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形态两阶段论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社会形态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只有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生 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总体结构才能称为社会形态。从逻辑阶序上看,社会形态的划分存在着 几个阶序。全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总体可以概括为一种社会形态,这是最抽象和最高层次的社 会形态概念(一般不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社会形态概念)。从这一逻辑阶序下降一层次的历史阶 段性,就是第一阶序的社会形态,以下又可以有第二阶序、第三阶序的社会形态划分。
以往我们大多认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第一阶序就是“五形态论”的划分。最近几年 出现了“三形态论”划分。本文讨论的则是第一阶序上的两形态划分理论。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再阅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公认的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经典之作。“五形态论”正是 由对这一篇文章的理解而形成的。我们对这篇文章的进一步研读发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社 会形态理论,有着比“五形态论”更为深刻和更为重要的内容,可能被一些学者忽略了。正 如现代解释学理论所提出的,阅读者对于文本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取舍 、赋义和“创造”的过程,阅读者只会发现他自己想要发现的东西。相当长时间以来,我们 对马克思著作的阅读很大程度上是以苏联理论界的视界为视界的。今天,让我们重新回到马 克思 ,再仔细地阅读一下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 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 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 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 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从第一层面即直接的字面含义,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整段里表述出来的只有四个形态,即 “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形态,没有第五个形态。
第二层面的阅读,是从直接的字面读出逻辑含义,这就有可能出现阅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 而“创造”的内容。五形态论者就是根据这段文字推演,推定全部人类历史发展为五个形态 ,而且是第一阶序上的五个阶段。这第五个形态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是阅读者在直接 字面上四个形态之后加上的。
在一般意义上说,把共产主义作这样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谁都知道,马克思最 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未来社会的一个社会形态。先入为主地认定共产主义 之前的历史具有四个阶段,所以,共产主义就只能是它的第五阶段。但是,这里的关键是不 能泛泛而谈共产主义是这四个形态之后的一个形态,因为这里隐含着一个错误认定:这就是 ,把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与前面四个社会形态作为同一逻辑阶序上的阶段来理解。这就与马克 思的原意有悖。
马克思一方面提出了四个社会形态的概念,但他又以一个更高阶序的社会形态把这四个社 会形态概括起来,并与共产主义形态相并列。这一更高的社会形态就是“经济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在上述这段引文中实际上说得很明白:“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 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即前面这四种社会形态共同构 成“经济的社会形态”,而这种“经济的社会形态”是人类整个史前史的发展过程。只有这 样理解,才符合马克思原本的思想,是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完整表述。在经济的社会形态之后 才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
整个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历史也就是马克思提到的人类社会的史前史阶段。如何理解马克思 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的概念,需要我们从马克思的这段话的字 面意义和隐含的逻辑意义中走出来,更广泛地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来理解,这样就进 入了第三层面的阅读,这更困难,还包含文本翻译的问题。这里所引的“经济的社会形态” 概念的译法是国内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翻译的最新译法。以往把马克思的“经济的社会形态 ”译为“社会的经济形态”,这一简单的顺序颠倒,把意思完全改变了。“社会的经济形态 ”的含义显然是指,无论是整个人类社会、还是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域的人类社会,在同一时 间的历史横断面上,都并列存在着一种经济形态和其他非经济形态的社会具体内容,如政治 形态和文化形态等,此经济形态与政治形态、文化形态形成空间上的并列,是个无时间意义 的或者说是超时间意义的空间概念,也就是说这一经济形态概念适合人类社会的任何时候。 但是马克思所指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则是历史过程中的阶段性的现象,是指在整个人类社 会中纵向地在一个阶段中存在着一种社会形态,而不是在任何阶段都存在的一种社会形态。 这种“经济的社会形态”内部仍然自有它的经济形态、文化形态或政治形态。更重要的是, 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除了这种“经济的社会形态”所占的时间段以外,还存在一种“非 经济的社会形态”,所以,“经济的社会形态”是一个时间性很强的概念,它只表明人类社 会过程中一段时间的现象,即是人类社会的史前史中的现象。它与“非经济的社会形态”形 成时间上的并列。简单地讲,社会的经济形态讲的是社会形态中的一种东西,即经济形态。 而经济的社会形态讲的是社会形态,包括了其内部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等。所 以,“经济的社会形态”概念与“社会的经济形态”概念的含义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
通过第三层面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入发现马克思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和“非经济的 社会形态”的区分有它深刻的含义。“经济的社会形态”就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人类主要社 会活动的历史阶段。“非经济的社会形态”,是一种摆脱狭隘的、具有强制性的物质生产的 局限以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状态,从而告别人类社会史前史的历史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一段话可以作为“非经济的社会形态”的一个注解:
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有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 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的彼岸……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 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 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 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 。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下),第926—927页。)
很清楚,这一“非经济的社会形态”就是超越物质生产、处于物质生产彼岸的自由王国。
二、“非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物质生产的地位
上述《资本论》中的一段话,实际上讲明了物质生产在“非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的地位问 题,但是,这段中译文中有让人曲解原意的可能,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首先予以讨论:“ 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的彼岸”。这句中译文一般可以理解为: 作为彼岸的自由王国,它是一种真正的物质生产的形式。然而这一理解正好与马克思的原意 相反。关键是“真正物质生产的彼岸”这句话的翻译容易产生歧义,因为就中文而言,“彼 岸”与前面的限制语既可以是一个东西,也可以是两个东西,如:“达到光明的彼岸”、“ 达到胜利的彼岸”等句子结构表明,“彼岸”与前面的限制语是同一个东西;而像“东岸的 彼岸”、“太平洋的彼岸”这种表达,则“彼岸”与前面的限制语不是同一个东西,而且正 好是相对的东西。后一种含义实际上在中文的运用中是少见的,前一种含义却是多见的,尤 其是作为褒义的限制语时主要地就是前一种用法。但是马克思在原文中所使用的德语却没有 这种岐义。“jenseits”就是“另一方面,另一领域”的意思。
这里还有一个更严重的翻译错误,就是所谓“真正的物质生产”的译法问题。这句话的德 语原文为:“es liegt also der Natur der Sache nach jenseits der Sphare der eigen t lichen materiellen Produktion.”(注:Carl.Marx:Das Kapital,Dietz Verlag Berelag,1953 s.873.)马克思的原意是说,按照事物的本性而言,它(即自
由 王国)存在于“特有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而不是现中译本所翻译的“真正的”物质生 产的彼岸。中文翻译把“特有的、固有的或独特的”这个词的德文eigentlich译为“真正的 ”,这种译法离开了原文的意义,容易引起重大的误解。马克思很明确地说明了这里所 指的物质生产是一种“特有的和独特的”历史现象,实际上是说在自由王国中这种意义的物 质生产将不再存在,它只是必然王国即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的历史现象。因为,尽管一般的物 质生产始终存在——这是一切民族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它存在的形式和地位在不同社会中 是完 全不同的。在自由王国中,人们活动的目的是人本身的发展而不是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将 不再主要地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相反主要地是从事艺术和科学等活动(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9页。)。
中译本所用“真正的”这个词鲜明的褒义性质,使人容易形成“彼岸”与前面的限制语是 一个东西的暗示,容易让人理解为:自由王国实现了真正的物质生产。而马克思的原意恰恰 是自由王国存在于特有的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的另一领域,即自由王国超越和扬弃了这种物质 生产,这种物质生产在必然王国中是特有的和独特的,这是由必然王国的“经济的社会形态 ”所决定的;而在非经济的社会形态中,这种物质生产已经不具有决定性的历史地位,具有 决定地位的是人自身的发展。这种“特有的物质生产”具有决定性的历史地位只是“经济的 社会形态”中的独特现象。
“特有的物质生产”就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社会的史前史”中的人的活动的本 质,因而,“特有的物质生产”也就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社会的史前史”的人类 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内涵。超越这种“特有的”物质生产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达到这种“特 有的”物质生产历史的jenseits(另一面、另一阶段),就是人类摆脱史前史、获得自由解放 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构成了人类社会的“非经济的社会形态”。
关于《资本论》这句话的含义,有两个英语译文的版本可以参考。1932年芝加哥Charlesh ·Kerr & ComPany出版的《资本论》第3卷中这句话的译文是这样的:“In the very natur e of things it lies beyond the sphere of material production in the strict meani ng of the term.”(注:Carl.Marx:Capital,Charlesh H·Kerr & Company 1932,p.954.)
它的含义是:在事物的本性上说,它(自由王国)存在于“严格意义的 ”物质生产领域之外。这个译本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了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 变化。将德文的“eigentlichen materiellen Produktion”译为“material production i n the strict meaning of the term”,即严格意义的物质生产,就是说必然王国是严格意 义的物质生产,自由王国中的物质生产不是严格意义的物质生产。这一英译法区分了两种不 同的物质生产,但还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因为它的含义变成了经济的社会形态是严格 的物质生产,而非经济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是非严格的。
1967年莫斯科的进步出版社出版的译本将此译为:“thus in the very nature of things it lies beyond the sphere of actual material production.”(注:Carl.Marx:Capital,Progress Publisher Moscow 1967,p.820.)
它的含义是:因此, 在事物的本性上说,它(自由王国)存在于现实的物质生产领域之外。eigentlich在这里被翻 译为actually,即“现实的,实际的和现行的”含义,意思就是指当前正存在和正进行的物 质生产形式。这样,马克思的意思就表述为:自由王国存在于“现实的或现行的、也可以说 是实际的”物质生产以外。这个译本表达了芝加哥译本没有表达出的马克思的思想。“eige ntlichen materiellen Produktion”作为独特的、特有的物质生产的一部分,含义就是指 当前实际存在的物质生产,而自由王国则存在于“现行的、现实的”这种物质生产之外。但 是,这一译本的不足之处在于过于强调了物质生产的这种“现在的”和“现行的”时间性, 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对以往历史上的物质生产的否认,这也与马克思的原意有一定距离。
但是,这两个译本的最大价值是,它们共同排斥了把这种物质生产作为未来自由王国基本 活动的含义,从而在最重要的意义上表达了马克思的原意。所以我们可以确认,《资本论》 里这段话的含义就是说,人类的自由王国是存在于当前必然王国中的特有的物质生产以外的 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就是一种“非经济的社会形态”;以物质生产为主要社会活动内容 的历史阶段,正是所谓“经济的社会形态”。超越了狭隘的物质生产羁绊,正是“非经济的 社会形态”基本特征。在“非经济的社会形态”中,人类已经通过对物质生产的真正拥有和 积累,实现了对物质生产的历史性超越,物质生产已经不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主要内 容已变化为“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这一新的历史内容。自由王国把人真正当作 目的本身,而必然王国则把人当作手段。也就是说,“经济的社会形态”与“非经济的社会 形态”区别的关键,就在于是以物质生产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还是以发展人类自身能力 本身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
摆脱了这种物质生产的“非经济的社会形态”是我们目前可以想象和展望的。在“非经济 的社会形态”中,人们已经摆脱了物质生产的强制,通过普遍化的自动化机器而实现自由自 主的劳动。普遍化的自动化机器就是在自由王国中人类所建立的全面的社会物质变换体系。 自动化机器的使用将使人类摆脱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 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 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 程的旁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
这种自动化劳动中工人的地位相当程度地透析出未来社会中社会成员在自动 化劳动中的地位。“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 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而自由时间则成为财富的尺度。人的自由时间的获得的一个前 提就是要真正摆脱物质生产劳动的羁绊。实现这一点,“工作日的缩短是一个根本条件”(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下),第926—927页。)
。“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 另一主体,于是他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22
6页。)这就是马克思的“非经济的社 会形态”的基本历史内容。
所以,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段话的再次阅读,可以看出,把马克思关于 社会形态的丰富和深刻的思想简单认定为五形态理论,有可能是一重大误解。马克思这里所 划分的社会形态存在着两个阶序上的含义,一个是第一阶序的“两形态论”,即“经济的社 会形态”与“非经济的社会形态”;另一是第一阶序中经济的社会形态以下的第二阶序的含 义,即“四形态论”。
三、马克思社会形态两形态论的其他表述
实际上,除了“经济的社会形态”与“非经济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还使用过其他概念来 表述他的历史发展两阶段论的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我们看到他把四个社 会形态以更高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加以概括之后,还把它们通称为“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 ”,与此对应的就是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时期”。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时期”,也 就是摆脱物质生产羁绊的“非经济的社会形态”时期。
马克思曾经还把人类社会分为“正在产生的社会”与“已经产生的社会”这两个概念:
通过私有财产及其富有和贫困——物质的和精神的富有和贫困——的运动,正在产生的社 会为自己找到这一形成过程所需的全部材料;同样地,已经产生的社会,作为自己的恒定的 现实,也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深刻的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 的人。(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
这里,马克思把“正在产生的社会”作为“已经产生的社会”的历史基础,而“已经产生 的社会”的含义仍然是马克思一贯坚持的实现了人的自由解放状态的这一历史时期。可见, 马克思始终坚持对人类社会历史的两形态划分这个视角。
马克思对人类历史两阶段的划分,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哲学性的表述——必然王国 和自由王国。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论述中经常讲到人类历史的这两个阶段。必然王国 时期的社会形态就是“经济的社会形态”,自由王国时期的社会形态就是“非经济的社会形 态”。
四、“经济的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
有这样的观点,即认为马克思所划分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仅仅是指原始社会之后的几个 阶段,不应该包括原始社会阶段在内的整个人类史前期;这样就得出一种“三形态论”,即 原始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和非经济的社会形态。不仅国内有这种看法,俄国理论界也 有人持这样的观点。如认为“第一阶段的社会形态(公有制),第二阶段的社会形态(私有制) ,第三阶段的社会形态(社会所有制)。第二阶段的社会形态也可以用‘经济社会形态’这一 术语来说明。……作为经济社会形态渐进的阶段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 生产方式。”(注:普列特尼科夫:《看待历史过程的形态观和文明观》,《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
998年第4期。) “人类在其发展中经历三个阶段:原始的或古代的形态、第二种形态或经济
形态、第三种形态或后经济形态。”(注:参见克拉西利希科夫:《“白色共产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
文摘》,1996年第12期。)从这两段引文来看,作者都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
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三形态论。这就有违马克思在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关键是对马克思这里表述的“亚细亚”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马克思这里所指的亚细亚社 会是一种原始社会。马克思用亚细亚社会这个概念来指代古代社会之前的一般社会,来作为 一般原始社会的一种代名词。
亚细亚本身是一个地域概念,只要这个地域经历了哪些阶段,它就具有哪些含义。离开了 特定的语言环境,绝对不能简单地、一般地认为马克思的亚细亚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含义。因 为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既说过亚细亚社会是一个原始社会,也说过亚细亚社会是一个原 始社会向次生形态过渡的社会。关键是亚细亚是一个地域概念,因此亚细亚社会所经历的所 有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是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和亚细亚的社会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 当代的亚细亚社会的含义还可以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而在马克思 和恩格斯时代,亚细亚社会已经有过原始社会,并经历着原始社会向私有社会的过渡、即原 生形态向次生形态过渡的历史阶段。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亚细亚社会的含义经常是表达 了不完全相同的社会形态的含义。
马克思的亚细亚的概念主要表现为两个作用。第一,表现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另一个社会发 展的特殊性,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强调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绝对不能以西方的模式简单演绎 ,另一方面是为了把理论建立在更广泛的社会历史基础上,表现出理论是从东西方不同社会 的特殊性中概括而来的统一性和普遍性。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亚细亚概念的含义 是一种代名词,代表着原始社会。如前所述,亚细亚社会本身是多义的,特殊的应用界定了 它特定的含义,马克思通过“古代社会”的含义,就已经把“亚细亚社会”限定为原始社会 的含义了;否则,亚细亚社会的含义就会与古代社会形成重复,陷入逻辑混乱。实际上,“ 亚细亚社会”的概念在当时西方人中主要地就是原始社会,马克思以严密的历史观从它深刻 的社会变化中分析出原生形态向次生形态过渡的历史进程。“亚细亚社会”在这里作为原始 社会的含义,正好与古代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共同构成“经济的社会形态 ”中四个逻辑严密的历史阶段。
可以说,仅凭我们前面寥寥数语,是不可能真正全面地解释马克思的亚细亚社会的含义的 。我们必须依靠本质论的理解来断定,原始社会究竟是不是一种“经济的社会形态”。而原 始社会在历史性质上究竟能否作为“经济的社会形态”,这是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的那段话理解成是两形态论还是三形态论的关键。我们认为,尽管原始社会的经济活动是 简单的或者是萌芽式的,但是它仍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理由是,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深深地被限制在物质生产的强制性中。人们每天每时主要的活动,基本 上就是进行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虽然这种活动还非常简单,但却是主 要的活动,除了这种活动之外,原始人几乎没有其他活动。甚至可以说,原始社会的这种物 质生产的普遍性和强制性超过了后几个“经济的社会形态”,因为后几个“经济的社会形态 ”由于发展了较为发达的生产力,实现了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社会分工,从而在分化的形 式和分化的性质水平上,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摆脱直接物质生产的其他活动。相反,原始社会 则是全面普遍地、同样也是最为深刻地陷入生存所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全部“经济的社 会形态”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王国,都具有物质生产的强制性,而原始社会是一种强制性最 为普遍和深刻的必然王国,所以结论是:原始社会是一种尽管简单但却是更为普遍和深刻的 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经济的社会形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推断,马克思的“经济的社会 形态”概念必然包括原始社会。
两形态论提出的最大意义,就是明确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原意。马克 思在这里没有提出简单的一般哲学意义上的五形态论,而是提出了两个不同概括层次和涵盖 面的历史阶序和历史层面的社会形态划分问题。第一个历史阶序和历史层面就是两形态论, 可 以说,这是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中最高层面的划分。第二个历史阶序和历史层面就是 在两形态论以下层面,在“经济的社会形态”中欧洲历史经历了的四个形态——原始社会、 奴隶 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逻辑上不是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并 列,而是作为“非经济的社会形态”与“经济的社会形态”并列。用这一原则来理解的话, 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社会革命不仅是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跨越了整个“经济 的社会形态”,跨越了整个必然王国,结束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史前史。这样的理解可能比较 好地“重新回到马克思”,真正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