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货紧缩到经济复苏: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政策调整_经济论文

从通货紧缩到经济复苏: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政策调整_经济论文

从通货紧缩到经济复苏——当前经济态势下的政策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经济论文,态势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外部需求萎缩,宏观经济政策围绕着扩大内需做文章。1998年至1999年间,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先是增加投资,然后扩大到消费领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总需求不足的矛盾,遏制了经济下滑和GDP下降的局面。同时,由于政策的时滞效应以及资本外逃等原因,货币政策一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反,通货紧缩下使得实际利率显得更高了,因而,货币政策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今年上半年扩大内需主要呈现三大热点:一是“西部大开发热”,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改造资金,二是“股市热”,特别是5.19的股市飚升以及“两千年两千点”的造市声势,吸引了不少居民储蓄,同时减少了银行存款,今年前9个月份累计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去年同期少增2108亿元。三是“假日经济热”,像“五一”、“十一”这样史无前例的长假有力地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最近官方公布统计数据表明国民经济开始显示了平稳增长态势。GDP增长速度前三个季度分别是8.1%、8.3%和8.2%,季度之间基本上是匀速增长,没有出现大幅波动现象。而且,第四季度继续看好。因此,只要不出现大的意外事件的冲击,全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如何看待这种经济回升局面?经济的全面回升无疑给长期经历通货紧缩痛苦的中国经济带来了格外的惊喜,尤其是它不同于1992年政府启动,有种种迹象表明民间投资趋旺,这样的结果大大地好于年初各家的预期。

首先是生产势头上升。今年前三个季度,三大产业分别增长2.2%、9.8%和8.1%,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6%,同比增加了2.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0.5%,增加了2.8个百分点,光通讯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产品产量增长30%以上。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5.7%,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同比提高了18.3个百分点。

其次,社会需求全面回升。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复苏阶段,呈现由低向高、不断加快的增长趋势,今年前三个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同比增长12.9%,提高了4.8个百分点,曾一度低迷的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也有了明显起色。居民消费增长较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9%,提高了3.6个百分点,如果按可比价格计算,实际增长了11.8%。

再者,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观。今年前八个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8,达到了1992年编制综合效益指数以来的最高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倍,代表了9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三季度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8.1%,比上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第四,物价水平有所回升。今年前三个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2%,去年同期为-1.6%,提高了1.8个百分点。8月份,水产品、医疗保健、住房等都有较大的升幅,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4%,上涨得很快,工业品出厂价持续上涨,三季度上涨4%,比一季度、二季度分别提高了3和1.3个百分点。特别是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和国内石油提价因素的影响,必将因成本的推动作用而产生加价的连锁效应。

但是,这种局面能否持续下去,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复苏阶段。由于1997年遭遇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卒不及防,也是始料不到的,在人民币保持不贬值之后半年多的时间,这种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并扩大到国内需求的各方面,使得“九五”期间GDP增长速度从9.6%滑到了7.1%,因而,国内经济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失业增加。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和鼓励出口的措施,无论是产业结构和竞争能力都有了巨大改善。在度过了艰难时期之后,外部需求也开始回升,今年前三季度回升到了8.2%,预计“九五”期间五年平均发展速度为8.1%。但是,从目前的增长水平来看,最多只能说是实现了“恢复性增长”,而且主要是恢复了出口的带动能力,并非如有些报章所称谓的那样国民经济步入“适度增长的平台”。一般地认为,我国潜在的增长率在9%左右,而且人们普遍认为现在正当我国经济起飞之时,因此,现实生产力与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相比尚有差距,目前这一阶段可能才刚刚开了一个头,如何推向高成长阶段,要有正确的政策和经济环境。

第二,出口增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5.7%,显示了强劲增长的能力,其中出口增长33.1%,进口增长38.7%,在出口增长的同时,进口增长得更快。如何看待外贸对GDP增长的作用,存在着许多非议。有人可能会认为,我国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短期来看会存在着进出口不平衡现象,但是,从长期来看外贸仍将保持基本平衡状态。而有相当数量的人士则认为,外贸的净变化对GDP增长速度的实际影响并不大。如果综合考虑出口和进口,出口减去进口之后的净出口占GDP的份额实际上是很小的比重,因此,净出口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因而,即便没有净出口增长,仍然可以获得正常的增长速度,况且,外贸也不可能长期保持出超,但是,我们还是不能低估出口的影响力。从直觉上我们的确感受到外贸尤其是出口波动对GDP的影响,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从地区来看,上半年最先恢复增长并且增长得最快的也是这些外向的高出口地区,这构成了整个经济回升中坚力量。因此,如何看待这一块经济力量,也就成了焦点,也需要澄清许多问题。首先,我国虽然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国家,但是,就东南沿海地区来说,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主要是加工贸易的性质,虽然近年来它也已着手转型,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出口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国内需求,因此,外需突然减少直接导致这些地区经济衰退,从而也间接地影响到与这些地区有密切经济关系和生产合作的其它地区,因而这种影响就不再是局部性的,而是关系到了全局。其次,外贸的影响应该动态地来看,因为1997年之后出口受到的打击最严重,下降幅度大,像广东省多年来一直是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0%左右,1999年1月份的出口同比下降了14%,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呈现这种下降的局面。因此,净出口变成了净进口,只要这个差额不断缩小,甚至变成很小的净出口,不管我们是用“出口乘数”也好,用“净出口乘数”也好,或是用弹性系数,这个瞬时变动率对于拉动总需求的作用都是非常大的。因此,眼前所得到的净出口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而且,出口的是加工品和消费品,进口的是投资品,也使得生产的链条伸长了,扩大了GDP增长的空间。

第三,持续增长的潜力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由于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丧失,而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因而国际竞争力不足。广东要率先进入现代化意味着什么?这是件好事,同时也不全然如此。像“珠三角”地区近年来城镇化飞速发展,农村几乎已经消失了,而周边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要相对地低得多,这对于扩大外需和迎接WTO挑战都是极为不利的。“恢复性增长”只能是阶段性的,最多可继续2至3年的时间,但是,由成本比较优势决定的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转型已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西部大开发虽然能够缓解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但前者不能替代后者。“十五”规划重头戏已确立在结构调整上,而且,应该看到这些年在通货紧缩下市场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就。近来石油价格大涨,引起了国民经济不健康的反应,因而,加速结构转型已属势所必然,更是迫不及待之事。

那么,如何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全面复苏,乃至于达到高成长阶段呢?需要对一些政策的有效性作出判断:

首先,持续地依靠财政增发国债来推动投资有没有用?我国连续三年实施扩大内需政策,许多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使用,为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去年1000亿和今年500亿增发的国债,以及各部门、银行和企业相应配套资金的落实,有效地防止了过度紧缩局面的出现,改善了社会预期。增发工资和养老、福利制度改革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市场化进程,使得原有的福利性住房、医疗、养老以及子女教育迅速显性化、货币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同时,结构性工资改变过程中也蕴涵了通货膨胀的因素。但总的说来,扩大内需的手段仍然非常有限,三大热点正在“降温”:一是西部大开发见效有待时日,规模效益一时还没有显现出来,二是假日经济效益递减,“十一”效果不如“五一”,三是最近股市回落,利用股市上涨促进消费的气氛未能进一步巩固起来,财富效应非常有限。目前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国有领域,尤其是一些垄断经营的部门,一是像石油行业通过油价暴涨,掩盖了自身低效率和经营性亏损的现象,二是“债转股”后节省了大笔利息支出,三是通过重组债务进行了重新包装,因此,其可持续性仍然值得怀疑。如果目前的增长确认为只是恢复性的,那么,要想维持这种回升的势头,一定程度上还需要财政扩张政策来推动。

同时,要关注货币政策的作用。据中国人民银行最近的统计报告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4%,高于GDP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速度之和,表明货币供应量是充足的。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0.8%,流通中现金M[,0]同比增长13.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4.1%。1至9月份现金累计比去年同期少投放612亿元,金融机构贷款累计比去年同期多贷2678亿元,其中,金融机构贷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短期贷款增加明显快于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5706亿元,比去年同期多贷2171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比去年初增加118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贷270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53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贷672亿元。第二,增加个人及消费信贷,1至9月份累计增加1663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021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多增额的38%,贷款结构调整明显。第三,增加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贷款,中长期贷款比去年同期显著增长。9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长13.8%,其中,企业存款快速增加,企业的流动能力和宽裕程度有了明显增强。显然,利率期限结构发生了变化。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流动性增强,但是,即期需求不活,物价基本保持不变,同时,储蓄下降,因而隐含了通货膨胀的因素。虽然货币政策的作用未能显现,但是保持金融的平衡运行仍然很重要。

要不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货紧缩给生产带来损失,库存积压,生产过剩,尤其是预期物价下降,使得通货紧缩具有自我增强的功能,因而稳健的货币政策起不了作用,相反,因通货紧缩导致的实际利率偏高现象起到了强化作用。而当经济开始复苏时,需要采取必要的货币政策刺激供给,同时还应考虑一些新的变化因素。特别要重视因石油价格上涨推动的累积性影响。要正确区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两者的区别。目前虽然消费品价格保持不变,但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这既是通货膨胀的前兆,也是油价推动的成本加成的结果。在这种情形下,需要重新认识货币政策的有效调节作用。再者,有没有资本市场的作用,对于货币政策作用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有了直接融资的股票市场,即将又有二板市场,这些资本市场运作,会造成存款分流,产生加息的压力,还有就是物价因素对实际利率也会产生影响,这些都会对货币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标签:;  ;  ;  ;  ;  ;  

从通货紧缩到经济复苏: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政策调整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