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暴力的心理透视_于军论文

青少年暴力的心理透视_于军论文

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心理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青少年论文,心理论文,暴力行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案例]

早晨,于军在经过一个街口时,被刚从电子游戏室出来的4个男孩子拦住了去路,他们开口向于军借2元钱搭车,与他们素不相识的于军说自己没有钱,一口回绝。于是这4个少年拥上去对于军又是打又是踢,个子高大的于军奋起反抗,扭打中,其中一个男孩拿出一把小水果刀,对准于军胸部捅了一刀,受伤的于军挣脱他们后,向东逃跑,但跑了不到200米就跑不动了。追上来的这4个男孩子对他又是一顿拳打脚踢,而后这四个男孩子搭上一辆红色出租车逃离了现场。

接到报警,警察赶到现场,经过调查访问和现场勘察,警方最后找到了他们。这四名男孩子最大的17岁,最小的仅13岁,经常在附近持刀敲诈中小学生的钱财。被捕后,他们对抢劫于军的作案事实供认不讳,还交代了十多起抢劫学生钱财的案件。

[心理透视]

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主要表现为:

打架斗殴

有的青少年为了显示自己的体力和勇敢,在别人面前用暴力表现自己的价值;有的青少年为了“哥们儿义气”,参与暴力活动,而不考虑打架斗殴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

破坏财物

为了宣泄受挫的情绪,或是报复别人,或是寻求刺激,或是为了显示男子气概,或是出于模仿他人和影视中的行为,他们故意破坏路灯、公用电话、交通标志、公共绿地、场馆坐椅、砸玻璃等。

寻衅滋事

为了寻求一种恶意的心理满足,他们通过搞恶作剧来哗众取宠。或是故意碰撞别人的身体或物品,或是在公共场所强行抚摸甚至拥抱异性,在人多的地方故意起哄等。

抢夺勒索

为了获取钱物、模仿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尝试自己的能力,他们趁人不备,抢夺别人物品,向其他青少年实施暴力行为,或者用暴力相威胁,勒索。

具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有两种明显的心理特征:一是模仿性,青少年由于受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认识事物比较直观、简单和肤浅,不善于辨别事物的本质,因此,模仿是这个年龄段人的特点。许多青少年由于受到有暴力内容的影视作品的影响,萌动暴力行为。二是冲动性。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常常表现为动机简单,没有预谋,往往在外界的刺激下突然发生暴力行为。如因为一点儿小事,从吵架变成打架;为朋友一时性起,参与其中;更有甚者,只因看别人不顺眼,就寻衅滋事。

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危害十分明显,这种行为不仅会毁掉自己的声誉,阻碍自身的成长,还会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严重的会引发刑事案件。大量的刑事犯罪都是从最初的一般性暴力行为发展而来的。

[心理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攻击性暴力行为已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造成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因素很多,从生理的角度来讲,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期,体内分泌的激素增加了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以致呈现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一旦遇到外界刺激,就会做出强烈反应,表现为易冲动,好发怒,产生过激行为。

从认知学角度来看,青少年的思维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很容易带有一种偏激倾向,看问题只看到一点,看不到全面,在他们心里往往存在一种原始的、盲目的荣誉观,所以常常喜欢从事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以此证实自己的勇敢。

家长对子女的娇纵,或者棍棒式的教养方式,以及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和睦的家庭关系,均与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有关。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很容易以类似的方式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

从社会学因素来看,不良的社会交往在青少年行为中也起着引诱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媒体中暴力的内容为青少年提供了攻击性榜样,鼓励了攻击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青少年的人格因素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有研究者对60名暴力犯罪者进行调查,发现犯罪人员有以下明显的人格特征:多疑、固执、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紧张、喜欢寻找刺激,但易受挫折、缺乏自信和自尊、人际交往能力差等。

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对社会现象的不恰当认识有关。当青少年认识到社会中存在大量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时,就会产生愤怒、挫折等消极情绪,这些情绪不断积累,最终产生暴力行为。因此青少年能正确认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对防止消极情绪和暴力行为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

[专家指路]

青少年朋友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活动代替法:

当遇到可能会引起自己愤怒情绪的事、人或者情境时,要提醒自己尽量主动避开,用其他自己喜欢从事的活动代替。例如写作、听音乐、散步、看电影等,这样,自然会忘记导致愤怒的因素,或者削弱发怒的程度。

平心静气法:

当愤怒等消极情绪有可能膨胀、爆发时,可通过降低说话声音、放慢讲话速度,缓步向前走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转移注意法:

在与别人发生冲突时,尽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努力克制自己不去注意别人的言语和表情,不与别人交火,不试图挖空心思反击别人,而是努力让自己从事自己的事情。

不过,当青少年的消极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仅仅靠自我的控制、压抑等方法是不够的,这时必须适当地宣泄消极情绪,否则,过度的压抑会导致爆发性的冲动行为,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用积极有益的活动填补时间的空白,使自己经常保持一种心理平衡状态,减少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

标签:;  ;  

青少年暴力的心理透视_于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