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综合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论文,企业经营者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对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比较成熟,但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更没有进行综合绩效评价研究。企业经营者的任务是经营管理所在的企业,对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的评价就是对其所经营管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营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评价;企业营运过程中在产生经济绩效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社会绩效,对经营者周边绩效评价就是对经营者所经营管理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国内对于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普遍偏重于企业经营者的任务绩效评价而忽视了经营者周边绩效的评价。
一、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状况
(一)在企业经营者周边绩效评价研究方面
国外理论界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早期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如何处理社会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两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的社会绩效。例如在加拿大企业皇家调查委员会[1] (1977)关于企业社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普瑞斯顿(Preston)认为应按照企业处理社会问题的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对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计划、政策制定、执行实施;卡罗尔[2] (1979)把企业面临的社会问题定义为销售服务、环境保护、雇用歧视等,并从这三个方面建立了三维立体评价模型,同时把企业社会敏感性定义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沃提克和寇克兰[3] (1985)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其他责任,认为应从这四个方面搜集数据对社会绩效进行评价。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理论界针对企业社会绩效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学者索尼菲尔德[4] (1982)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和加拿大学者克拉克[5] (1995)的RDAP模式。
相比之下,国内在企业社会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尚未起步,虽然姜喜荣[6] (2000)等人从企业的社会性角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界定,但没有提出对企业社会绩效进行评价的模式或方法;刘文鹏[7] (1998)提出的非财务性业绩评价系统;中国企业联合课题组[8] (1999)提出的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评价主体的范围;杨天宇[9] (2003)从我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研究出发,提出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使企业在同一平台上发展,但均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评价方法。
《OECD公司治理原则》认为:“公司治理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法定权利,并鼓励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在创造财富、就业机会和维持财务健全的方面进行合作。”英国《Hampel报告》规定:“公司必须发展与成功有关的关系,这取决于公司的业务性质,但一般包括雇员、客户、供应商、贷款人、社区和政府……只有通过发展和保持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董事才能承担起对股东的法律义务和成功地谋求长期的股东价值。”《美国商业圆桌会议公司治理声明》认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所在……为了股东的长期利益运营公司,管理层和董事必须考虑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韩国公司治理最佳实务准则》更是对利益相关者权利的保护、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监督管理做出了细致、明确的规定。日本、英联邦国家的公司治理原则也对利益相关者利益有不同程度的关注。
中国证监会在2002年初出台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准则》一开始就给予了利益相关者足够的重视,在第六章专门规定了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从利益相关者范围来讲,《准则》主要包括银行等主要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和社区等;从赋予利益相关者的主要权力来看,包括求偿权、债权人和职工的知情权以及适当的参与权;从典型做法来看,主要是公司与主要债权人的信息沟通,职工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直接沟通与交流等。
应该说,《准则》对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权力等方面做了框架性的规范,从制度上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奠定了基础。为此,我们可以定义利益相关者模式下的企业如图一所示。
附图
图一 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模式下的企业
(二)在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评价研究方面
过去的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主要是基于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它是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评估构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进行定量评估,便于实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原因有:1.财务评价体系是妨碍企业进步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财务评价体系只提供了企业的有限财务信息,而且越来越多地得出一些歪曲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评价报告,从而影响企业股东和投资者的决策;同时,财务评价体系已难以适应信息时代下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日益增加的竞争环境;2.财务评价体系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它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实现短期的利润指标,蓄意粉饰财务报表,忽视企业连续改进和企业创新方面的投入。这些案例在国际上屡见不鲜,在国内也曾多次遇到过,其中还不乏曾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大型企业。3.财务评价体系与公司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关系不大。它导致企业在战略的设计和实施之间留下缺口,造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严重脱节。
二、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内涵
(一)企业经营者界定
企业经营者,是指从事企业战略性决策并直接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负责的企业高级管理者,他能有效利用各类资源,独立、创造性地对企业运营做出决策并承担企业风险,其经营理念和独特个性能够被全体员工自觉接受,对企业发展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企业经营者一般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创新者和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风险承担者。
(二)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内涵
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的内涵包括了两个方面:
1.在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评价方面。企业经营者的任务是经营管理所在的企业,对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的评价就是对其所经营管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营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评价。它应能做到两点:一是要能确切地反映出由于经营者的努力,企业前后各期实际运营结果的差异并可进行比较;二是要能衡量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营者的运作,企业的经营业绩水平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
2.在企业经营者周边绩效评价方面。企业营运过程中在产生经济绩效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社会绩效,对经营者周边绩效评价就是对经营者所经营管理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它反映了经营者自发的行为、组织公民性、亲社会行为和组织奉献精神等方面。
三、企业经营者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为全面、客观、公正、科学评价企业经营者综合绩效,构建出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评价模型与方法如下:
(一)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评价
1.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评价模型与指标。为克服过去的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评价的缺陷,我们所构建的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评价模型由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发展潜力、顾客导向、内部营运、学习与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八个模块构成。在具体评价指标的选取方面,既要考虑到各指标间能相互补充,又不重复,既能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又简便实用,同时还要具有代表性。评价模型如图二所示。
附图
图二 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评价模型
2.评价方法。设全体评价指标的集合为G=(G[,1],…,G[,m]),各比较对象为H=(H[,1],…,H[,n])。这里的比较对象既可以是同一个企业的不同时期,也可以是不同企业的相同时期。当需要对企业前后各期运营状况作评价时,则取企业各期的值作比较。 当需要评价该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时,则取该企业所在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值作比较。如果对于不同的比较对象H[,i],指标G[,j]的值都是相同的,那么不妨将G[,j]指标的权数定为零。反之,若指标G[,j]对于不同的比较对象H[,i]十分敏感,不同的比较对象H[,i]差异非常大,导致强烈影响最后的评价结果,那么应该给指标G[,j]赋予较大的权数。简而言之,应该对变化较大的指标给予较大的权数,对变化较小的指标给予较小的权数,以尽可能地体现不同比较对象间的差异。基于这样的思想,可采用离差最大化的方法来确定权数。求出指标的权数后,即可以求出第i个比较对象的综合评价得分。综合评价得分越高,表明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好。因此,只要取得相关数据资料并作规范化处理后,即可以简便地作出对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的评价。(见图二)
(二)企业经营者周边绩效评价
1.企业经营者周边绩效评价模式与指标。为反映企业经营者自发的行为、组织公民性、亲社会行为和组织奉献精神等方面,结合我国的实际,构建出企业经营者周边绩效评价模式如图三所示。(下页)
附图
图三 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模式
企业经营者周边绩效评价模式由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敏感性、社会形象和社会贡献四个模块构成: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敏感性主要从企业利益的清晰度、对外重大事件关注度和对公共事务的准备性三个维度对企业进行评价;社会形象反映企业在利益相关者中的形象;社会贡献反映企业对社会整体或劳动者群体做出的贡献。
2.实证研究。通过对重庆市的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行业)六家市场和规模大致相当的企业经理反复面谈确定了调查内容和对象,问卷要求利益相关者(包括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社区、社会责任委员会、股东和企业员工等)对这六家企业的社会绩效进行评价,平分标准为5分制,4~5分为好,3分为一般,1~2分为差。采取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收回的方式,共发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9份,其中有效问卷479份,有效回收率为95.8%。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问卷回收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利益相关者对六家企业的社会绩效的综合评价如表1。对这次调查的六家企业的评价,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但表1表明,得到评价最高的公司F与得到评价最低的公司A之间却有显著的不同(t=7.05,df=71,p<0.001);同样的,在企业的社会敏感性与社会形象方面,公司F的得分显著高于公司A=(t=5.88,df=71,p<0.001)。
表1 利益相关者对六家企业的社会绩效的综合评价表
平分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敏感性与
公司 与社会贡献 社会形象
公司A 2.53 3.08
公司B 3.36 3.13
公司C 3.26 3.21
公司D 3.11 3.30
公司E 3.10 3.22
公司F 3.88 4.26
(2)利益相关者对该行业的综合评价如表2。它表明,该行业在社会贡献(4.80)、社会责任(4.75)、局外人对该公司的可接近性(4.70)、在批评者眼中的合法性(4.66)和在公共活动中的表现性(4.62)等方面表现较好,而在对外言论的可信性(4.21)、企业利益的清晰度(4.13)、对外重大事件关注度(4.12)和对公共事务的准备性(3.74)等方面表现略差。
表2 利益相关者对该行业的综合评价
该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状况4.75
该企业利益的清晰度状况4.13
该公司对外重大事件关注度 4.12
该公司对公共事务的准备性 3.74
局外人对该公司的可接近性 4.70
该公司对外言论的可信性4.21
该公司在公共活动中的表现性4.62
该公司在批评者眼中的合法性4.66
该公司的社会贡献状况 4.80
数据来源:问卷调查结果。
(3)利益相关者对该行业的友好程度按降序排列顺序如图四所示。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绩效评价可分为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同一行业的社会绩效评价不同,在该行业有较大利益的相关者对该行业更友好,反之,在该行业有较少利益的相关者对该行业不太友好;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评价有较大的区别。
附图
图四 不同利益相关组织对六家公司的社会绩效的评价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体系的功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委托者作出选拔聘任决策提供重要的事实标准;二是为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客观的依据。针对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的特点,对经营者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与周边绩效评价的研究,即对企业经济绩效评价和企业社会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企业经营者的任务是经营管理所在的企业。对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的评价就是对其所经营管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营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评价,即对企业经济绩效的评价,包括经营业绩和管理效率两个方面。企业营运过程中在产生经济绩效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社会绩效,对经营者周边绩效评价就是对经营者所经营管理企业社会绩效的评价。它体现了经营者自发的行为、组织公民性、亲社会行为和组织奉献精神等方面。为此,构建了企业经营者任务绩效评价和周边绩效评价模型,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并结合重庆市的支柱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解决了因偏重于任务绩效评价而忽视周边绩效的评价所导致的绩效评价结果严重失真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许多严重后果,实现了对企业经营者绩效全面、公正评价。
(二)政策建议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现代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的主要特征是在所有与控制(经营)之间发生了分离。要想使现代企业经营得好,必须使经营者有职有权,与此同时,又必须将经营者的职权置于所有者利益的约束之下,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弊病。对于这一矛盾,只有靠建立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解决。
2.规范市场环境。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活力的增强、效率的提高,企业经营者行为长期化和创新精神的激励,以及公司制企业中经营者与股东目标之间矛盾的解决,都离不开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市场竞争对经营者的激励作用最终来源于职业经理市场上的竞争和退出机制,而该机制的实现是职业经理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等市场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必须建立充分而公平的竞争环境,主要包括职业经理市场、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三个方面。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风俗、法律、舆论等。这些方面对经营者的心理与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社会环境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环境。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标签:绩效评价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经营绩效论文;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论文; 利益相关者理论论文; 绩效改进计划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绩效沟通论文; 经营指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