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兰州市中医院急诊科 甘肃省兰州市 730050
摘要:目的:评价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92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各有46例患者。其中一组为对照组,经常规西医治疗;一组为观察组,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74%,观察组治疗后HR降低,LVEF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衰;中西医;常规西医
慢性充血性心衰是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因各种心脏疾病造成心功能不全综合征。通常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心肌收缩能力降低,心排血量下降,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组织器官血流灌注的需求,同时伴肺循环或体循环瘀血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病死率明显增加。目前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临床常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大量资料证实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衰取得显著效果。我院根据慢性充血性心衰实际情况,通过中医辨证,总结慢性充血性心衰中医治疗经验,对其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92例,患者经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心电图监测等综合诊断,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1]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相关标准;患者无药物禁忌证;排除急性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正常;患者知情研究,自愿参加研究;本次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标准;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男患者31例,女患者15例;年龄40-73岁,平均(58.21±6.97)岁;心功能Ⅱ级26例,Ⅲ级20例;观察组46例,男患者30例,女患者16例;年龄40-75岁,平均(58.20±7.03)岁;心功能Ⅱ级25例,Ⅲ级2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心功能分级差异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需控制原发疾病,合理饮食,持续低流量吸氧,适当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药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选择我院自拟中药汤治疗,坚持温阳利水、活血化瘀原则。基本方:红参、麦冬各15g,丹参、五味子、白术、白芍各10g,茯苓12g,生姜、附子各6g,大枣6枚;辨证施治:高度水肿者添加车前子、泽泻、桂枝、防己;舌质紫黯或发绀者,添加红花、当归、桃仁、川芎、桔梗。以上药方每日一剂,用水煎煮取药汁3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评估患者心功能分级变化,评价患者治疗效果。
1.4评价指标[2]
显效:患者胸闷、心悸、咳痰、憋喘等症状消失,心功能改善超过2级;有效:患者胸闷、心悸、咳痰、憋喘等症状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患者各症状、体征无变化,心功能未改善。
1.5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数据的检验,采取t;计数数据的检验,采取x2,当P<0.05时,说明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2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1.7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7.965,P=0.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前HR、LVEF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R降低,LVEF增加,两组间比较,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衰病情严重,若未及时处理,则会诱发严重心衰,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致患者死亡。目前临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时,多控制原发疾病,采取降压药物、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减轻患者心脏后负荷,逆转心室重构,促使患者心功能改善。
中医认为,慢性心衰属于“心悸”、“痰饮”、“水肿”等范畴[3],与患者心、肝、肾、肺、脾等脏器功能密切相关。慢性充血性心衰发病机制为心气两虚,标为血瘀,在风邪外侵后,致该病发生。因此中医认为慢性充血性心衰的治疗,应温阳利水、活血化瘀、培补益气。本次研究中采取我院自拟中药汤治疗,方中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麦冬生津解渴、润肺止咳;丹参活血通络,补心定志;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收汗;白术燥湿化浊,止痛生津;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在现代药理研究[4]中,通过上述药方,可提高心肌收缩功能,具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的作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74%,观察组治疗后HR降低,LVEF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根据疾病情况,以期温阳利水、活血化瘀、培补益气,以此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但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室重塑、神经内分泌系统等情况,也尚未得到研究,因此临床需要对中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研究做出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殷红光,冯晓芬,金成强,等. 温阳利水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4例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4):393-394.
[2]敖远平,张涛,谭利国. 前列地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8):150-151.
[3]曾宪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6,8(8):59-60.
[4]何艳.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疗效观察[J]. 内科,2016,11(1):72-73.
论文作者:王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心衰论文; 患者论文; 充血性论文; 两组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统计学论文; 功能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