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现状分析与思考_大学论文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现状分析与思考_大学论文

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前我国论文,现状分析论文,大学毕业生就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关系个人前途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历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更使其成为牵动亿万人心的一个沉重的热门话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现实

笔者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十年,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三年。纵观这些年的大学生就业历程,我忧心地感觉到了:我国的大学生就业,目前已进入了危机时期,应该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以及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去克服和解决。否则,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稳定的大局。这绝不是耸人听闻,请看下面事实:

1.1999年初我国几个著名城市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情况

深圳:笔者于1998年9—10月与东北财经大学百余名学生同赴深圳参加了深圳市1999年应届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会。偌大个深圳体育场里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两天里共有11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了大会。有1000家用人单位设摊位, 计划招聘10000名大学毕业生,其中硕士研究生占四成以上。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之间供需比例为11:1。

上海:今年1月16日上海市搞了1999 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市场。有6万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从全国各地赶来。而用人单位只有600家。这些单位共提供12000个岗位供毕业生应聘,供需比例5:1。

北京:今年2月2日北京市举办了“99迎春北京人才大市场”,尽管当日狂风大作,仍挡不住全国各地的5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高昂热情。国际展览中心内水泄不通。而用人摊位却不到600个。

大连:今年2月2日,大连市在星海会展中心举办了“9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会”。从早晨6点多钟,会场外就排起了几百米的长队。有3万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冒着寒风,从全国各地赶来。大会组织者为了安全起见,采取分批次入场办法,但到上午11时左右,会场里还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笔者在会场外面遇到了某报社一位女记者,她心有余悸地说:“若不是早逃出会场,里面险些挤出人命。”据统计:会场内设摊位的用人单位仅有260余家。面对3万名毕业生的轮番狂轰乱炸,有些本来就不情愿来的用人单位干脆早早就挂出了“名额已满,一律免谈”的牌子。还有的用人单位来之前早已内定好了人选,进会场只是装装样子。因此,对求职若渴的大学毕业生视若无人,敷衍了事。

2.辽宁、北京两省市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比例变化情况

北京:据北京市教委学生处甘北林同志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文章提到:北京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比例关系1993年为1:3,1994年为1:2,1995年为1:1.26,1996年为1:1.11,1998 年供过于求。

辽宁省:全省用人单位每年年初上报到省政府有关部门需求大学生的计划人数也呈剧烈下降现象。从前些年的1:2到1:1,再降到1:0.3、1:1.05,最后降到1:0.1。截止到1999年3月初,全省用人单位(中直、省直单位)上报需求应届毕业生人数仅为1000余人(不含各地市所需人数),而全省1999年预计有本专科毕业生53501人, 毕业生人数比1998年增加近8000人,其中辽宁省内生源37994人,比去年增加7653人。 这样看来,中省直机关上报需求的1000余人加上各地市予计所需人数(尚未上报),1999年辽宁省用人单位所需人数和省内生源毕业生人数相比,还不及1/10。

3.几个省市大学毕业生待分配(也就是待业)数字

北京:北京教委学生处甘北林同志在文章中还提到北京地区待分配的大学生人数出现逐年递增现象,1993年是300人,1994年增加到600人,1995年猛增到2424人,1997年达到3400人,1998年为3800人。

辽宁省:截止到1998年底, 未分配在家待业的大学毕业生近12000人(包括98届和97届遗留的少量毕业生)。不少地市的大学毕业生分到县以下基层单位,报到即下岗,刚参加工作就成为失业人员。

大连市:大连市属于辽宁省接收大学毕业生最多的城市,但到1998年底,尚有未能分配安置的公费大学毕业生近1000人。最后市政府有关部门不得不向下面一些企业单位强行摊派分配。尽管这样,仍有一半人未能分配出去,在家待业。笔者曾遇到过未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街头为《半岛晨报》卖报。

二、我国的大学生过剩了吗?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严重,已进入危机时期。然而从教育部公布的消息看,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将扩大招生20万人。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我国的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吗?”据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莫克尔斯在考察了世界许多不同类型国家之后所总结的现代化国家的十项标准,我国最大弱项便是大学生入学率太低。作为一个现代化国家,要求大学生入学率达到15%。而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国仅为2%。按我国权威机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实际情况就更低,只有1.6%。 这个数字甚至低于周边地区的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等贫困国家。

我国的一些人才专家经过测算认为:到2000年,我国尚需200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但我国目前实际培养能力只有500万, 人才奇缺是我国面临跨世纪发展的最大难题。因此说来,我国的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缺口甚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既然我国的大学生人数不是过剩而是奇缺,那为什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受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域、专业、层次三个结构性矛盾影响

现实的情况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人,而急需人才的地区和单位却要不到毕业生。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很少能接受到大学毕业生。即使从这些地区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不愿回去,拼命往沿海大城市挤,形成“孔雀年年东南飞”现象。笔者在东北财经大学对来自中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学生作过调查,除了新疆几个少数民族学生外,几乎绝大部分学生打算毕业后留在大连或去深圳工作,极少数学生愿意回家乡工作。

再从层次和专业上看,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比较走俏,供不应求;本科生中的工科,特别是计算机、电子通讯等专业,还有药学、师范等专业需求较旺,而农林、文史、地矿、理科和部分财经专业需求不足。专科生需求更少。

2.受全国总体就业形势影响

过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今年我国的机构改革正处于白热化攻坚阶段,机构改革将从国家机关向省、市、县一级延伸发展。国家机关大批接收应届毕业生现象已成昨日黄花、好景不在。事业单位1999年也将开始缩减机构、精简人员,就连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最安稳的铁饭碗单位——高校,今年也将有大幅度的动作。以往大量接收大学毕业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早已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改革措施,无力再接收大批毕业生。其它金融、财政、税务、外贸等行业目前也是步履维艰、接收困难。还有以往大量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三资企业,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明显减少。大连经济开发区有1000余家三资企业,今年表示能接收大学毕业的单位只有几十家。

3.受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十分严重,本来中专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偏要本科生来做。在许多地区的人才市场上,不少单位不管自己的级别如何,都打出了“非硕士研究生,一概免谈”的牌子。在今年2月份的大连市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会上, 一家单位招聘一名推销员,竟提出“需硕士研究生”苛刻条件。前年在沈阳举办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一家区属企业招聘一名仓库保管员,也亮出“需男性本科生”招牌。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公开说出:“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研究研究,专科生和女生不要不要。”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由于用人单位高消费人才的推波助澜,使得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专科生挤占中专生的现象比比皆是。

4.受大学生择业观念影响

现在不少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和目前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反差越来越大,一心要留在大城市,连中小城市都不屑一顾。就业单位最好是机关、经济部门、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等。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中,记者对北京市5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抽查表明,关于就业意愿走向,有32名同学选择留北京,剩下的18名同学分别选择深圳、上海、厦门、青岛、大连、广东等沿海城市,没有一人选择内地。关于就业岗位意愿调查,35名同学选择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14人选择外企,只有一人选择乡镇和民营企业。当就业意愿难以实现时,只有11人表示会考虑降低期望值。一些大学毕业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找单位要找金(金融)银(银行)财(财税)宝(保险),两电(邮电和电力)一草(烟草)。”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响亮口号,现在在一些大学生中间演变成了“到外国去、到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就拿我校毕业生来说,有些人心理上有种不平衡感觉,总和前些年的学哥学姐们相比,为什么他们就能进大部委机关、进大银行,而自己这一届就那么生不逢时呢。因此,去工厂觉得掉价,下基层更觉得大材小用。一些人整天还抱着进机关和银行的梦想守株待兔。1997年大连市有股票上市的著名冰山集团来我校挑选了二名会计专业毕业生,未等报到,就改去了外国商社。1998年底,在我校举办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上,中国一汽集团原计划在我校招聘10名毕业生,最后只有一个学生表示愿去。鞍钢、本钢这些著名企业年年来我校要毕业生,却极少能要到,没有人愿意去。据大连市人事局统计,1998年大连市共接收了12000名大中专毕业生。 到乡镇企业工作的只有11人,而去民营私营企业工作的,才有9人。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从过去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过渡到今天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最后再到“走向市场”、“自主择业”,其中必然要经历剧烈的阵痛过程。从“包”分配工作到自己“找”工作,一字之差,两个天地。过去,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稳坐校内,待价而沽,对用人单位挑三捡四。现在风水轮流转,用人单位成了“上帝”,开始对大学生评头论足,横挑鼻子竖挑眼,使得大学毕业生们本市都坐不住了,进北京、走上海、入广东、去深圳,风风火火闯九洲,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好现象,也是大学毕业生观念更新、思想解放的实际体现。大学生只有从过去的等待到今天的走出校门求职择业,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单位。这也是从校门走向社会迈出的可喜一步。大学生只有观念都转变了,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就开始消除了。

四、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将持续多久?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1999年会达到高峰。因为一是1999年全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110万人。 二是这届人数最多的毕业生恰好遇上了建国以来我国最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进入了攻坚战的关键时刻。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宜勇副研究员1998年在《经济参考报》上撰文透露:1998年底中国结转的登记失业人员,绝对人数为620万人,比1997年底增加42万人。1998年底, 中国下岗职工中未就业的人员预计为600万人,比1997年底增加了150万人。另外,今后三年中国机构改革的任务很重,初步预计机关要分流500万人,按1/3计算,1999年要分流167万人。全国事业单位(主要是科教、文卫)总计为2654万人。如按精简16%计算,大约是400万人,也按1/3计算,1999年大约要精简分流133万人。这样,1999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压力要比1998年增加23.78%,绝对人数要多出460万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机关改革1999年要进入攻坚阶段,并向省市县一级延伸。事业单位精简战役1999年即将打响。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目前还正处于向纵深发展的白热化阶段。三资企业尚未从东南亚金融风暴的扫荡中休养生息过来。如此说来,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预计要持续三年左右的时间。随着这一系列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大学生就业也将显露曙光,希望在前。

五、大学生就业的新坐标

前面已经谈到过,随着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的新坐标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是怀揣一张大学文凭,走遍天下都不怕。而现在是“学历+素质+技能”的新坐标已经取代了一纸文凭独领风骚的旧模式。现在,用人单位的眼光越来越挑剔,不但要看学历文凭,还要看素质和技能如何,追求的是三者之间的完美统一。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和有外语、计算机特长的毕业生都成了抢手货。我校毕业生郝帅同学以其党员、省优秀毕业生、校计算机协会会长、学习部长、通过国家英语六级和计算机高级程序员资格考试等骄人成绩,被省内八家银行等热门单位争抢聘用,被国内新闻界誉为“郝帅现象”。

现在,“学历+素质+技能”已成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通用标准,也成了大学生求职择业的新坐标。由此也带动了大学校园里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引发了校园中的“外语热”、“计算机热”等各种“考证热”。

六、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办法与途径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国范围内的大事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因此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高等学校都应该高度重视,通力合作地去帮助解决,不可掉以轻心。

1.各级政府都应该从稳定大局出发,提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应从关心和爱护大学毕业生角度着眼,制定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去为大学生就业开绿灯、排忧解难。要改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要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去,同时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大连市人事局从前年起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允许大学毕业生把关系放在市人才中心然后自谋职业,几年以后回来重新分配工作也可以,保留干部身份。

2.社会用人单位应该树立长远发展的思想,单位负责人应有远见卓识。因为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要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时机多招聘收留一些大学毕业生,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腾飞多储备人才。笔者在参加大学生就业大会期间应华为集团人事部田总邀请参观了该公司,该公司从几年前一个不起眼的只有几十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今天深圳最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完全得力于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今年该公司计划从全国名牌高校中招聘20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成为深圳市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最受大学毕业生青睐的单位。创维集团今年也不惜花重金赴全国各地名校招聘了200多名应届毕业生, 该公司财务部老总亲自来我校选中了七名毕业生。

3.高等学校的“产品”,是大学毕业生,“产品”质量好坏和销路好坏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地位,影响到来年招生生源质量,影响到学校今后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说毕业生就业情况是现今衡量高校办学的重要标志。各高校都应当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设。指导要本着“转变管理观念,强化服务职能,加强信息服务,拓宽就业渠道,搞好就业指导,培育就业市场”的原则去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帮助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求职心态,传授面试技巧,拓宽就业渠道。当前要重点抓好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和学校内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

在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按照教育部要求,调整专业目录,拓宽专业面向和口径,加强素质教育,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多培养产销对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另外还要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毕业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在为社会做贡献和为人民服务的任何岗位上实现自身价值。

4.大学毕业生虽然即将结束四年来的寒窗苦读,但社会大课堂的进入还需要更严格的考试和竞争,取胜的机会往往青睐于那些有所准备、五艺俱全的人。要抓紧剩下的不多时间充电,更多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要相信只有专业精、素质好、技能全,才是敲开用人单位大门的唯一筹码。择业要靠自身的实力,要学毛遂自荐,要多掌握一些求职技巧,要学会包装自己。

同时也要转变择业观念,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调整自己的心态,降低期望值,给自己合理定位。还要破除“端铁饭碗”、“吃太平饭”和“一次分配定终身、从一而终”的旧观念。现在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领域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既然有些国营单位路子走不通,不妨到高科技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去闯一闯,锻炼自己、发展自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道浮云总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相信并祝愿全体应届大学毕业生,1999年一定能够寻找到理想的彼岸。

标签:;  ;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现状分析与思考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