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驱动下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机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流通驱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机理——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机理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微观论文,面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型经济体的核心特征之一。就当前的中国产业发展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呈现出区域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正面临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的压力;中西部地区面临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改进经济增长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压力。

      截至2014年底,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2013年增长49.7%;连锁百强销售规模实现2.1万亿元,同比增长5.1%,连锁门店总数达到10.7万余家,同比增长4.2%。随着现代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流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部门,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越发显著。流通通过动态调整市场供求结构,对社会生产活动与居民消费活动发生作用,进而引导着各大产业及其部门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地区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趋向高度化。基于流通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单独研究流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尤其是流通对于区域产业升级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一,有利于各地区充分认识流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作用,激励各地区采取积极措施快速发展地区流通产业、优化城乡流通结构、提升流通服务水平和流通效率,充分发挥流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积极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其二,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流通理论研究的范畴,逐步完善现有流通理论体系,加快流通经济学科体系的建设。

      二、理论研究述评

      产业结构升级是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从一种既有状态向更高一级状态转换的过程,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统一,主要包括产业间与产业内的结构升级两个方面。其在量的层面表现为不同产业构成内部各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在质的层面表现为不同产业构成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本质差异。有关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的研究主要有:霍夫曼(W.C.Hoffmann,1931[1])提出的工业结构演进的规律——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柯林·克拉克基于威廉·配第的研究,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C.G.Clark,1940[1])——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依次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库兹涅茨(Kuznets,1973[2])提出经济结构变化呈现出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工业向服务业转移的特征,并伴有劳动力职业结构、消费结构、产品供给结构的相应转移;张亚斌等(2006)[3]提出“产业结构升级应发于区域‘圈层’经济内部的产业企业的转移、分工与技术扩散对内部产业结构的作用,再通过产业在国家层面的合理分布实现‘圈层’经济间的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家产业结构水平”;林涛,谭文柱(2007)[4]构建从企业升级、集群升级和区域和谐的三级目标层次的区域产业发展理论框架。有关产业结构升级原因的研究主要有:罗斯托(1963)[5]提出主导部门(Leading Sectors)的不断扩大既是推动经济成长的直接动力,也是促进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重要力量;刘易斯(Lewis,1989)[6]基于二元经济结构一元化的分析,将结构升级问题纳入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构造之中;Atkinson and Stiglitz(1969)[7]、Arthur(1989)[8]、Antonelli(2006)[8]、林毅夫(1994,2004,2005)[8]、黄茂兴等(2009)[9]主要研究了技术对产业的动态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郭文杰(2009)[10]、薛继亮(2013)[11]等主要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市场调整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系;Akbar与Bride(2004)、宋京(2005)[12]、文东伟等(2009)[13]、陈建奇(2014)[14]等主要研究了FDI对产业动态发展与结构变迁的作用;钱纳里(Chenery,1950~1970,1989)[15]等提出了工业结构升级可能与需求、贸易、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关于流通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宋则、王京(2002)[16]以案例分析研究了流通业发展对于一二产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黄国雄(2005)[17]、洪涛(2007)[18]、柳思维(2007)[19]等基于流通基础产业论的研究,确立了流通对于生产、产业结构升级等的积极作用;赵德海等(2004)[20]、高铁生(2007)[21]、赵娴(2007)[22]分别从流通先导产业的视角研究并提出了流通在改善民生、经济增长、就业、消费、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冉净斐和文启湘(2005)[23]、曹金栋和杨忠于(2005)[24]基于流通战略性产业的研究,提出应该优先发展流通产业,通过流通产业发展带动各大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宋则等(2009,2010)[25,26]分析流通业的具体影响力以及流通业内在的竞争性机制对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力。

      基于以上文献的梳理,确立了流通是产业结构升级重要影响因素的假设。然而,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规范分析,尤其是案例分析、理论描述,鲜有将流通纳入产业结构升级的内生变量,通过模型检验流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实际作用,并探究流通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机理等方面的问题,这恰恰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

      三、微观作用机制与基本假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功能。就现代流通与生产和消费三者间的关系来看,发达的商品流通既是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转、商品价值顺利实现的核心力量,又是协调市场供求结构,实现供需信息在有效时空内、在产业链各环节及各不同的主体间的及时反馈,强化生产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不可替代的关键要素。现代流通对于生产和消费的作用就好比马克思(1974)[27]所言,“生产过程如果不能转入流通过程,看来就要陷入绝境。”

      进一步探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影响因素,无外乎宏观层面的政策、体制、城市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和微观层面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其中,供给方面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市场供给,需求方面主要包括消费者对于商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情况以及贸易情况等。为了明晰流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笔者基于流通对社会再生产的作用是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而逐步深化并持续发生作用的事实,从流通业规模、流通城乡发展结构、流通固定资产投资与流通业劳动投入产出四个方面分析流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作用机制。

      (一)流通业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

      在经济转型发展阶段,随着流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持续快速增长的流通业增加值直接导致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提高,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另一方面,从各流通子产业分析:其一,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产品与要素的流动性和周转效率,缩短了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时空距离,提高了社会再生产的运行效率和资本的流通效率,为二产的加速发展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批发零售贸易的快速发展成为加速商品流转、提高交易效率、并及时有效分享产销与供求信息的重要桥梁;其三,住宿餐饮业的快速发展为人力资本的流动(如出差、办公与异地工作、生活等)提供了便利、快捷、舒适的外部环境要件。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一个理论假设。

      H1:流通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

      (二)流通城乡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流通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都将因此而导致差异化程度扩大,进而阻碍城乡产业的平衡发展与有序调整,给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巨大的压力。比如,相对落后的乡镇流通发展水平增加了优质工业品与生活必须品进入乡镇消费市场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乡镇的优质农产品和工业品进入城市消费市场。流通不畅直接拉长了商品的循环周期,降低了社会再生产的循环效率和国民经济运行效率,既不利于第二产业生产效率、产出效能的提升与产业深化,也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比的优化。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二个理论假设。

      H2:流通城乡发展结构不平衡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三)流通固定资产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

      合理、有效的流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确保流通产业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以及提高流通产业效率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当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经济效益没有完全释放,且流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时,不断增长的流通固定资产投资既有利于提高流通产业增加值和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流通城乡结构差异,促进三次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当流通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经济优势完全得到释放,且流通发展赶上甚至于超过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时,不断追加的流通固定资产投资推动流通业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就可能不明显乃至于消失。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三个理论假设。

      H3:流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确定。

      (四)流通劳动投入产出与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流通产业整体呈现出劳动密集型发展特点,随着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并逐步完成产业结构升级。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随着流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转移和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带动消费增长,进而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发达的流通促进了人才、技术等核心要素的快速流动,不仅仅推动和促进了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同时也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三次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得到调整,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由此,提出本文的第四个理论假设。

      H4: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

      四、流通驱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构建

      根据钱纳里的研究,市场需求与贸易活动、技术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基于流通对贸易与市场需求的变动、劳动与技术(设备)的流动均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前提,结合流通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分析,建立以下计量模型,其简约表达式为:

      

      其中,IU表示产业结构升级,CDL表示流通发展水平,

表示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其他相关因素。在计量检验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准确反映模型的检验效果,减少变量遗漏误差,文章将技术进步(T)、市场化进程(M)、外商直接投资(FDI)、国际市场波动(XM)等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由此表达式(1)可以改写为:

      

      (二)数据说明与变量解释

      模型样本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4》、《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06~2014》、《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2014》、中国以及各地区2000~2014年统计年鉴,检验结果通过eviews8.0软件输出,具体变量解释见后续说明。

      1.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以产业结构升级指数I表示。我们依据配第—克拉克关于一二三产业地位逐级递增的演化规律,并参考李逢春(2012)[28]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方法,构建式(3)进行测度。

      

      2.流通发展水平(Circulation Development Level)的测度以流通发展指数C表示。根据研究的需要,为了准确全面考察流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主要选择流通发展规模、流通城乡发展结构、流通固定资产投资、流通劳动投入产出率水平四个指标(见表1),分别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等进行实证检验。

      同时,为了尽可能准确反映模型的检验效果,减少变量遗漏误差,文章还纳入了必要的控制变量。

      (1)技术进步(T)主要体现在技术的投入与技术创新上,它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动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与投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新型专利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直接导致了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提升,进而引发产业内各行业及产业间的结构比例关系调整优化。文中通过技术进步(T)指标来控制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影响,分别以各地区当年被授权的国内三种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数表示,并做对数化处理。

      (2)市场化进程的测度选择市场化指数(M)表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有力地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文中通过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樊纲等,2011[29])来控制市场化改革的影响,公式如下:

      

      M=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4)

      (3)外商直接投资(FDI)额及投资额的产业分布是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随着外资的流入,相关产业部门将直接受益并可能会在短期内得到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与升级具有直接的作用效果。文中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指标来控制外资规模的影响,以各地区当年的FDI与GDP的比值表示,以便于剔除规模因素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市场的波动亦然成为推动国内产业发展,促进结构转换升级的重要因素,文中通过进出口贸易总额(XM)指标来控制国际市场规模变化的影响,分别以各地区当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当期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换算成人民币计量的进出口总额,并做对数化处理。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全样本检验结果分析。根据样本面板的估计需要,结合似然比检验与Hausman检验的结论,全样本模型检验中关于流通业增加值(包括三大子产业增加值)、流通城乡发展结构、流通固定资产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模型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流通劳动投入产出率与产业结构升级模型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具体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见表2。

      根据表2的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分析结论。

      (1)流通规模的扩大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可以从模型1的结果看出,流通规模每扩大1%,将引起产业结构升级0.042个百分点。进一步,从流通各子产业的回归结果分析,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对于产业结构升级驱动作用明显,批发零售与住宿餐饮业的作用不显著。主要说明两点。第一,就全国而言,随着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不断发展,国家整体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其中,直接表现在流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增加;间接表现在,随着流通业尤其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快速发展,全国范围内商品与要素的流动性大大提高了,交易费用有所降低,并且缩短了商品从生产环节进入消费领域的时间,进而有利于制造业资金快速回笼,为第二产业的加速发展与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第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目前对于全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有待进一步发展。

      (2)流通城乡发展不平衡是阻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可以从模型5中流通城乡发展结构(c4,以下同)的系数(为负)和显著性程度(5%的水平下显著)看出。这些说明,如果我国流通城乡发展结构的差异继续扩大,产业结构所面临的升级压力将越来越大。这可能与相对落后的乡镇商贸流通市场与城市高效率、现代化的流通市场不匹配密切相关,这种不匹配减缓了生产要素和商品(工业制成品)的流转速度,延长了要素与商品在市场中的停留时间,既束缚了第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其通过改进要素投入结构和技术创新等实现快速转型和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又直接影响现代商贸服务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不利于提高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比。

      (3)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作用,但是影响效果不显著(见模型6的回归结果)。从理论上来看,随着流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逐步增加,将加快并且促进流通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对于推动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转型升级以及产业内与产业间结构的调整、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其回归结果不显著可能与全国31个地区的流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投资的区域结构分布、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有关。

      

      (4)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是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模型7的回归结果,随着全国流通业劳动投入产出率的提高,整体的产业结构将不断得到优化并实现升级。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流通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随着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劳动力拉动”③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在持续推动和促进第二产业结构深化转型与第三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东、中、西部检验结果分析。从东部地区的模型估计结果来看(见表3),流通规模、流通城乡发展结构、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与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四个指标均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性作用。具体分析三大子产业,其中批发零售的增长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显著,批发零售贸易额每增长1%可以引发产业结构正向调整0.086个百分点。综合模型的估计结果,在控制了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度、外资和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前提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受流通规模和流通劳动投入产出率因素的正向作用,受流通城乡发展结构与流通业固定资产投入因素的逆向作用,这可能与东部地区的流通发展水平与当下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基本一致有关,相反过度的流通投入却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结合模型1、2、6、7的估计结果,当前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还受到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较为明显的作用,随着东部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这恰恰与当前东部经济面临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的现状相一致。

      

      从中部地区的模型估计结果来看(见表4),流通规模与流通劳动投入产出率指标对中部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明显,流通城乡发展结构与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则表现不显著。进一步,从流通的三大子产业的回归结果分析,三者均对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性驱动作用,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每增长1%可分别导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同向调整0.091、0.084和0.171个百分点。综合模型的估计结果,在控制了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度、外资和经济全球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受流通发展规模、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流通劳动投入产出率因素的正向作用,受流通城乡发展结构的逆向作用,这与之前全国的分析结果保持一致。结合模型1至6的估计结果,当前中部产业结构升级除了受流通规模、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的影响外,还受到市场开放度、经济全球化因素的较大影响,这与中部地区当前经济发展的市场开放度不高、经济全球参与度偏低的现状相一致。

      从西部地区的模型估计结果来看(见表5),仅流通城乡发展水平指标对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较为显著(

的值也仅达到0.7),其他指标均不显著或不能通过检验。结合全国和东、中部地区的回归结果,充分说明了西部地区流通发展在其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作用仍没有显现出来,这可能与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水平相对落后、流通业固定资产投入不足、流通劳动力投入产出率低下等因素密切相关。

      

      

      

      3.热点经济区检验结果分析。从长三角经济区的模型估计结果来看(见表6),流通规模、流通城乡发展结构、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与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四个指标均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性作用。具体到流通三大子产业,其中批发零售增加值指标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显著,表明批发零售业每增长1%可以引发产业结构正向调整0.19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东部地区水平。综合模型的估计结果,在控制了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度、外资和经济全球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受流通规模和流通劳动投入产出率因素的正向作用,受流通城乡发展结构与流通业固定资产投入因素的逆向作用,这可能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流通发展水平与当下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基本一致有关,相反过度的流通投入却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结合模型1、3、4、5、6、7的估计结果,当前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还受到技术进步、外资和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与当前长三角经济区市场开放度高、经济面临转型发展与深度全球化的发展现状相一致。

      

      从环渤海经济区的模型估计结果来看(见表7),流通发展规模、流通城乡发展结构、与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三个指标均对其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性作用,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不显著。从流通三大子产业的回归结果来看,批发零售增加值指标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明显,表明批发零售贸易额每增长1%可以引发产业结构正向调整0.155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低于长三角地区。综合模型的估计结果,在控制了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度、外资和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前提下,环渤海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受流通业规模和流通劳动投入产出率因素的正向作用,受流通城乡发展结构的逆向作用。结合模型1至7的估计结果,当前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还受到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度、外资和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共同作用。

      

      

      从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模型估计结果来看(见表8),流通发展规模、流通城乡发展结构、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与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四个指标均对其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性作用。从流通三大子产业的回归结果来看,三者均对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出显著性正向作用,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每增长1%可分别导致产业结构同向调整0.159、0.258和0.193个百分点,均高于中部地区水平。综合模型的估计结果,在控制了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度、外资和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前提下,长三角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受流通规模、流通城乡发展结构、流通业固定资产投入以及流通劳动投入产出率因素的正向作用,流通发展对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比其他经济区域都要明显。结合模型1、3、5、6、7的估计结果,当前泛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还受到市场开放度、外资和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共同作用。

      五、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上文的分析,证实了流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明显,且流通在驱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但是,关于流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必要做进一步检验。

      本部分主要就模型的自变量(流通规模、流通发展城乡结构、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与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与因变量(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合面板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于前文的模型估计中已经通过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故本部分直接做格兰杰因果分析,具体检验结果见表9、10。

      如表9所示,对于原假设“I does not homogeneously cause LogC”与“I does not homogeneously cause LogC5”,Z统计值分别为0.72、0.38,P值分别为0.4713、0.704,故接受原假设,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引起流通发展与流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原因;另一方面,对于原假设“LogC does not homogeneously cause I”与“LogC5 does not homogeneously cause I”,其Z统计值分别为2.92、3.69,P值分别为0.0035、0.0002,在1%的水平下显著,故拒绝原假设,流通发展与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是引起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

      如表10所示,对于原假设“I does not homogeneously cause C4”与“I does not homogeneously cause C6”,F统计值分别为2.42、1.08,P值分别为0.1209、0.299,故接受原假设,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引起流通城乡发展差异化与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对于原假设“C4 does not homogeneously cause I”与“C6 does not homogeneously cause I”,其F统计值分别为2.94、6.11,P值分别为0.0874、0.014,在1%的水平下显著,故拒绝原假设,流通城乡发展结构与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是引起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

      

      

      通过对于模型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格兰杰因果检验后得出,流通是引起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非相反。结合该检验结果可以推断,随着区域流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与高度化升级进程将得到持续动力补充。进一步,随着流通发展水平的提高,该地区在经济转型速度、转型效率等方面相对于流通发展滞后地区也将更显突出。

      六、研究结论与理论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我国31个地区1999~2013年的流通与产业样本数据,研究流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分地区考察流通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中的效应可能存在的差异,得出:(l)流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具有正向驱动作用,流通规模、流通劳动投入产出水平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呈正相关,随着流通发展水平的提升,其驱动效应增强;(2)流通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流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作用效应表现为,中部地区最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3)流通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达区域流通的驱动作用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流通领域投资适度与否影响对产业升级作用的发挥,过量的流通建设投入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在从长三角经济区,在现有基础上流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可引起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逆向变动0.106个百分点。

      (二)理论启示与政策建议

      1.理论启示。传统的理论研究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四个平行活动,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经济增长时主要关注生产和消费,在研究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时主要关注技术、开放度、外资等因素,忽视了流通在其中的作用与价值。本文将流通作为影响经济发展重要因素,将流通作为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生变量,是研究产业结构的一个理论视角。

      2.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加快产业发展,快速推进各地区产业深化与结构升级,需要重视流通发展在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流通及重点流通环节,形成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

      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需要结合技术创新和经济全球化,制定流通发展的政策,重视其流通规模的拓展、城乡发展结构的平衡与劳动投入产出水平的提升,不应追求对流通固定资产数量增加;对于中部地区,在扩大市场开放度、加大全球经济参与度的前提下,应该制定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流通规模、优化流通城乡结构、加大流通建设投入、提升流通投入产出水平的政策导向;对于西部地区,则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发制定专业、详细的战略规划与发展计划,通过增加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引进现代流通技术与管理经验、加强流通人才的本地培养与外部输入,形成“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多要素组合战略,使流通效应逐步“显化”,有效发挥流通对驱动西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产业结构升级有着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层面的升级,即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再向技术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升级;其二是指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关系的合理化与高级化过程,其遵循从“一二三”向“三二一”的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本文的研究紧紧围绕流通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关系展开讨论,以区域经济的外部制度环境长期相对稳定为假设前提,没有充分考虑区域之间可能存在制度的差异性对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干扰。

      通过本文研究,我们认为在未来有三个领域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流通与区域制度变迁,即基于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流通问题的研究;流通发展与区域化分工关系,即伴随流通发展而出现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形成城市分工、区域分工、产业链融合等;基于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流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既可以研究互联网下的流通大数据、流通云传播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还可以考察经济全球化下流通国际媒介型产业体系及其构建等问题。

      ①2004年以前餐饮业统计纳入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业,无住宿业数据,故选取2004年以后的住宿餐饮业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②2008年以后的社消零样本数据与2008年以前的分割口径不一致,为了保持样本的完整性与结论分析的准确度,故在样本数据的时间方面做一定的取舍。

      ③“劳动力拉动”指非农部门生产率进步进而吸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劳动力推动”指农业部门生产率进步进而释放农业劳动力的效应。

标签:;  ;  ;  ;  ;  ;  ;  

循环驱动下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机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