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绳海槽南部地震层序与构造复原

冲绳海槽南部地震层序与构造复原

郭军华[1]2004年在《冲绳海槽南部地震层序与构造复原》文中指出冲绳海槽是一个发育在中国东海大陆边缘新生的弧后盆地,其东侧琉球沟弧系,是活动的洋陆俯冲汇聚带,西北倾斜的贝尼奥夫带显示菲律宾板块俯冲于琉球岛弧之下。冲绳海槽北部与日本九州相接。冲绳海槽的南端为台湾-吕宋岛弧,为一比较典型的弧-陆碰撞构造带。研究表明冲绳海槽南部的形成演化与其北部、中部明显不同,不仅形成时代方面,而且在形成的动力机制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重点研究的区域位于海槽南部,在文中对海槽南部地震层序与构造特征进行了讨论,用2Dmove软件复原再现了海槽南部的演化进程。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1)海槽南部西侧陆架、盆地内部以及琉球岛弧岛坡地震层序是不同的。西侧陆架。层序I,在东海陆架区域为第四系浅海相的粘土与粉砂互层,底部灰白色砂砾层夹生物碎屑。层序IV,为上新统海陆过渡相的灰白、浅灰色砂砾岩、粉砂岩、泥岩,往冲绳海槽方向增厚,变为海相。层序V,为中新统沼泽相的杂色砂泥岩夹炭质页岩、煤层,往下可能还含有少量渐新统中细砂岩。层序VI,为始新统浅海、滨海相的浅灰色粉砂岩夹生物灰岩、泥岩,底部为含砂砾岩。层序VII,为古新统浅海、滨海相的深灰色泥岩及灰质砂岩。海槽内部。层序I,由海槽西北部陆坡可以连续追踪至海槽区域,为全新世松软沉积物。层序II,分部范围仅限于海槽盆地,陆坡处缺失该层序,为中晚更新世半深海软泥沉积与浊流沉积。层序III,分布范围同样仅限于海槽盆地,陆坡处缺失该层序,为早更新世沉积物。层序IV,在陆坡和岛弧地区都有分布,但是在海槽盆地内部区域缺失该层序,为上新世沉积物。盆地内某些区域,在层序III之下,还存在层序V,为残留的中新世沉积物。老第叁纪和中生代甚至更古老的地层组成了海槽的声波基底。琉球岛弧岛坡。层序I,为全新世松软沉积物。层序IV-2,为上新世岛尻群上部粉砂岩、泥岩,靠下夹有砂岩或凝灰岩。层序IV-1,为上新世岛尻群下部砂岩,靠下有泥岩和粉砂岩。层序V-2,为中新世八重山群上部淡灰—淡红灰色极细—细粒砂岩和少量灰质砂岩为主的,与泥岩组成的互层,并夹有沥青质煤和褐煤。层序V-1,为中新世下部层序,近上界面夹有灰岩外,由极细—中粒石英砂岩、及含有石灰质团块和贝壳碎片的黑色页岩组成。该层序之下,剖面质量比较差,反射波组难以识别。2)海槽南部内有叁个基本的地貌单元,即西侧陆坡、海槽槽底和琉球岛坡。海底地形非常复杂,地貌类型众多,总体看来具有东西分带的特征。地震剖面反映的地质构造体主要有断裂系统、海底峡谷、滑塌块体、海山、底辟、地堑等。3)利用2Dmove,对横贯海槽南部的两条地震剖面进行构造复原和沉降分析,结果表明南部海槽的初始沉降活动中心位于南部海槽西侧陆坡,随后有经由海槽中央部位向东部、向南部迁移的趋势。4)就目前我们的地震资料以及解释成果,可以建立一个隆升前沉积、隆升剥蚀断陷、弧后初始扩张演化模式。上新统地层在海槽内部不发育,但是它以前在全区确实实存在的,因而我们把上新统沉积期作为第一个演化期,即隆升前沉积阶段,在此阶段,物源为中国大陆的上新统以及更早期沉积物沉积到海槽地区,此时海槽并未张开;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大约2 Ma时,南部海槽受到菲律宾海加瓜海岭的碰撞和俯冲,从而地壳拱顶隆升,这一运动使得上新统以及上新统以下的地层暴露,暴露出的地层接受剥蚀,海槽内部的上新统地层完全被剥蚀掉,中新统地层也基本上被剥蚀掉,仅残留一部分,个别区域基底也被剥蚀,导致了区域不整合面的出现,其中中新统地层在海槽区域零星分布,属于残留沉积,并且与上覆地层呈现明显的角度不整合,从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中新统地层向北西方向由于坳陷原因而尖灭;由于隆升的地壳拉张,海槽区域开始断陷;早更新统地层汇聚到海槽中来,填充了地壳隆升、断陷形成的小凹陷,随后,中晚更新统以及全新统沉积到盆地中来;海槽南部中央地堑以及某些区域发育的新生海山,说明已经有局部岩浆侵入,海槽南部处于弧后初始扩张阶段。

吴时国, 郭军华[2]2004年在《冲绳海槽南部地震层序与构造复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冲绳海槽是一个发育在中国东海大陆边缘新生的弧后盆地,其东侧是活动的洋陆俯冲汇聚带,西北倾斜的贝尼奥夫带显示菲律宾板块俯冲于琉球岛弧之下;海槽北部与日本九州相接;海槽南端为台湾-吕宋岛弧,是比较典型的弧-陆碰撞构造带。研究表明海槽南部的形成演化与其北部、中部明显不同,不仅形成时代方面,而且在形成动力机制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尚鲁宁[3]2014年在《冲绳海槽构造地质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冲绳海槽是张裂于东亚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以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以及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日益显现出的资源环境效应而备受关注。本文依托973项目,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开展相关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冲绳海槽深浅部构造地质特征和形成演化过程,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满足国家资源需求提供技术支持。全面收集和整理了冲绳海槽及邻区的重力、磁力、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展冲绳海槽及邻区的深浅部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研究。对重磁异常首先进行了定性描述和解释,然后采用向上延拓、方向导数计算等方法分别研究了深、浅部构造,计算了莫霍面埋深,并对浅部断裂和岩浆岩分布进行了推断。以大量多道反射地震资料为基础,开展地震地层学和构造学研究。根据地震剖面解释的结果,查明了地层和局部构造发育状况,对主要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属性进行了阐述,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绘了新的构造刚要图。重建了冲绳海槽不同部分的构造演化历程,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控制因素。作为半深水弧后盆地,冲绳海槽具有较高的空间重力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暗示了其深部存在高密度地幔物质的上涌。东海ΔT磁异常和化极磁异常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磁异常走向和分布与菲律宾海盆存在显着不同,琉球岛弧和冲绳海槽的磁异常分布受到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的显着影响。布格重力异常分区上延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深部构造特征,莫霍面深度计算结果表明冲绳海槽之是介于东海陆架和琉球岛弧之间的莫霍面隆起区,其埋深与水深呈镜像对称关系。南部莫霍面埋藏较浅,约14-18km;中部约18-24km;北部普遍大于24km。以重磁定性解释及方向导数的计算结果为基础,对冲绳海槽及邻区断裂带和火成岩分布进行了解释和推断,认为规模较大的NW向断裂带可能由多条雁列状的断层组成,东段随海槽走向的变化自北向南由NWW向为主逐渐变为以NNW向为主,而在东海陆架区则变化不大,近平行展布,体现了东海构造演化过程中构造应力场的迁移。海槽东侧、轴部、西侧槽底及东海陆架东缘存在多条不连续的岩浆岩带。地震地层学研究表明,冲绳海槽基底之上发育了中新统-第四系沉积地层。海槽不同地区地层发育状况不同,中-北部存在较厚的中新统和上新统地层,而南部以第四系地层为主,仅局部残留了较薄的上新统和中新统。海槽内发育大量断裂、火成岩体、海底峡谷和埋藏海底峡谷,是海槽形成演化过程中和现今强烈构造运动的体现。龙王构造带是位于陆架东缘至槽底西侧不连续的基底隆起,分隔了西侧的陆架前缘坳陷和东侧的冲绳海槽盆地,在断块和岩浆共同作用下形成,具有残留弧的性质,向南与钓鱼岛隆褶带的主体部分共同终止于鱼山-久米断裂带附近。鱼山-久米断裂带以南的陆架边缘至冲绳海槽槽底西侧存在棉花构造带,包含了上新世-第四纪岩浆岩以及逐渐隐没的钓鱼岛隆褶带南段。综合重磁反演计算、折射/广角反射地震探测、岩浆作用等研究成果,认为冲绳海槽地壳已发生了明显减薄并夹杂了来自地幔的基性、超基性物质,大部分地区属于“洋-陆混合型地壳”,但南段局部已出现了新生洋壳,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工作将有助于确定其位置。冲绳海槽构造演化史的研究认为,以鱼山-久米断裂带为界,海槽中-北段和南段形成时代和演化过程存在差异。中-北段的张裂始于中中新世陆架前缘坳陷的裂陷,后于晚中新世向东跃迁至海槽并持续至今。海槽南段的初始裂陷始于晚中新世,但在上新世出现停滞并发生区域沉降,上新世末-更新世初的隆升剥蚀之后开始了快速裂陷,现今局部已进入扩张阶段。分析认为,琉球俯冲带的南北差异、台湾碰撞造山作用以及加瓜海台的俯冲拼贴共同构成了冲绳海槽南、北演化时空差异的主控机制。

参考文献:

[1]. 冲绳海槽南部地震层序与构造复原[D]. 郭军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4

[2]. 冲绳海槽南部地震层序与构造复原研究[C]. 吴时国, 郭军华.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 2004

[3]. 冲绳海槽构造地质特征及形成演化研究[D]. 尚鲁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标签:;  ;  ;  ;  ;  ;  

冲绳海槽南部地震层序与构造复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