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CT影像诊断分析论文_刘天

脑梗死的CT影像诊断分析论文_刘天

(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影像中心 黑龙江鸡西 158300)

【摘要】目的:分析CT 影像检查对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临床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CT影像诊断及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6h内的CT 图像出现异常者23例,主要表现为豆状核或脑皮质区可见稍低密度影,局部脑沟变窄或消失,一段大脑中动脉的密度高于另一段或其他动脉的密度;24h或一周后复查CT,所有病例均见有明确的梗死区域。结论:脑梗死的患者经CT平扫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能够明确诊断,CT检查快捷、无创、经济可以作为临床怀疑早期脑梗死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脑梗死;CT检查;影像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089-02

脑血管病是引起中老年人死亡的三种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的像素按不同矩阵排列,以CRT或X线胶片显示的具有黑白灰阶变化的图像。应用CT以来,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起到重要作用[1]。24h有40%脑梗死患者出现低密度,48h均可出现低密度CT有一定的时间性。选取临床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CT影像诊断及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30±3.5岁,有高血压病患者25例,糖尿病4例,高血脂患者18例,冠心病25例。有吸咽史18例,嗜酒史10例。发病:活动时发病32例,睡眠时发病8例。所有患者均意识障碍,其中嗜睡30例,意识不清楚8例,昏迷2例。发病 前有头痛症状8例,恶心症6例,出现抽搐症状的患者10例。发病至入院进行CT检查时间3~10小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检查方法

入院后立即行CT平扫,以10mm的层厚和层距进行全脑扫描,对异常区域增加5mm的薄层扫描。发病24~48小时后,重新进行CT扫描复查。

2.结果

6h内的CT图像出现异常者23例,主要表现为豆状核或脑皮质区可见稍低密度影,局部脑沟变窄或消失,一段大脑中动脉的密度高于另一段或其他动脉的密度;24h或一周后复查CT,所有病例均见有明确的梗死区域。

3.讨论

颅脑血管性病变是CT增强扫描的适应证之一,但是CT平扫能确诊的患者可不必要做增强扫描。对碘剂过敏者、有其他严重过敏体质者或心、肾功能不全者为增强扫描的绝对禁忌证。年老体弱、儿童、孕妇为相对禁忌证[2]。

在出现梗死后并非即刻在CT扫描上显示出来,这主要与脑组织坏死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出现明显的水分和脂质的增多有关[3]。所以,脑CT扫描对脑梗死的发现率仅为80%。结合病理学改变,缺血性脑梗死在脑CT扫描上的表现分为四期。

缺血期为发病后6小时以内,由于水肿和坏死的细胞不明显,脑CT扫描未发现病灶而呈阴性。梗死期为低密度影是脑梗死的特征性改变。但是,发病后多久时间才在脑CT扫描上显示出低密度影病灶,报道不一,时间差别也较大。这取决于脑梗死发生前后的多种因素。一般来讲,发病24小时以后可显示出病灶区的低密度影,但据报道最早2小时就可在脑CT扫描上显示其低密度影病灶。发病24时以后,由于出现明显的水肿,大量坏死细胞的崩解,脂质增加,在脑CT扫描上逐渐出现低密度影的表现,但低密度影不规则,界线不清。在3天后,可显示出明显的梗死灶和水肿区,梗死处边缘由模糊渐趋清楚,CT值逐渐下降,并出现同侧脑室受压和中线移位,同侧脑沟消失;发生在脑干或小脑者,可压迫脑室系统而出现阻塞性脑积水的改变[4]。此期CT改变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由于出现明显的血脑屏障破坏,增强扫描提示梗死灶周围有明显的高密度影。当病灶内出现渗出时,CT扫描显示病灶的密度增高近于脑组织,谓之等密度期,此时增强扫描显示最明显。恢复期为多数在发病2周以后,梗死处密度更低,CT值达10HU以下,直至类似脑脊液;周围水肿明显减退,边界趋于清楚,占位效应也减轻。此期,血脑屏障破坏虽然减轻,但因出现毛细血管的增生,所以,增强扫描后可有明显的异常高密度影。

后遗症期有两种表现,一种因梗死面积大,坏死组织被吸收后,留有囊腔,内有液体,CT扫描呈现极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同侧脑室可扩大,脑沟加深加宽;另一种因病灶小,在被吸收后不留囊腔,而被胶质组织填充,CT扫描表现为正常状态。此期,进行增强脑CT扫描时,没有任何异常强化影。脑梗死在CT扫描上的形态取决于阻塞的动脉及侧支循环状况。在大脑深部和脑干的梗死灶表现为圆形、卵圆形、片状或不规则的块状;在大脑皮质和小脑的梗死灶表现为楔形或扇形,宽面向外,尖面朝内。脑CT扫描经常显示脑内有单个或多个的小低密度灶,为脑腔隙性梗死的表现。多数位于基底节和脑干。一般不易辨认是新发还是陈旧性的梗死,主要结合临床给予诊断。出血性脑梗死,为脑动脉急性梗死,梗死后的动脉分支和毛细血管壁受到损害,当栓子被分解后,血液恢复灌注,血液可经过已损害的血管壁外溢,形成出血性脑梗死。常见于脑栓塞或大面积梗死。栓塞性梗死区血管易于再通,而受损血管壁脆弱易破,故50%以上为出血性脑梗死。其CT平扫可见低密度阴影的梗死区内有高密度的条纹状或片状阴影相间;造影剂增强后,条纹状阴影增强,密度更高。

【参考文献】

[1]庞丹.30例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6).

[2]王春生.45例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1):134-137.

[3]钱其河,崔树健,李春英.65例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14(29):32-33.

[4]付永亮.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3(8):84-84.

论文作者:刘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7

标签:;  ;  ;  ;  ;  ;  ;  ;  

脑梗死的CT影像诊断分析论文_刘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