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国科学院创办高科技企业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科学院论文,生产力论文,高科技企业论文,高技术产业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科学院从1983年起致力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并创办高科技企业,至今已有12年的历史,其目的是要通过科技的载体——人才的转移来实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促进高技术产业化。从做纯科学研究到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一条我们没有走过的路。今天,在“科教兴国”的大命题下,从中科院12年的实践中探讨其经验和问题,会有助于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由科技人员兴办科技企业,是实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式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遍我国大地,国家开始要求科研单位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时候,首先提出的是如何通过加强科研成果的转让,来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于是科技开发部、咨询服务部、新技术开发中心之类的机构应运而生,主要任务是抓有可能推广的科研成果。但实践起来难度很大,推广工作的成功率远低于期望值。其主要原因有:⑴科研机构往往并不真正了解市场需求,对采用新技术后生产成品率如何、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何等因素,往往考虑得很少;⑵科研成果往往是单一、局部的技术创新,而生产需要成龙配套的成熟技术和装备;⑶科研成果只是技术创新,而不是直接可以实用的生产技术,企业往往不能承担使技术创新变为成熟生产技术的二次开发的经济风险;⑷缺乏支持变技术创新为成熟生产技术的风险投资;⑸新旧体制过渡时期,大企业往往对采用新技术缺乏动力;⑹小企业和乡镇企业虽然对科技表现了很强的兴趣,但在经济实力、依法办事的习惯等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⑺科技成果的转化常常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的支持,应当承认,我国工业基础与世界的差距还是相当大。
1983年10月,中科院和北京市海淀区率先冲破部门分割的旧体制,签订了合作协议,创办了中科院最早的科技开发公司,即今天的北京科海高技术(集团)公司。这是由物理所的几位研究人员走出研究所,凭10万元开办费和借用的3间平房起家创办的,集技、工、贸为一体。 这几位科研人员以这个公司为舞台,开始了他们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尝试。北京科海高技术(集团)公司的诞生、生存和发展,无疑给人们以启迪,科技工作者是可以通过创办科技企业来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此后不久,从自身的初步经验出发并参照国际经验,中国科学院提出了通过兴办高技术企业来加速科技向经济的转化,为经济建设服务,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方针,并开始兴办了第一批科技企业,开辟了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一条新道路。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发现,要成功地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拘一格地选择适当的转化模式,选择技术与生产的适当结合点,选择转化的载体和新的运行机制。例如,1985年成立的三环新材料开发公司就是在周光召院长的引导下,由科研人员直接以高技术公司的方式把最新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应用基础性研究成果推向生产的。据统计,三环公司1990~1994年销售总额为23559.14万元,利税总额3938.88万元。上海尼赛拉传感器有限公司是1986 年成立的,该公司是上海技物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军工攻关项目形成的技术和国外的技术结合起来,以中外合资公司的方式,推出适合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民用产品,1990~1994 年销售总额为33701.78 万元, 利税总额12335.61万元。1988年8 月成立的成都地奥制药公司是科研人员以攻关计划成果设立公司,逐渐完善工艺发展起来的,1990~1994年销售总额为57588.46万元,利税总额28550.97万元。已经有10年历史的联想集团则是在经过一定阶段技工贸一体经营,积累了资金之后,在国外元、器件的基础上,选准国内外微机市场中的某些缝隙,以中科院的科研力量针对市场需求设计、开发、生产出自己的微机和板卡,首先在国内市场上立足,逐步发展到大批量行销海内外,现已成为我国民族计算机工业的骨干力量。1993~1994年两年销售总额为77.75亿元,利税总额2.16亿元。北京希望电脑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在不断针对市场需求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尝试过程中,逐步形成以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图书为主的开发生产销售能力,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了相当的份额,呈现出成为中国民族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骨干力量的良好前景。1990~1994年销售总额为73471.06万元,利税3929.66万元。其它如大恒、中自、科健、 电气高等公司也都适当地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将科技成果注入到生产实际中去,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成功。
目前,中国科学院的科技企业已近400家, 其中中外合资公司近40家,境外设立的独资、合资公司16家,从业人员约2万余人。
由于中国科学院是一个综合性的科研机构,其科技企业的从业范围也相当广泛。根据1994年的统计资料,从事电子、信息和通讯类的企业,占院科技企业的35.2%,仪器仪表占11.2%,与化学类相关的占9.2%,新材料占7.5%,机械占5.5%,农林占2.6%,其它如生物、 医药等约占28%。
科技企业的经营规模逐年递增,如以1988年的经营数据为100,1994年的经营额和利润总额分别为558和557。7年的运营,翻了5倍多, 平均年增长率都在25%以上。年利润总额超过1000万的企业有9家, 年经营额超过1亿的共有8家。联想的人均年销售为200万元以上。
一批科技企业创业者的努力,已使科技企业成为中国科学院整体行为中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年的实践证明,由科技人员兴办科技企业是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并推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和发展新型的现代研究机构
12年来,中国科学院应用与开发研究工作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指导下, 活力逐步增强。 全院通过竞争获得的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从1984年的18.2%上升到1993年的54.6%,横向委托合同等技术性收入从1988年到1993年增长163.9%。先后与40多个省市部门和行业、 上百个市、县的3000多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据初步统计有近2 万人参与工作(农业方面的合作尚未计算在内)。有千余科技人员在企业担任科技顾问,向30个省市自治区和地(市)县选派200多名科技副职。 科学院的应用开发队伍已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建立起了血肉相联的关系,以多种合作形式努力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⒈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
沈阳自动化所在与连城铝厂的合作中,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三级管理控制一体化的大型计算机管理综合网络系统,使该厂成为有色金属行业中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力学所研制成功的激光毛化轧辊技术和成套装备,可以生产毛化精密带钢,已在秦皇岛、天津、鞍山、无锡交付使用。今年以来,宝钢、鞍钢、本钢等大型企业均表示要尽快应用这项新技术,二汽、北京吉普等汽车厂,已提出采用我国激光毛化钢板替代进口板。
⒉与小企业联合攻关,共同开发新技术
在科技人才、知识积累方面有优势的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环境中,依靠企业在形成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共同把实验室取得的创新变为生产过程的改造。双方优势的结合形成了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使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够较好地实现。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抚顺石油二厂合作实现的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的新工艺,在国际上属首创。它把干气中的10~20%的乙烯制成主要化工原料乙苯,既利用了废气,又增产了化工原料。沈阳计算所与沈阳机床三厂合作,在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出国产“蓝天一号”高档数控系统,打破了西方的封锁,实现了多种具有自主版权的数控系统。
⒊与省市、行业、产业部门开展全面的长期科技合作
开展高层次、长期性的全面整体化合作,是中科院面向经济的又一重要形式。与石油部门的长期合作,具有代表性。近10年来,中科院有40个所(校)、7000多位科技人员与石油部门的35个企事业单位,在不同层次,以不同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在强化采油、油田化学、勘探信息处理等25个方面,有几百项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开发,多次获得国家、部、院科技进步奖,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沈阳分院各所“七五”以来与辽宁省企业合作完成了1166项任务,合作金额1.4亿元,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仅据沈阳市统计,“八五”以来使企业新增产值16亿元。长春市高技术开发区已与长春光机所热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协议,今年6月25 日江泽民总书记一行参观了热缩股份公司,当江总书记得知其中一个车间仅20名工人,年产值就达3000余万元,人均年产值150万时,十分高兴, 连声称道“高附加值产品好”,并为公司题词:“搞好热缩材料生产,发展高技术产业”。最近,中科院又与上海市商定联合推进南方微电子基地的企业化。
⒋共同承担产学研项目,促进高技术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共同倡导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目前中科院与有关企业联合承担了5个产学研项目,有13个研究所参加,有的项目已取得良好的进展。如化学所研制的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已在北京涤纶实验厂工业设备上通过了每分钟2500 ~3200米高速纺试验,纤度达0.8~1旦,为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⒌从项目合作到共建研究开发联合体
近几年来,中科院有关单位与企业合作共建联合体的做法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有技术入股、合资经营、共建开放实验室、检测中心、中试基地等多种形式。例如,安徽光机所与有关企业建立了纳米级高纯超细氮化硅微粉中试基地,感光所、化学所与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共建了胶体与界面科学联合实验室,长春应化所与吉林大学、吉化公司等3 家按新的运行机制组建了应用化学研究开发中心等等。这一发展趋势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开辟一条有效的途径。
经过12年的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应用与开发类型研究所在价值观、结构与运行机制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⑴通过竞争获得的经费占总经费之比例大多提高了2~3倍,少数所达到7或8倍;⑵因为所的行政机构部分地要靠提取一定比例的课题费来支持,所以具有精简机构的内在动力,大多数所从过去的10%或更多减为5%左右; ⑶研究创新的动力来自“要争取更多经费”的成分与日俱增,因此,研究工作的“需求导向”因素增强;⑷个人之间的差异已经得到承认,竞争择优原则在研究所内部日益得到体现;⑸与有关的外部社会交往、联系增多。研究所的兴衰不只受到科学院的关心,而且正在得到地方政府、有密切合作关系的企业的关注。
如果能完善全社会配套改革的措施,为科技体制深化改革创造更好的大环境(例如社会保障体系独立于研究所之外,住房的实物分配改为货币分配并实现真正的商品化等等),那么绝大多数以应用开发为主的研究所将能完成“脱胎换骨”的过程,转变为新型的现代研究机构。社会在不断地前进,观念转变和深化改革的过程也将随之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发展,否则将不能适应变革了的社会所提出的要求。
三、中科院创办高技术企业的主要体会
⒈高技术企业的设立、运行都要直接从市场需要出发,以市场驱动为原则
要把国家的各种需求和国际市场都当作自己的市场,向一切需要运用高技术创造新的生产力,产生更高经济效益的前沿领域开拓发展,针对市场需求开发新技术。
⒉以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检验企业和科技人员业绩的诸种标准中的基本标准
高技术企业所推动的技术成果转化,不是因为其水平高而转化,而是因其能形成有经济效益的现实生产力而转化。由于这样的基本评价标准为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和职工所接受,因而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企业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摆脱了管理中许多纠缠不清的事情,成为企业的管理价值观,为科技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包括考核分配劳动人事等)奠定了基础,产生了巨大的管理效益。
以市场为驱动力和以效益为基本评价标准为中科院科技企业带来了内部、外部竞争机制,使得中科院的科技企业比之旧体制下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也就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旧体制的毛病归根结底就是降低或抑制了企业、职工的竞争力和竞争意识,使之僵化、停滞。中科院科技企业中办得好的,并不是依靠很大的科技、资金的投入和现成的市场配额,而主要是在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奋斗出来的。市场占有率是靠竞争得来的,是靠创新开拓出来的,它们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这种支持是积极努力争取来的,不是消极的等、靠、要来的。一些办得不好的企业则不断被淘汰,关停并转,中科院并不人为地保护它们的存在。这种竞争机制还逐渐促使科技企业产生了一种朝气蓬勃的企业文化。
⒊兴办科技企业必须坚决落实产业化、规模化,着眼于国际化
中科院科技企业在成立初期,为了从无到有积累资金,曾经相当广泛地从事科工贸综合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没有这种初始的资金积累,就无法做任何事情。进入90年代,中科院及时提出要下功夫落实产业化、上规模、走向国际市场。经过艰苦的努力,有一批企业已经初步具有自己的产业基地,有了一定的规模,并进入国际市场。如联想微机产量居全国第1位,其计算机主机板卡的销售量占世界市场10%; 三环公司的钕铁硼第三代永磁材料年产量200吨,主要销往国际市场; 尼赛拉公司的红外传感器的销售在世界市场上占40%,达到第1位; 希望公司的UCDOS中文平台软件在国内销售量为第1位;地奥心血康在国内大量销售,医治好了大量病人。还有核磁共振成像仪、钕铁硼永磁材料、辐射交联热缩材料、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晶体、月见草油、卫星天线、红外滤光片、扫描电镜、PTC陶瓷、激光打标机、激光热处理机、 聚丙降温母粒、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汉字激光照排机等在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产品。
⒋初步培养和形成了一支优秀的科技企业家队伍
世界各国经验和我们自己的实践都说明,人才与其研究成果一起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功率比较高。一批懂科技,又学会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游泳,并对发展民族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优秀人才,是我们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以科技作为兴国大计的最宝贵的财富,是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发展高技术企业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每前进一步都是开创性的工作,因此,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即领头人发挥的作用极为重要。
中科院这些年来不断倡导并组织这些企业家学习国际先进科技企业管理经验,他们自己也十分重视利用各种机会向世界先进管理经验学习,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并十分注意在实践中培养企业的后续领导力量。中科院现有近10名国家级的科技企业家金、银奖获得者,但与实际的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还须继续努力,使得更多企业家更快地成长起来。
12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正在被认识和理解。
四、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中有待解决的若干重要问题
⒈建立高技术产业创业风险资金
⑴从科技创新到成熟的、配套而实用的生产技术,是发展高技术产业必须跨越的鸿沟,只有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支持下才能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特别是对那些高投入、高风险,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的产业更是如此。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计划,由科技机构和企业结盟申请政府的部分资助、部分贷款。我国的产学研计划属于这个范畴,应增加额度,扩大规模,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⑵如果拥有科技创新的单位找不到资金的来源,只能用技术投入,往往不得已而被外资控股。
⑶一些已经存在的科技企业,由于缺少开发新产品的资金和扩产资金,很难迅速扩大规模形成市场占有率高、有影响的大企业。
⑷对于要以科技成果与企业联合创办高技术企业的研究机构,贷款担保应有特殊的规定,使它们有可能去分担创业的风险。
⒉明晰科技企业产权界定,加快公司制改造
这个问题同对科技企业创业者和领导者的激励问题交织在一起,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科技企业成立初期,院、所的现金投入都不多,大多是几百或几十万,甚至更少,而现在,一些企业的净资产已达几千万,甚至过亿,就是加上研究所的无形资产的投入,一些科技企业的资产净增值也是相当可观的。企业做大,不但需要付出心血,还要承担风险。因而,要把对创业者和领导层的激励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应通过奖励股来承认他们的创业成绩,这几乎是世界各国发展高技术的普遍做法。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会导致企业发展乏力,并引发种种经营失控之类的问题。
⒊税收政策
1994年国家实行新税制,从与国际接轨和国家财政角度看是非常必要和应该的,但由于科技企业的高科技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高,因而实行增值税制之后,科技企业的总的税赋量大增。以北京联想集团为例,一年要多交400多万元的税,对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来说, 问题则更为严重。
⒋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
企业内部的管理不规范,管理不正规,无章可循,无规可依,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财物的浪费,财富的流失,甚至出现违法犯罪。好的企业特别需要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但在某些科技企业中的领导人,不正确地理解“总经理负责”的内涵,个人决定一切,结果导致决策失误,贻害企业。所以,企业必须搞好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决策程序。
⒌引导一批创新能力强、改革有成效的应用开发类型研究所转变为现代应用开发研究机构
现代研究机构的主要特征是:⑴经济基本自立,自负盈亏,独立经营;⑵以有偿服务的方式用自己的研究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如技术咨询、人员培训、分析测试、质量检验、技术开发、工艺改造、技术转让、新品试制等等;⑶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向任何上级主管单位上交利润,收入全部用于本身的运行和发展,凡属使公众受益的收入,政府免征税赋;⑷建立包含有关的企业和政府部门代表组成的监事会,对财务收支和服务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监督指导,并对研究机构领导班子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