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应对加入WTO的策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工业论文,中国论文,农产品论文,策略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WTO农业框架协议的基本精神将对中国农产品生产、 消费和贸易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连接农业和工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必将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深入分析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前景及其面临的问题,并选择有效的应对措施,不仅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
一、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降低农产品关税水平,将有助于增强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竞争力 在《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中,中国政府承诺谷物(除了大麦)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和准国家经营制,对配额内进口征收低关税(谷物1%,谷物加工物10%),配额外进口征收76%的高关税(至2004年,当谷物进口配额显著增加时降至65%)。加入WTO以后, 取消大麦进口配额,代之以9%的关税。随着关税水平的降低, 进口国内比较劣势原料可以直接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小麦为例,进口关税的下降将有效降低以小麦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大麦的关税降至9%以后,有助于中国啤酒行业进口优质廉价大麦, 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创造了重要条件。进口其他各类资源密集型农产品,也是当前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遇到的难题,质量好但价格也较国内同类产品高,但为了保证生产需要,有些原料必须以高价位进口。加入WTO后,有助于利用国外资源密集型原料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质量和档次,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原料结构。
(二)加入WTO以后,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 中国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中国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但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和水产品、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尤其是以加工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为对象的农产品加工业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原料较为丰富,而且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程度高,进一步增加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特别是加工食品、饮料、纺织品和服装等产品的出口,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正确引导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会带动整个加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三)加入WTO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对外开放, 加快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吸收 中国加入WTO以后, 外商来华投资的环境逐渐宽松,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对于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有助于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力度,逐步淘汰落后的产品和工艺,给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换代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当然,外资企业进入的增加会挤垮国内一些小型的、经营能力差、产品落后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短期内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下岗职工增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等。但是,这些冲击将象一剂“强心剂”,促使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变观念,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改进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二、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中国大宗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和农业资源的紧缺,是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中国小麦、玉米、稻谷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7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优势。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要以国内农产品为原料,国内大宗农产品成本高、价格贵的现实,将直接削弱农产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甚至会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农业资源紧缺,特别是耕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水资源比较匮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和水资源仅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1/8、1/3、1/4,农产品缺乏充足的供给保障。而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均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与资源短缺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资源不足所导致的农产品供给体系不健全将直接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加工需要,专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严重滞后 农产品品质状况是决定加工产品品质和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国外先进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发展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如小麦、苹果、柑橘等都缺乏相应的加工品种,专用基地建设在一些地区刚刚起步。油料作物中,高芥酸、高硫苷的油菜籽品种种植比例过大(95%),从而使加工成本增加,油品质量不高。大麦作为啤酒业的主要原料,中国长期依赖进口,且依赖程度越来越高,1998年的进口已占耗用量的2/3,主要原因是国产大麦品质不高。更为突出的是,农产品收购缺乏健全的品质标准,长期实行不同质量等级的混收、混储和混销,很难满足加工企业的要求。
(三)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与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脱轨,限制了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 国际上许多国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或较高的国家(地区)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一些国家的食品工业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 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而中国国内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中,只有100多家企业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HACCP体系和ISO9000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更为薄弱。中国现在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用,而现行的国家标准有56%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与此同时,中国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认证体系不完善,已经出口的加工品大部分是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生产并进行认证的,而通过自己认证的出口产品不多。主要原因是中国的认证标准和体系与欧盟的“榜样标准”不吻合而未得到欧盟、日本和美国的认可,从而阻碍了中国农产品加工品向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
(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精深加工的发展很不充分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率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精深加工很不充分。以粮食加工业为例,全国年加工面粉6500万吨左右,精加工仅占面粉总量的37%。大米精加工能力只有1400万吨,仅占大米生产量的11.7%。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还表现在经过加工的农产品价值所占比例很小。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1∶1.5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1∶2—3.5,并且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多数仍停留在低层次的初级加工水平上,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综合利用程度更低。如中国食品工业1元食品原料可生产1.6元的食品,而这一比例美国为1∶3.5,日本为1∶2.4。
(五)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结构和地区布局不合理,使整个产业的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个部门管理。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不健全,导致企业无法按照规范的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大多数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此外,受现有行政区划和部门管理体制的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十分突出,难以体现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1997年我国东、中、西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5.8%、24.1%和0.1%。全国约70 %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农产品原料产地相分离,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则为数不多,严重失衡的区域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优势不能发挥,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以方便面生产为例,全国共有方便面生产线1800多条,生产能力达360万吨,而全国方便面销售量每年仅150万吨,一半以上的生产线闲置。
三、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 农业是农产品加工原料的供应者。鉴于中国目前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不能适应加工业要求的现状,应将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农业结构调整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重点推进农产品品种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议在全国选择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如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苹果、柑橘等,在生产区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对于粮、饲、加兼用型的工业原料作物,应根据规划,在集中产区建设饲料加工或工业加工企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对于小宗工业原料作物,也应在优势区集中发展,形成局部富有特色的种植和加工优势。
(二)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把乡镇企业推向农产品加工的“主战场” 实践证明,实施产业化运营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密切结合起来,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依托,以“公司+农户+科研院所”为基本模式的产业化运营体制,形成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
乡镇企业应该成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力量。农业的快速发展已经从多方面为乡镇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创造了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通过重点扶持和培育,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完全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三)将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许多农产品都可以加工成多种工业加工品。例如,棉花、油料除了加工成棉纤维、油脂等主产品外,还可以开发生产高蛋白饲料、多种维生素和卵磷脂等产品。玉米可以加工成食品、饲料、化工、医药、造纸、纺织品等产品达500 种之多。玉米加工成葡萄糖、果葡糖浆、酒精、赖氨酸、味精、木糖醇、山梨醇、环化糊精、胶化淀粉等多种变性淀粉,其加工增值率可达96%—210%。当务之急是扭转农业产后科技投入不足问题。 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与此同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国际资本实行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促进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换代。
(四)将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实现“产品运作型”向“资本经营型”的转变 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应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推进企业的改组和改造。应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控股等方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结和重组,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打破以往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实现从产品到资本,从“产品运作型”向“资本经营型”的经营模式的转变,促使一批上规模的企业集团尽快成长起来。在区域布局的调整上,要以现有生产能力为基础,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贯彻东部与西部并重、产区与销区并重的原则,加速推进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调整重生产、轻加工、轻流通的农业投资结构,选择生产条件好、交通运输方便、有出口前景的销区和部分产区建立若干个大宗农产品的出口加工贸易区。构筑起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梯度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有机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格局。
(五)政府支持与加强管理相结合,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建一个稳定、开放的政策环境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管理。尤其是针对中国行业管理“婆婆”过多的现实,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通过“超部门”的协调组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引导和调控,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立一个稳定和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