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教育走出恶性循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恶性循环论文,家庭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多家长为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大伤脑筋,尤其对独生子女常见的任性、乱发脾气等毛病更是头疼,干着急没办法。其实,如果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溯根求源,结果会发现,问题大半是出在家长自己身上。
“别动!脏死了!”“回来!别去那儿玩!”“别在屋子里踢球!”“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许插嘴!”这是某些家长管教孩子最常用的语言。孩子生性好动,他不干这个,总要干点别的,于是父母的喝斥声就不绝于耳。对家长的这种“管教”,孩子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听话”,不去做禁止的事;另一种则是充耳不闻,我行我素。前一种似乎暂时达到了家长的要求,这一教育过程也就随之结束。对于孩子的后一种反应,家长也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更严厉的训斥或诉诸“武力”,直到弄得孩子哭,大人烦,才算了事;另一种是坚持一会儿,再向孩子“投降”。于是,孩子得胜,继续干他的,大人只有摇头叹气的份儿。时间长了,有的孩子变得胆小、退缩、消极;有的则变得任性、蛮横、不讲理;还有的是不声中响地“蔫坏”。于是,家长又有了更大的难题。
我们可以将上述家庭教育中的情况概括成一个模式:儿童的不良行为——成人的禁止、否定——儿童的失望、退缩或反抗——成人进一步的禁止、否定。这无疑是一种由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导致的恶性循环。因为孩子最初的不良行为并非是有意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家长的那些禁令和训斥声中,孩子获得的信息是“什么事情不能做”,但并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他们感受到的是失望、沮丧、气恼等负性情绪,而没有满足、兴奋、鼓舞等良好体验。这样,孩子的发展就不可能在成人期望的轨道上进行,因为他们没有从成人那里获得期望的信息和前进的动力,而是相反。
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否定,一般是在孩子违反了某种规则的时候。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会遵守一些规则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规则的掌握决定于孩子是否学会了内容的自我控制,即:孩子要认识到规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而且要乐于去遵守规则。简单粗暴的斥责不仅于事无补,而且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积极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内部控制,习惯于遵守规则,矫正其不良行为。
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自然后果惩罚。先给孩子讲明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如果孩子不听,不妨由他去,然后,让他品尝由自己行为带来的苦果。只要无伤大碍,不必心疼他。这样可以使孩子真正明白规则的意义。
2.故意不理睬。对有些孩子,道理讲清以后,如果他们还是无理取闹,不必喋喋不休地去重复,重复越多,成人的话越没份量。可以装作没看见,做你正在做的事。孩子看到没人理他了,闹腾起来也就没劲了。这种方法切忌半途而废。
3.“冷处理”。已养成坏脾气的孩子,在发作时,成人给他讲任何道理他都听不进去。这时,成人可及时将他带离现场,带到一个比较清静的地方,然后,态度坚决地告诉他,必须在这儿坐5分钟。可能的话,附近放一个小闹钟,要求他等闹钟铃响以后才能离开。如果他不听,可以用手坚决而有力地搭在他肩膀上,让他坐下,直到铃响,孩子情绪也基本平静时,再讲道理。
4.让孩子自己选择。有时,孩子不听话是由于成人过于专制,过多限制了他的自由造成的。因此,可以经常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选择,让他主动按照自己的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今天上街,给你买10元钱的东西,要是买小汽车就不买画册,要买画册就不买小汽车,你自己说买什么呢?”“你是穿好衣服出去玩呢,还是不穿衣服在家里呆着?”
5.真诚地称赞。如果你希望孩子养成某种好习惯,那么,要留心观察,只要孩子这方面有一点点进步,就真诚地夸奖他,或者抱一抱,亲一亲。幼儿有时候捣乱,只是为了引起成人的注意,因为粗心的家长常常只是在孩子捣乱时才注意到他们。某些家长是那样地忽视孩子,吝于称赞,以至于有时孩子不得不问:“妈妈,我现在是不是很乖?”称赞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