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大家都懂得,离开学生的参与,离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使学习变得自觉而轻松。实践证明,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动脑筋,主动去克服重重困难,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
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课堂中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做法。
1.角色体验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使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形象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用纸偶让学生扮角色朗读,学生随小壁虎进行了一次借尾巴的旅程,身临其境之感油然而生,从而对学习课文内容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学完课文内容,即兴排演了课本剧《小壁虎借尾巴》,学生做道具、配音乐,自始至终参与整个活动。“演出”成功后的兴奋和自豪感更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一节课下来,几乎人人能讲《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了。
2.观察法
教学中注意了运用观察法,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看的兴趣、说的欲望。
如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时,用图片出示后说出小白兔是怎样做的?小灰兔是怎样做的?精美的图画,生动的形象,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急于解答问题、急于求知的兴趣。
3.故事引路法
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好奇,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上一个故事,往往易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课前放一个录音小故事,提出要求,注意听一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关于谁的故事?娓娓动听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就随之激发出来了。
当然,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而这几种,比较易于操作,效果明显。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索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她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之不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问难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课文,根据课后联系自己尝试读懂课文,对课文重点词句进行圈划批注,质疑问难。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
如教学《坐井观天》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①小鸟对青蛙说了什么?
②小鸟和青蛙争论什么?谁对?
不难看出,问题①显示学生没有很好地读课文,要鼓励学生多读课文,积极动脑筋,问题②显示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思考,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2.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问难
教学时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将是谁?相是谁?他们是因为什么不和的,又是怎样和好的?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3.引导学生在讲读课文中质疑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题,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针对课文内容的,有的是针对老师讲解时的小的错误,有的则是联系了课外知识后提出的。也许,学生提的问题质量不一定高,但是,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值得鼓励的,因为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有问题,说明他有思维活动,有思维活动说明他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如在学习《狼和小羊》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狼不把小羊一口吃掉,非得找个借口不可,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再如在学习《找骆驼》一文时,学生对于“商人能否找到骆驼”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找不到骆驼的学生认为:沙漠中的风沙多,一阵狂风过后,脚印、蜜、米被覆盖起来,商人失去线索,不一定能找到骆驼。持肯定意见的学生提出,课文并没有提到故事发生在沙漠里,若发生在山路上,还是能依线索找到的。或许学生的这些见解与课文的关系不大,但是,学生的这些见解充分反映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的能力,显示出他们强烈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论文作者:姜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1月总第17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9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兴趣论文; 质疑问难论文; 故事论文; 骆驼论文; 主体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1月总第17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