社会课程走向终身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必须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持久发展,人们也为此提出了终身教育发展需求。其中,一个人所形成的道德品质会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小学道德与品质课程教师也要保证本学科教育能够切实保证小学生可以受益终生。这就更加需要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现实生活,保证德育教育与小学生的真实成长密切相关。
二、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生活的有效举措
(一)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生活化教学改革中,创设与优化生活化教学情境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措施,能够很好地唤起小学生的生活回忆,促使小学生自主反思个人认知不足与品格缺陷,由此保证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以切实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生物进化论研究结论中,有实验表明人类本就是随着环境发展与时代变化而主动适应的高级生活,且心智越不坚定的人们越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经验浅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正处于乐于观察外界社会的关键成长期,所以他们对环境的感受也就更加敏锐与直接。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由此促使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出现毒副反应,对照组胃肠道反应4例,血液毒性2例,肝肾功能受损4例,神经毒性3例,发生率为35.14%;观察组胃肠道反应2例,肝肾功能受损2例,神经毒性1例,发生率为14.71%;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98,P=0.030)。
就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教学中,学生们就要通过新中国成立、西藏的和平解放来感受新中国成立的艰苦过程,懂得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深厚意义,由此懂得祖国统一、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在本课课堂开端,我引入了近期英国一位教授对中国近些年来的崛起所发表的言论,让学生们思考这位英国教授所说出的“中国正在重现曾经的辉煌与美丽”这句话的含义。然后,我就引导学生们自主分析了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这两个史实的历史意义与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展开历史分析与实例讨论。在实例分析过程中,我还积极引入了我国为了加快西藏地区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方面所制定的国家指导方针,结合西藏地区的发展史引导小学生分析西藏走上繁荣富强道路的保障条件。通过实例分析,小学生有效地内化了本课知识,懂得了新中国成立以及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之后,学生便可以达赖集团试图割裂祖国所做出的具体行为来分析达赖集团的险恶用心,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了统一祖国的决心,引导小学生站在祖国统一、和平发展的角度上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针。
(二) 组织生活化案例分析
虽然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单一,但是他们并不缺少与外界社会打交道的经历,也能在家长、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树立对错意识。这就需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积极组织生活化案例分析,利用小学生熟悉的真人真事来引入相应的德育观点。在此过程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对立面与矛盾的生活实例,以便引导小学生从多维角度分析德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社会十分复杂,小学生在复杂的因素影响下也出现了一定的品行问题,但是“当局者迷”,小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面对这一现成资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也可将这些现成资料编写成课程案例,以便引导小学生自主反思个人不足。
应收账款证券化摆脱了企业筹资时自身情况的窘境,将融资的基础建立在企业应收账款之上,为整体财务状况和信誉不佳的企业提供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就如在《圆明园在控诉》一课教学中,小学生们就要学习近代历史我国惨遭列强侵略的史事,借助“火烧圆明园”这一真实历史引导学生们树立爱国情怀。但是,小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并不能感同身受,所以我准备通过创设课堂情境来引导小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于是,我就整理了现在圆明园成为一片废墟的照片,以及历史学家通过历史资料描述还原圆明园辉煌历史的视频资料,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同时展示了这些资料,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这就使得小学生产生了难以言喻的悲痛之情,而我进一步播放了亲身经历了近代历史的人物访谈记录,通过真人真事让学生们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引导学生形成了“勿忘国耻”的正确价值观。同时,我还为学生讲述了在近代历史中十分经典的革命烈士为了拯救国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让学生们油然而生出一种敬畏革命烈士的崇高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利用近期网络中十分流行的消防员为了扑灭四川森林火灾而牺牲生命的新闻资料,希望学生们可以向现在的人民英雄敬礼,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这些人民英雄自愿牺牲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本课学习,小学生们产生了许多复杂的情感,而我也鼓励学生自主表达与交流自己的德育学习感受,深化学生的德育体验。
教材中采用的是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在平时教学实验中水面往往上升不到1/5,我认为是因为存在以下不足:
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通过教师的主导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学初,学生领完教材,就开始引导同学们将教材内容粗略的进行浏览,使他们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引导他们与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比较,对学习这门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做好学习的计划,提前发现自己学习这门课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学好本这门课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三) 创设生活化德育体验
如果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改革,那么没有什么比真实的德育体验更有效的了,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要积极组织生活化的德育体验,通过真实的实践体验活动来丰富小学生的素质结构。在新课改下,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小学学校的基本课程组成,而且教育部已经开放了课程管理权限,设计了以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管理为一体的管理制度。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要大胆创新,积极组织德育实践活动,并且可以围绕小学生的现实需求展开,并不需要完全拘泥于教材内容。
在《不屈的中国》单元教学结束之后,小学生初步了解了我国近代落后挨打与奋发图强的真实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也对外来侵略者抱有痛恨之情。然而,小学生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近代历史,很可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丧失这种爱国意识,所以我与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沟通,希望他们可以支持我所提出的“历史博物馆”参观计划,准备引导小学生到本地的历史博物馆学习中国历史,使其在肃穆、沉痛的参观氛围中铭记历史教训。待取得各方同意之后,我便利用周末时间引导学生参观了本地历史博物馆,以近代史馆藏为主,通过专业工作人员的历史讲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感受。由于小学生可以亲眼看到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我国的真实遗迹,因而他们的情感认识变得更加直观、深刻,而这就对小学生的德育感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待德育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我就引导小学生交流自己的实践体会,发现部分学生产生了过度“仇视”念头。于是,我就为小学生讲解了“勿忘国耻”与“积极展开国际交往”这两个概念,希望学生们可以正确对待现阶段的国际交流。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应该与小学生的真实需求为中心。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应该要积极推行生活化教学改革,利用小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与实践体验来丰富小学生的德育感悟,使其及时将课堂所学内化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美虹.回归生活 感悟生活——陶行知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生活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8(27):69-71.
[2]刘春雨.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具有生活化特点[J].华夏教师,2018(7):42-43.
[3]李小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J].中国校外教育,2015(8):119.
作者简介:
赵顺林,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标签:德育教育论文; 生活化论文; 措施论文;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