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华[1]2002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同观点、阐述了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的意义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和外在影响因素,接着探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并分别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需求方和监管方的角度分析存在这种状况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基本构想,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所裨益。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的意义和国际上对会计信息质量衡量标准(特征)的不同观点。本章主要比较分析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美国会计学会(AAA)和我财政部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观点,并总结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所作要求的几点不足。本章和第二章共同为后面叁章的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论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会计信息是一种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特殊商品,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组合,企业的目标是通过各方面的合作追求组成企业的一系列契约中的缔约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最大化或者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摩擦所导致的交易费用,企业组织中会计信息质量的决定因素,究其根源来自于现代经济关系中的契约性,即不完全契约和与之相关的有限理性、交易费用、不对称信息和模糊性语言,企业产权结构和委托代理关系这叁个方面:除此之外,会计自身因素的限制也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包括价值流与物质流的背离、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要素确认的局限、会计计量的限制和会计技术手段的影响等;另外,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内部因素。会计信息的外部影响因素则可划分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与教育因素、法律因素等四大方面。 第叁章探讨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结合财政部对2000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的结果、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于2001年联合举办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调查结果、以及上交所对在沪挂牌上市公司2000年度年报进行事后审核的发现,总结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在可靠性、及时性、充分性和可比性等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第四章分别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需求方和监管方的角度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低下的原因。会计信息供给方的原因有:(1)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为内部人控制创造了条件;(2)经理人的利益和道德风险,包括经理人的努力和报酬、经理人利益分布的时间序列及经理人的风险偏好;(3)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主要是董事会缺乏强大的约束机制、董事会治理标准的缺乏、董事会结构单一、独立性不高、董事学历层次低下以及监事会制度的不健全;(4)成本与效益原因;(5)公司信息提供者的疏忽; (6)信息提供者的素质问题。会计信息需求方的原因有:()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冲突;(2)小股东“理性冷漠”;(3)投资者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需求; (4)个人投资者的素质普遍不高。对于信息监管方,本文首先比较了集中型、自律型、中间型叁种监管模式,介绍了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监管制度,并讨论了我国监管制度的特点,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信息监管方面的原因:()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存在问题,监管机构的权限相当分散,形成了多极监管主体监管的局面,缺乏独立统一的监管机构,证监会某些职权存在矛盾以及竟争机制和监督监管者机制的缺位,有关监管部门监管不力,行业自律组织建设不完善,职业水平较低,监管权利没有得到保障等;Q)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存在问题,包括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问题、被审计人选聘审计人的制度缺陷、审计收费制度的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压力的承受能力和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问题。 第五章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框架提出基本构想。对会计主体而言,建议采取的措施有:()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包括优化董事会结构、完善其监督功能、采用分工负责制、进一步完善董事会的运行机制、建立对董事会职能的评价机制、确保监事会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以及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等若干方面;Q)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关键是处理好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职责、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和法律责任、以及设立内部审计人员组织:(3)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4)完善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对社会审计环节而言,建议采取的措施有:(1)坚决制止“购买审计报告”的现象;(2)严格把握审计意见的类型;臼)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开展同业复查;N)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风险意识,加强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建设。对监管机构方面建议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监管模式;Q)完善准则和制度的建设;臼)外部监管银行加大监管力度;N)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
胡蓉[2]2011年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是资本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低质量的信息披露是引起资本市场诸多问题的关键原因。尤其对我国这样新兴的证券市场而言,相比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来说问题更多,因此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的问题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诸多专家学者已经在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这一领域作出了很多有启发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他们的研究主要有几个局限:1、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静态层面对公司信息透明度进行研究,在可公开查阅的文献中尚未发现有基于动态层面研究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的研究。2、在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的验证中,国内研究缺乏基于实际背景的对管理者和大股东动机的深度探讨。3、国内较少有对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变化的经济后果的直接验证,而国内对信息披露质量对公司盈余水平及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基本是照搬国外相关研究的方法,缺少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是对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基本都是采用横截面数据,较少从动态角度进行验证。基于前人研究的局限,本文拟从动态角度研究信息披露质量以及其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对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并不简单罗列多种因素,而是主要从大股东和管理层动机的角度进行研究;对经济后果方面,有别于许多学者主要从市场角度研究其经济后果,本文主要从公司层面研究信息披露质量变化的经济后果。在研究时,遵循从文献回顾——理论分析——披露现状——影响因素——经济后果这一研究框架,采用了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变化的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同时提出本文最重要的概念—“信息披露质量”,并对研究方法,全文整体思路和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做了阐述。第二章、文献回顾与评述:详细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研究文献。本章共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信息披露质量,即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含义及其评价的研究;第二部分介绍了信息披露透明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第叁部分介绍了信息披露透明度的经济后果的有关文献。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现有文献研究的局限,为本文的研究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第叁章、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本部分主要阐明一些相关的重要理论问题,包括会计信息的含义与属性;会计信息的重要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内涵等,通过研究发现,信息作为价格的生成依据引导着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决定着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是资本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会计正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其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系统所生成的最终产品—会计信息的本质是一种商品,但由于现代企业中两权分离的存在,使其同时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使得资本市场并没有达到强式效率,因此,会计信息的披露会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同时,现代企业理论将企业看成是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系列合约的联结”。由于两权分离和由此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需要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据此做出相应的决策。可见,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及其质量问题是资本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基石,研究这个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披露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主要是源于信息不对称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第四章、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本章从制度入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及现行规定,并刻画出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基本情况。从世界范围看,资本市场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主要是伴随着股份制公司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我国证券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各种机制的不断完善,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制—信息披露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但从各方面的调查和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依然不容乐观,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中介机构,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问题,仍然十分重要而迫切。第五章、信息披露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本章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择2002.2009年深交所全部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剔除:(1)上市未满4年的公司;(2)金融行业上市公司;(3)数据不全的公司,并根据前述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将影响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动机因素分为两类,并提出若干假设。选择深交所的上市公司年度信息考评等级的变化作为因变量,选择若干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攫取动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保牌动机,法律成本动机和留任动机越强烈,其信息披露质量越低;与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国有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较低;而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动机,高管的融资动机和报酬动机对信息披露质量变化没有显着影响。第六章、信息披露质量变化的经济后果:本章也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主要从公司层面研究信息披露质量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关键性财务因素—会计盈余和股权资本成本有何影响。第一,本章选取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作为因变量,实证分析了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变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则其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也越高。第二,本章从时间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变化对其股权资本成本的变化是否有负面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经典信息披露理论的前提条件在我国不成立,因此我国市场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化对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变化没有显着影响。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得到本文的主要结论,政策建议,研究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到如下几点重要启示:第一、信息是资本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和灵魂,信息披露质量的低劣是导致资本市场多种问题的关键原因。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较短,各种机制尚不健全,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的现状令人堪忧,这使得对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从影响信息披露质量变化的动机因素来看,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攫取动机,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保牌动机,法律成本动机和留任动机越强烈,其信息披露质量越低;与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国有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较低;而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掏空动机,高管的融资动机和报酬动机对信息披露质量变化没有显着影响。由此可见,对那些控制链复杂,现金流权和实际控制权分离较大,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要重点监控其信息披露的质量,改进和完善各种机制以降低其违规披露的冲动。例如,可以改变我国上市公司的ST, PT制度,对公司是否被ST, PT或摘牌采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以连续几年账面亏损来判断。对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善,应该和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虚位的问题。第叁、从信息披露质量变化的经济后果来看,首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则其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也越高。换句话说,其会计盈余对股价,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就越大。这表明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则资本市场的投资性越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也得到提高。其次,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经典信息披露理论的前提条件在我国不成立,因此我国市场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化对公司股权资本成本的变化没有显着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资者对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不信任,很少将其纳入决策时的考虑范围。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同时加强对投资者的宣传和教育,使得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所传递的信号,能够对公司资本成本的降低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本文主要从动态角度研究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目前国内外对信息披露质量的研究主要基于静态层面对公司信息透明度进行研究,但是我们研究信息披露问题,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因此从动态层面对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更有其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从动态角度入手,研究信息披露质量的变化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在可公开检索的文献中,尚未发现此类从动态角度系统研究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的文献。二、本文从理论上严格区分了“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这两个概念。目前国内外对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主要是从透明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其所选择的替代变量并不能很好的反映“透明度”这一概念。而本文认为,信息透明度与信息披露质量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信息披露质量仅指信息的形式,而信息透明度不仅包括信息的形式,还包括信息的内容。有鉴于要找到真正能够全面反映公司信息透明度的指标非常困难,因此本文在严格区分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将研究对象局限于信息披露质量,而不是信息透明度。叁、本文主要从动机角度研究影响信息披露质量变化的因素。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目前的文献通常研究宏观环境、公司特征、治理结构等客观因素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缺乏对大股东和管理层动机的深度探讨,而本文认为,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或降低是信息供给者的主动行为,这一行为与其动机密切相关。本文在研究信息披露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时,着重研究公司层面的影响因素,积极关注大股东和管理层动机对信息披露质量变化的影响。四、本文从时间角度研究信息披露质量变化对公司股权资本成本变化的影响,这有别于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横截面数据,并且得出了与以往大多数学者不同的结论。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本文的研究还有很多局限,例如用深交所信息披露考核评级作为本文信息披露质量的变量的合理性尚有疑问,同时有些相关问题尚未进一步研究。这些都有待于作者今后的努力。
黄琳琳[3]2017年在《基于家族上市公司政治策略视角的供需双维度审计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独立审计是资本市场中的重要监管力量,以独立第叁方地位通过对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发表审计意见,发挥监督功能和信号传递功能,维护会计及经济信息安全、保障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由于审计服务过程的“黑箱”特征、审计报告格式的高度标准化等原因,审计质量不同于审计师行为而无法被信息使用者准确感知,更不可被直接观测。因此,学术界有关审计质量的研究普遍基于市场感知的审计师声誉,选取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如“国际四大”或“国内十大”作为反映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审计师声誉是审计需求方即社会公众及利益相关者对事务所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职业道德规范活动的整体认知与评价,决定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可信度,反映了审计师增强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能力,可基于需求维度对审计质量进行度量。但伴随资本市场“绿大地”“紫鑫药业”“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与审计师合谋的财务造假案件被财经媒体频频曝光,一系列大规模所如中天勤、深圳鹏程、立信、瑞华等接连遭受吊销执业资格、行政罚款乃至被暂停承接新证券业务等行政处罚,致使“市场感知的审计师声誉可有效度量审计质量水平”这一基本假定受到审计实务和经验研究的不断挑战和质疑,也激发了监管部门和学术界探查审计供给主体微观运行机制特征、打开会计师事务所执业“黑箱”的强烈意愿。近年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国家新常态下新的政策着眼点;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成为了整个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加快形成基础制度扎实、产权保护制度完备、市场资源配置充分有效、监管功能健全的资本市场。独立审计制度是资本市场经济信息保障的重要制度安排,作为独立审计制度的载体,注册会计师行业更应围绕提高审计执业质量、优化独立审计职能目标开展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顺应政府主导的“诱致性”规模做大的产权变革进程中,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和内部治理的“黑箱”问题逐渐凸显;有关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合伙人利益分配及权力决策机制失衡、员工激励约束机制失效等对独立审计执业质量和行业健康发展的消极影响不断得到监管部门的重视,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备非常迫切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提升经济信息质量保障水平、推进全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效率效果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在有效审计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事务所会在维持生存及坚持审计质量的双重压力下会自主对审计质量做出不同路径的价值判断,形成具有“质量导向”与“利益导向”特征的价值逻辑,从审计供给维度表征了事务所对审计质量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影响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执行效果,最终决定审计质量水平。因此,对我国独立审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优化探索、打开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和内部治理的“黑箱”、探究审计质量的本质,扩展审计质量指标体系理论框架,须从价值逻辑这一事务所持续经营起点进行重新切入和思考。独立审计供需关系描述了审计服务经济价值实现的基本规律;在制度经济学框架下,独立审计功能的发挥显着受制于制度因素的影响和干预。政治关联是我国资本市场带有浓厚制度特色的企业特征,也是企业运用政治策略的最常用方式之一。由于民营产权主体与国有产权主体相比更遵循市场运行规律、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其更高水平的会计信息的契约功能会产生更高的独立审计需求。因此,在转型经济时期制度环境的诸多缺陷引发民营产权歧视和资源配置“主从次序”分配特征的背景下,作为独立审计需求主体,家族上市公司对政治策略的考量和运用显着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契约功能和质量水平,同时对独立审计监督和信号传递功能的发挥程度施加了干预。因此,在我国转型经济时期市场化、法制化水平尚待提高和完善的现实背景下,有关企业政治策略对会计信息质量以及独立审计需求的影响机理的研究还尚待厘清和深入探究;独立审计功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企业政治策略的干预也尚待挖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的基本研究问题为:基于家族上市公司政治策略的视角,不同审计师声誉水平与不同特征价值逻辑的审计师,能否均对家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功能?也就是说,在制度环境干预下,审计师声誉水平与价值逻辑特征能否分别作为需求维度和供给维度对审计质量的恰当衡量?具体地,本文首先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政府理论和寻租理论,以“扶持之手”与“掠夺之手”模型为出发点,梳理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政治关联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从审计需求维度出发,分析了不同声誉水平的审计师在政治关联干预下对家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功能,以及政治关联特征对企业审计师声誉需求的影响机制,考察审计师声誉对审计质量的替代效度;另一方面,基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和产权理论,开创性地探索了会计师事务所价值逻辑本质在质量控制和内部治理中的多维度表现特征,及其对最终审计质量水平的影响机理;并尝试探索了会计师事务所价值逻辑在政治关联的干预下对家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功能,验证了独立审计市场审计师声誉与价值逻辑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化治理功能,探索了审计供给维度的价值逻辑对审计质量的替代效度。基于上述逻辑分析,本文开展了以下四方面的实证检验:第一,以政治关联和盈余管理异质性为出发点,考察了家族上市公司建立政治关联对“机会主义”“信息决策”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首先,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作为企业声誉机制之一,能够对损害企业价值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起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机会主义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起到抑制作用,提升盈余管理的信息含量,充分发挥“自律治理”功能,对企业内部治理和会计信息质量起到约束作用。其次,具有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的家族上市公司在经营状况、发展潜力、内部治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更差,且缺乏披露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动力,引起会计信息质量显着降低及“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倾向,加剧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及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支持了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的“寻租”和“庇护”效应。最后,行业商会类政治关联可促进企业信息交换和竞争优势,为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起到显着“扶持”作用;为避免被信息使用者认定为企业“经营不善”而“用脚投票”、达到盈余预期,有动力提升信息决策盈余管理水平。第二,基于政治关联和盈余管理异质性特征,考察了家族上市公司政治策略对审计师声誉需求的影响机制,以及审计师声誉在政治关联干预下对家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水平。研究发现,首先,代表委员政治关联对审计师声誉的需求来自于为满足信号传递需求的直接影响和来自于对会计信息质量发挥“自律治理”作用的间接影响;此时高声誉审计师主要作用为信号传递,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功能随之消失。其次,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会为了规避高声誉审计师的监督功能而主动降低审计师声誉需求;同时高声誉审计师在行使监督功能时会受到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的施压,因此选择性地缩小对盈余管理的监督范围。最后,行业商会类政治关联对家族上市公司“扶持效应”显着,需要聘任高声誉审计师满足信号传递需求;高声誉审计师也不会迫于压力而缩小对盈余管理的监督范围,可对整体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实施有效监督,发挥抑制功能。第叁,基于具有从事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员工问卷调查结果和专家访谈结果,从质量控制和内部治理维度构建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价值逻辑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行业整体层面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质量导向”与“利益导向”价值逻辑存在明显冲突;这种潜在冲突会影响员工职业认同、组织认同以及对独立性的坚持;高质量事务所可做到质量和利益的平衡,倾向“质量导向”;但低质量事务所并不能有效协调质量与利益的矛盾,带有逐利特征的“利益导向”较为明显。这一结论证明了价值逻辑可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衡量。第四,基于事务所价值逻辑视角,以异质性的政治关联和盈余管理为出发点,考察了具有政治关联的家族上市公司与不同价值逻辑特征事务所之间的互动机制和博弈关系。研究发现,首先,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的家族上市公司存在有效的对高声誉审计师的信号传递需求,但并不倾向主动聘任具有“质量导向”价值逻辑事务所行使监督功能;“质量导向”事务所也倾向选择代表委员类政治关联家族上市公司,发挥独立审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功能。其次,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上市公司为避免违规行为和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被曝光,对“质量导向”事务所唯恐避之不及,表现出对“利益导向”事务所的强烈选择意向;同时“质量导向”事务所也为了规避高审计风险而排斥这类客户。但“质量导向”事务所若承接政府官员组公司,其风险应对过程也并不会显着受到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的施压。最后,行业商会类政治关联家族上市公司对“质量导向”事务所也不存在有效监督需求,同时由于盈余管理水平较高而间接规避“质量导向”事务所;而“质量导向”事务所更愿意选择这类客户,并发挥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总之,我国家族上市公司不论是否建立了政治关联、建立何种类型政治关联,整体并不具备对高质量审计师的有效监督需求,甚至对重视执业质量的事务所有意排斥;高声誉审计师并不具备选择客户的权利,而客户选择权则在于重视审计质量、质量控制严格的事务所,这类事务所会有意识对客户进行充分风险应对,谨慎选择上市公司客户;并在执行审计程序的过程中不受政治关联的施压与“干扰”,充分发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保障功能。本文的研究创新及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基于我国监管部门主导推动的事务所“做大做强”战略的政策制度背景,对应选取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性的研究样本,本研究率先尝试打开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供给主体的执业“黑箱”,对我国独立审计供给主体的微观运行特征进行探索,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进行量表开发过程,获取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及内部治理特征一手数据,开创性地探索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导向”与“利益导向”价值逻辑的潜在矛盾和冲突,以及这种价值逻辑冲突对质量控制制度和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机理,探查了审计质量的本质,实现了从供给维度对审计质量的替代衡量,验证了事务所“以质量为先”的经营理念对保障审计质量水平的作用,充分肯定了监管部门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和内部治理机制的积极作用。第二,本研究首次基于审计供给维度的事务所价值逻辑特征,对审计质量水平进行供给维度的验证,考察了异质性政治关联对会计师事务所价值逻辑特征的互动机制,同时验证了事务所价值逻辑与审计师声誉水平在家族上市公司政治关联影响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化治理效果;首次扩充审计质量的研究维度,分别检验了需求侧审计师声誉与供给侧价值逻辑对审计质量的衡量效度,证实了我国独立审计市场中的确存在“审计师声誉与事务所价值逻辑产生分离”的现实状况以及二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功能的差异,侧面肯定了事务所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和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对保证和提升执业质量的积极作用。第叁,本研究基于转型经济民营产权歧视和资源配置“主从次序”分配特征背景,首次对政治关联和盈余管理异质性进行全面定义,通过对政府行为基本理论分析,构建了政治关联“效率”机制、“寻租”机制对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信息决策”属性的作用机制框架;系统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政府行为对民营经济主体的“扶持之手”与“掠夺之手”效应。第四,本研究拓展并完善了政治关联作为替代性产权保护机制对市场感知的审计师声誉的直接需求路径,以及通过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对审计师声誉的间接需求路径;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家族上市公司对独立审计的需求机制,同时考察了不同声誉水平与不同价值逻辑特征的审计师在企业政治关联异质特征下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功能的差异化表现,丰富了制度环境对独立审计制度需求机制的研究成果。
胡玮佳[4]2017年在《证券分析师关注对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市场秩序的建立和保持需要具备真实可靠的信息,其中可靠的财务信息是投资者及其他利益关系人进行经济决策的基础,也是维持资本市场秩序和保证资本市场正常运行的关键。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法律制度不足等问题,有些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存在重大错报的信息,严重地误导了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使生产力发展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受到了阻碍,损害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因此,寻找资本市场多方参与者的监督力量,提高中介机构的监督效力,降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重大错报风险成为了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在信息经济学理论下,企业会计信息从内向外流动的过程形成了“信息生产——信息控制——信息鉴证——信息接收(披露)”的链条。在此链条中,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师、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各自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资本市场的制约体制包括注册分析师、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及反欺诈和内部交易的相关法律,有效的制约体制能够帮助防止和识别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问题。但由于我国的监管力度较弱,投资者保护还不完善,除了健全现有的制约体制外,寻找其他资本市场的监督力量是保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降低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关键因素。作为资本市场的信息中介和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机制,证券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信息监管体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Dyck等(2010)通过对美国资本市场的会计欺诈案例进行搜集,发现证券分析师识别舞弊公司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市场监管层及审计师。在我国近年来发生的财务造假事件中,证券分析机构“浑水”沽空公司对“辉山乳业”虚报资产的发现,以及证券分析师蒲某对“银广夏”夸大生产利润的跟踪和证实,都向市场揭露了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重大错报信息,引起了监管层及投资者的注意。与注册会计师和政府监管相比,证券分析师可以从多渠道获取公司的信息,包括参加股东大会、电话会议和与管理层的私人谈话等,因此信息搜集的成本较低;与投资者相比,证券分析师具有更专业的背景知识,因此信息解析能力更强。尽管以往研究强调了分析师关注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文认为这是源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政府部门对于中介机构的监管还不完善,因此导致研究结果受制度环境的影响;二是已有研究缺乏从会计信息传递链条的整个过程出发,对分析师关注问题进行研究,因此不能全面系统地针对分析师关注对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借鉴以往研究和现有理论,从研究分析师对会计信息链的“制作(生产)——控制——鉴证——接收(披露)”流程各层面的影响作用入手,为分析师关注对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机理提出了新的解释框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较高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较低。具体表现为:(1)在信息制作层面,本文从两个方面衡量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风险。一方面,重大错报在制作层面的直接表征为财务报告舞弊或财务报告重述。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较高的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及财务报告重述发生的概率越低。另一方面,重大错报在制作层面的间接表征为盈余管理信息风险。通过识别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与业绩波动相关的可操控应计部分,本文发现,分析师关注越高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盈余管理信息风险及基本面信息风险越低。(2)在信息控制层面,本文认为,当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出现问题时,分析师可能会选择及时地发现并沟通,如果沟通没有达到有效提高内部控制的目的,分析师在避免发布负面预测的情况下会采取停止对企业跟踪的方式向市场传递信号。因此,在信息的“产品控制”阶段,分析师的关注有效提高了公司内部的治理环境,显着地降低了管理层舞弊的“合理化”因素,从而降低了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较高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可能性越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高,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概率越低。(3)在信息鉴证层面,通过前两个阶段分析师对信息制作和控制的关注,提高了企业的信息环境,完善了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有效降低了财务报告舞弊或错报可能存在的概率,因此,减少了注册会计师需要投入的审计成本,同时增加上市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本文主要的研究贡献如下:第一,构建了分析师关注对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影响的新的解释框架,为分析师关注对会计信息传递的整个链条具有监督和改善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认为,会计信息是企业向外界披露的“产品”,从产品的制作到“消费者”手中,经历了“制作(会计报告的编制)——控制(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注册会计师审计)——接收(披露给报告使用者)”的一系列流程。但是,以往大量文献把焦点放在分析师关注对资本市场反应或财务报告盈余质量的影响,忽略了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信息中介和上市公司外部监督者对于会计信息流动各层面的影响作用。第二,根据会计信息传递链条的不同层面,构建了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新的度量体系。以往文献主要以受到证监会处罚,或可操控应计利润作为公司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衡量变量,但此类替代变量存在局限性:一是没有受到违规处罚的公司并不意味着其披露的财务信息是“清洁的”(即完全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二是由于盈余管理是中性的,可操控应计利润的高低并不能直接代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因此本研究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衡量根据会计信息的传递进行了多层面的量化,使研究结论更具有可靠性。第叁,本文的研究结果着重强调了资本市场中介机构——证券分析师在市场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证券分析师从早期不规范的民间“股评师”,发展到截止2017年从事证券投资业务的2309人,他们对于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现实意义在于引起监管层对如何利用分析师的职业特点和信息优势,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完善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等问题的重视。研究结论以期为政府监管及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作为未来决策参考。
汪军[5]2003年在《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独立审计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注册会计师队伍在迅速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使得其向独立的中介组织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在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运行中,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独立审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由此决定了对于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内在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中的新兴证券市场影响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轨迹,公众及社会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提出了种种批评,又使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从证券市场的“老叁案”到“新叁案”,再到近年来大量上市公司审计失败案的出现,围绕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讨论从未间断过,独立审计的信息鉴证职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且,随着我国会计市场对外全面开放的日益临近,上市公司审计执业存在着低层次供给相对过剩和高层次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现象也将进一步激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历程较短,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有关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及审计市场结构方面所作的研究较少。因此,如何提高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以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持续发展,成为会计理论界和职业界以及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本论文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关于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证研究。通过合理借鉴国外在此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研究方法,首先运用代理理论分析审计质量的内涵和衡量方法,并由此确定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基本研究框架;然后构建了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理论分析范式,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特有的制度背景,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进行了现实分析;在上述审计质量规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上市公司审计质量进行实证研究,以经验数据对前面规范分析的内容加以验证和深化。为验证所提出的叁个实证研究假设,本文选择中国股市1996年至1999年的所有上市公司及其主审事务所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审计质量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年度分析、对审计质量级差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以及对审计师变更前的逻辑斯蒂分析和审计师变更后的多元回归分析,逐一验证了上述假设;最后,根据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在构建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全面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根据上述关于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审计可视为一种代理职能,审计代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取决于其提供服务 Researches on An皿幽讪0 OfLtstedO地厂川。ies--emp。caf ehael。。加mO,,。ti stock morket的质量水平。审计的出现是在长期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中,交易双方从降低代理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代理效率的要求出发,长期搜寻所产生的一种制度安排。审计代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是由其对外提供服务产品的质量决定的。审计质量可表述为审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系统中某一特定违约行为并对己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或者披露的联合概率。前者取决于审计师的执业能力、审计程序、审计取样以及审计投入等因素;后者是由审计师的独立性决定的,审计质量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盈余管理是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有效衡量指标。审计限制盈余管理的作用是随审计质量的变动而变动的,审计质量高低具体反映在己审财务信息中盈余管理的程度上。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较高的山计质量将会形成较少的盈余管理,并可提高报告盈余可靠性及信息含量。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也普遍存在,审计的作用是否真正发挥更多的与所限制的盈余管理空间联系在一起,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盈余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服务质量水平的表征作用是最优的。 3、审计服务的有效需求和审计法律责任最终决定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审计提供服务产品质量面临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分别是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内在需求和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巨额赔偿风险)。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审计师发现并报告违约行为的联合概率值,上市公司审计质量也可表述为审计服务的有效需求和法律责任两个因素的联合乘积。 4、经济体制转轨期及转轨中的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是中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中特有的制度背景。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并伴随着金融、会计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发展的,其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表现之一即是证券监管制度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最典型的莫过于股票发行制度,并在此制度下衍生了发行价格确定制度、配股制度、特别处理和摘牌制度的计划特征。在企业“取悦” 政府监管机构的过程中,审计不是一种自发的市场需要。而且,形成了特殊的地方政府、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叁者利益与共的关系,导致了大股东控制和最高管理人兼任等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从而使上市公司盈余?
刘宁博[6]2005年在《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监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财务报告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整个生产过程,即财务报告供应链。财务报告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分析为财务报告的监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就是以公司治理为基础防范财务报告舞弊,提升财务报告质量。 本文深入讨论公司治理与财务报告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经验性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与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监事会人数、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等与财务报告舞弊负相关,而公司高管人员的股权份额、负债比率则正好相反。 基于此,本文提出,财务报告的质量依赖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各个层面:公司管理层控制财务报告的编制,应积极认识信息缺口并努力弥补报告缺口,借助新兴的使能技术提供公司的即时财务信息:而董事会在批准财务报告公开披露之前,应授权审计委员会聘请外部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持续性审计,并在外部审计组织与内部审计机构之间进行协调;同时,外部审计师必须尽可能消除财务报告的预期缺口:不存在质量缺口的财务报告必须经过媒体与中介机构真实而公允的传播才具有使用价值:最后,财务分析师专业化的财务报告解析无疑更增加了财务报告对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用性。 公司治理框架下的财务报告质量监管机制反过来又能有力促进公司治理的改革与完善。
陈晓芳[7]2005年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等具体研究方法进行研析。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理论和实证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全文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样,作为一项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审计工作,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同样取决于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审计质量是一种信息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具有不可观察性,不能用一般产品的使用价值去衡量。 1.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及其衡量标准。首先论述了审计质量的内涵、特征及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事物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程度的提高而改变。衡量审计质量的标准也是如此,它会随着审计目标的变化而改变。探讨了衡量审计质量的标准,衡量审计活动质量的标准目前没有定论,有叁点可以考虑:法规制度、审计职业标准和社会期望。 2.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监管模式比较。对中外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监管模式进行了陈述,有两种模式:政府干预型和行业自律型。由于各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选择何种监管模式,取决于各国的历史、市场经济理论与具体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各种监管模式难有简单好坏之分。正因为各种监管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英、美监管模式变迁中政府的作用在加强,而德、日监管模式变迁中市场的作用在加强。因此,从实践上看,只有将政府与市场的力量有机地配合起来,将自我管制与政府管制力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所以,各国都在积极地探索“独立管制”这样一种集政府与市场力量为一体的监管模式,以便更好地保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使监管路径运行顺畅,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质量与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利益,促进注册会计师职业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指出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剖析了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宏观控制(财政部)与中观控制(中注协会)主体不明晰,权力机构过多地涉及职务管理,加重了统一会计市场的人为权力分割。微观控制也不易乐观,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执业态度不端正、风险意识淡薄、外部执业环境不尽完善等原因,审计走过场,不能按《独立审计准则》
夏慧[8]2016年在《环境管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市场反应》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时常受到雾霾天气影响,多地PM2.5指数直逼最大值,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期间,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我国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认识和力度达到了空前,尤其是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在逐年加大,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相继出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立法与实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和监管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并且,随着资本市场逐渐接受环境会计信息,越来越多的外部投资者也开始使用该指标,并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纳入到了考核企业成长性、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中,最终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通过扩大样本和时间区间,以2008年-2013年我国沪深两市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叁个大气污染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行业环境管制强度的角度分析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首先,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等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对国内外学者在环境会计信息质量及其市场反应、环境管制强度作用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回顾,结合我国特有的研究背景,进而提出研究假设,预期样本市场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做出了正向反应,并且环境管制强度对两者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然后,对搜集到的样本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模型二进行了年份分组对比分析。同时采用项目加权的方法对回归结果做了稳健性检验,以排除内容评分法打分过程中的主观性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环境会计信息与股票市场收益率之间存在一个正向相关关系,并且以环境管制强度作为调节变量,发现环境管制强度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市场收益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存在一个促进作用。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结论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现状,分别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规范和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控制体系等叁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刘丽红[9]2015年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为证券公司的证券分析师进行盈利预测提供了关键的信息来源。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存在问题,证券分析师在运用上市公司提供会计信息进行预测时,分析预测结果准确率不高,一方面是证券分析师因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等会导致证券分析师预测不够准确,另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会影响到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结果。因此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改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论文对国内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会计信息质量、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含义、特征及作用,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现状及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后,论文选取2010-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会计信息质量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关系,发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呈正相关关系,论文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及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结果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提出明确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责任,加大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处罚力度,保证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加强会计人员的执行能力,提高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能力,加强对证券分析师的监管以及大力扶持证券行业发展等。
王慧[10]2009年在《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独立审计信用是提高独立审计质量的核心隐性保障要素,并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公平和效率以及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诸如被世人关注的会计造假、金融危机等无一不与独立审计信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信用管理视角研究独立审计监管问题,构建独立审计信用的监管机制,不仅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下日益激烈的会计审计市场竞争,提升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同时对于拓展审计监管理论创新、寻求独立审计监管创新思路,优化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环境,为宏观政策层制定监管政策和相应法规提供理论支持,都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论文首先阐明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外独立审计信用监管问题的研究进展、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监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动态追踪与分析。研究发现,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多维系统架构、同步交错协调的运行机理、实施保障与机制效率评价等问题是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作者设计了由八大部分组成的论文研究框架,并针对不同研究内容选择了规范型、解释型、描述型、统计分析及实证检验等相应的研究方法,认为制度伦理理论、审计功能实现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等为本文的研究和拓展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接着,对独立审计信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包括独立审计信用的科学内涵与外延,独立审计信用生成原理的模型解构、形成中的维护与修复补偿等问题。然后,从我国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现实安排、独立审计信用监管自律效应以及现行监管主体的监管效应等层面对我国独立审计当下的监管实效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得到四点研究启示为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监管机制实施与效率评价等后续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理论架构,包括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目标导向、影响因素识别、理论架构的层级结构与运行机理,迈出了这一论题创新的探索一步。接着,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效率实现问题,着重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有效性,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效应的实现,以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构筑。最后,对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展开研究,涉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的总体方案、标准、方法及程序。论文的主要创新如下:1、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架构设计、要素描述、动力机制、效果评价、效率保障纳入到整体研究框架之中,系统的、多角度的研究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目前尚未见载文及报道。2、采集1992-2007年为样本窗口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参数,揭示了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监管自律效应;对1999-2008年财政部公布的《会计师信息质量检查公告》、2004-2008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工作动态》、1999-2004年审计署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结果、1992-2008年中国证监会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有关会计师事务所及涉案注册会计师处罚决定进行了统计,分析了现行监管主体的监管效应,所得到的结论为研究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的监管实效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既是研究思路也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3、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机制效应的实现问题。2003-2005年资本市场数据实证检验所得到的我国市场中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结论,为我国审计市场监管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4、以制度伦理理论、审计功能实现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等为理论支持,基于独立审计信用形成机理与我国独立审计监管的实际效果,充分考虑机制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在目标导向下构建的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以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对我国宏观政策层制定监管政策和相关法规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相关问题研究[D]. 高明华. 厦门大学. 2002
[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动态研究[D]. 胡蓉.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3]. 基于家族上市公司政治策略视角的供需双维度审计质量研究[D]. 黄琳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4]. 证券分析师关注对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研究[D]. 胡玮佳. 吉林大学. 2017
[5].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研究[D]. 汪军. 西南农业大学. 2003
[6].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监管机制研究[D]. 刘宁博. 西安理工大学. 2005
[7].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晓芳.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8]. 环境管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与市场反应[D]. 夏慧. 新疆财经大学. 2016
[9].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关系研究[D]. 刘丽红.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5
[10].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D]. 王慧. 中南大学. 2009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会计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审计师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上市公司监管论文; 声誉风险论文; 注册审计师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