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学习小组,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从排排坐到围围坐,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学习小组在提高课堂效率上有着它无可替代的优势。但课堂效率的提高并不是仅仅建立学习小组就能实现的,若没有组建好有实际意义的学习小组,或课堂上不能科学合理地发挥小组的作用,课堂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下面是笔者在课改中关于小组建设的一些浅见,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合理建立小组
学习小组的建立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兴趣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做详细了解,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后,在组内对每个组员还须进行合理的分工和角色的调配。行政组长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全面负责本组的一切事物,协调各组员履行职责;学科组长要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自己完成好任务的前提下,对组内不会负责讲解和帮扶,同时还要检查组内成员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还有纪律组长、卫生组长、评价组长等等,都要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实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同时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还要定期对这些组长进行职责培训。
二、科学安排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但要真正发挥小组学习的实效性,就必须科学安排合作内容,否则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将会有悖初衷。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而用,不可滥用。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只适合教师点拨、拓展、演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合作性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要合作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加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
三、实施激励评价
评价是武器,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评价。如在教学中评比“最佳小组”,推出“最佳小组发言人”,评选“优秀对子”“优秀组长”,可以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可以根据各小组的上课展示、倾听、补充和质疑等情况,分别给各小组和组员打分,展示表现好的多加分,展示率高的多加分,小组合作情况好的多加分,还可以把各小组的上课纪律、模块检测、作业上交、就餐就寝纪律等纳入到小组考评之中,每日一总结,每周一统计,每月评选一次展示明星、质疑明星、冠军小组、冠军个人等,在全校进行表彰,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
四、扮好老师角色
合作学习应不只是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合作,教师只是旁观者可以全身而退,只要在汇报时听听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循序渐进。学生的合作讨论自控能力存在欠缺,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了解学情,既关注局部,又顾及全班,既把握讨论题的讨论进度,又把握讨论题的中心;对讨论有困难、无序或偏离主题的要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引导,但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讨论;课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小组合作活动,发现小组合作中出现教师期待的好的行为或是生成性问题,要及时进行表扬,并向全班说明他们受到认可的原因,无形中使他们成为其他小组模仿的对象。
除此之外,小组建设中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抓实,如:团队精神的培养,开放精神的培养,小组文化的建设,小组长的培训,怎样增强小组的凝聚力等等,这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论文作者:李相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2
标签:小组论文; 学生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组长论文; 教师论文; 评价论文; 都是论文; 《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