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教学”_有效教学论文

高中数学新授课“有效教学”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高中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新授课提倡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创设——问题探究——知识建构——数学应用——归纳拓展”,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五个教学环节来谈一谈高中数学新授课的有效性问题。

一、关于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开头。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问题情境通常有引入课题、提出问题、生成新知、揭示数学本质、激发学生兴趣等功能,因而情境创设对一节课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有效地创设和运用问题情境呢?

1.有效情境的创设策略

数学丰富的内容,无限的包容,广泛的应用,现实的背景,悠悠的历史,巧妙的方法,和谐的美感,……,这些为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就地取材,创设亲近型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学生身边的素材来创设情境。如校容校史、班级特色、熟人熟事、家庭状况等。这种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提供实例,创设载体型情境。给出具体或特殊的实例,让学生亲眼目睹生动的形象、鲜活的事实或真实的变化过程,从中获得感悟。如在《平均变化率》这节课中,我们可创设气温陡增、青蛙实验、股指跳水、房价暴涨、GDP猛增、火车提速、投资收益、汽车性能等一些实例情境。这种情境可为后续探究提供素材。

(3)对比联系,创设引导型情境。给出想当然的错误结论,为正确的知识留下对比的素材;或提供可类比的情境,便于知识的迁移;或提供有矛盾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如在《对数的运算性质》中,我们可先给出等一些想当然的较“美观”的公式让学生来判断。这种情境能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4)活动演示,创设体验型情境。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游戏、竞赛或演示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或观察中体验与感悟新知识。如在《三视图》的教学中,可创设让一位学生对着模型描述三个视图的形状,其他同学闭着眼睛想象原图的游戏情境。这种情境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2.问题情境的有效使用

如何有效地使用相关的问题情境?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1)服从实际需要。情境的创设不一定都在课的开头,同时一节课中也可能不止一处需要创设情境,如课题引入时需要创设,给出概念时需要创设,揭示原理时也可能需要创设。

(2)控制展示时间。每个情境展示的时间不宜过长,通常在5分钟之内比较适宜,否则有冲淡主题之感。

(3)尽量重复使用。为了提高使用率,应尽可能地在不同阶段使用同一个问题情境,必要时可将相关情境适当改造一下,这样显得既经济,又有前后呼应之感。

(4)利于教学实效。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便于教学的开展。如果使用某一问题情境有牵强附会之感,或者因为该情境的给出可能会削弱探究活动的思维价值,那么这个情境就不如不用。

二、关于问题探究的有效性

1.有效问题的特征

新课程提倡探究活动,而有效问题的设置是探究活动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好的问题就谈不上有意义的探究活动。笔者认为,有效问题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可及性。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生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

(2)俯瞰性。作为一节课的主问题,通常要有统领全局的功能,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来把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引领学生探究。

(3)生成性。作为子问题,通常可以问题串的形式给出,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要能让学生自我建构出相关的数学概念或原理。

(4)挑战性。所设置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2.问题的有效探究

对于设计好的问题,如何才能达到有效的探究效果?笔者有以下几个观点:

(1)迟现课题。课题的过早出现有时对学生有提示作用,会削弱问题的探究价值。所以在课堂上,建议等相关概念与原理生成之后才将课题逐步示出。若制作课件,开头也尽量不要出现课题,而代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生活”“你的快乐学习我的努力追求”“美好的45分钟即将开始”等一些新课程理念。

(2)不要预习。课前预习了,不仅学生不动脑筋就能知道一些问题的结果,而且还会出现在时机未成熟之前就有学生说出新的概念或原理的现象,破坏了知识的自然生成。

(3)明确问题。要达到探究的效果,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老师可以说“下面请大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或“请看问题x”;其次,问题的给出要清楚醒目,表达要干脆,尽量不重复,有条件的可用投影显示出来。

(4)充分思考。问题给出后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一般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思考时间应不少于20秒钟;学生思考时,老师尽量不作任何提示,以免干扰和束缚学生的思维;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则应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作互相交流。

(5)及时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要及时做出评点。除了要明确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外,通常还要深层次地评价学生的思维状况,如其想法是否合理、哪些具有可行性等。更多的,我们要从鼓励的角度来肯定学生的见解。

三、关于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1.知识建构的有效模式

知识建构是一节课的核心所在,通常有“讲授法”与“发现法”等建构模式。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当如何合理选用有关模式?对此,笔者有以下几个观点:

(1)不提倡“填鸭式”的建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了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注重了学生接受式的学习,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即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模式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对学生的后继发展起不了多少作用,应该摒弃。

(2)提倡“问题+探究”的建构模式。对于关键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原理的教学,我们提倡“问题+探究”的建构模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课前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一个个适合学生独立探究的、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的、能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的问题,课堂上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让学生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3)提倡“启发+讲授”的建构模式。由于受教与学的习惯、知识体系、教学进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每个知识都采用“问题十探究”的模式来建构是不现实的,所以就目前的实际教学而言,我们也提倡“启发+讲授”的建构模式。这种模式虽仍以讲授为主,但不同于“灌输”,它注重了老师的“启发”。

2.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

(1)依托旧知,在研究讨论中生成新知。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已掌握的知识,所以结合问题情境,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再度研究与讨论来生成新知识是最常用的一种新知建构方法。如可在回顾“函数的表示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函数P=f(X)不同表示形式的研究来建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这一概念。

(2)合情推理,在归纳类比中生成新知。根据已学知识,利用归纳与类比等合情推理手段来得到新的命题也能自然地建构起新的知识,这种生成新知的方法在立几、数列、解几等知识块中经常使用。如可在“线线垂直的定义”的基础上类比建构出“面面垂直的定义”。

(3)展示实例,在抽象概括中生成新知。通过多个实例的展示,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有关结论,这种新知生成方法比较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如可从“门在随意转动的过程中,门所在的平面总与地面垂直;将课本打开后直立在桌面上,每页纸所在的平面都与桌面垂直;建筑工人砌墙时,常用一根铅锤线来判断墙面是否与地面垂直”这几个实例中抽象出“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4)翻译意会,在语言转换中生成新知。有时,只要把学生易于叙述的文字语言或比较直观的图形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就能生成新的知识。如将图形语言“图象在区间A上呈逐渐上升趋势”转换成文字语言“在区间A上,函数值y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再转译成数学语言“对任意的”即可生成“增函数的定义”。

(5)操作演示,在观察领悟中生成新知。通过现场的操作与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生成新的知识。这种新知生成方法比较形象,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可通过演示“铅笔何时能直立在桌面上”这一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生成“线面垂直的定义”。

四、关于例题教学的有效性

例题教学为学生的解题提供了示范,通过例题的讲解既可以帮助学生深悟有关概念与原理,还能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如何有效地进行例题的教学?笔者有以下几个观点:

(1)引导学生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必要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就应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即如何从题目中拎出关键词?如何列出重要条件?如何分析题目结构?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等?

(2)展示学生思维。在例题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位学生谈完后,老师还要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进行变式教学。适当改造题目的条件或结论,进行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变式时要有明确的意图,要指出它与原题的联系,提炼出学生应从中获得的注意点与启示等。

(4)注重解后反思。及时归纳、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到能解一道题就能解一类题。对于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或共性错误,要引导学生反思出错的原因,并及时进行纠错训练。

(5)改变呈现方式。为了便于学生把握题目的实质,揭示相关题目的解题规律,有时可改变题目的呈现方法。如将结构相同或方法类似的几个题目放在一起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或者将静止的题目运动起来,以揭示其变化的规律等。

五、关于课堂小结的有效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只把课堂小结当作不可缺少的一环,鲜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而且小结时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形式——教师的独白与“告知”,学生被迫接受教师强加给自己的“教学效果”,因而课堂小结就成了课堂结束的序曲,当教师作课堂小结的时候,学生往往在做下课的准备,很少再有积极主动的思考。而在公开课或教学竞赛中,“请同学们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这种小结方式似乎又成了时髦而唯一的选择。

如何追求课堂小结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有以下几个观点:

(1)充分认识小结的作用。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神在点睛。”的确,一个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起学生对后继学习的渴望。

(2)力争做到形式多样。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小结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进而失去了小结应有的作用,所以应尽量避免形式单一的小结方式。文[2]中提到的“概括总结式、交流心得式、发散引申式、串联归纳式、设置悬念式、表扬激励式、幽默风趣式”等小结方式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然适用。

(3)深度挖掘隐含的思想。教者自身要对每节课的所学知识、所用方法进行深度挖掘,以提炼出其隐含的思想。如在《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这节课中,我们可挖掘出如下的三次思维飞跃:“①将随机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数字化,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②由数字表示想到了字母表示,引入了随机变量的概念,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的飞跃;③建立了随机变量到概率值的函数关系,得到了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这个概念,实现了从孤立到联系的飞跃。”

(4)尽量追求有启迪意义。课堂小结还应尽量从认识问题的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或者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能对学生有所启迪。如在《平均变化率》的小结中,我们可用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标签:;  ;  ;  

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教学”_有效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