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独立两极,又是战略伙伴——中俄政治经济关系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又是论文,两极论文,政治经济论文,中俄论文,战略伙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年轻的虎”与“受伤的熊”
世纪之交,中俄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和重要转折关头。世界上不同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间的角逐十分明显,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正在进行。在1996年及1997年的两年时间里,中俄两国领导人在多次会晤中都提及当今世界的格局问题,并一致认为,多极世界正在形成。双方表示,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两个大国,应顺世界湖流而动,加快促进世界多极结构的进程,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俄两国的这一共识和立场是基于:
(一)二战后形成的东西方冷战时代,实际上是以美苏为首的两个对立阵营的较量为核心 在经历了40多年的对峙和抗争后,以1989年的马耳他会晤为转机,两个超级大国从长期激烈的军事对抗转为采取一种试探性的相互协调姿态,双方表示要“变对立为合作”,“变敌人为朋友”。随着东欧的政治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冷战时代宣告结束,两极结构的世界格局也开始裂变,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美国不愿看到世界的变化,一味仰仗自己的超级实力,为所欲为,处处想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据德国《焦点》周刊报导:本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共实施了110项制裁别国的计划,至今还有26项仍在执行。这些制裁涉及世界人口的1/2以上,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殊不知美国的这些制裁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把美国带到同自己西欧盟友和日本的经济贸易战的边缘。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日本和西欧脱颖而出,美国的地位受到世界性的挑战。正如法国总理若思潘所说:“任何人都不会同意美国把自己的法律变成全球的准则。”“美国说了算”的时代正在过去,“分庭抗礼”的趋势已无法扭转。
(二)世界上各国因历史和发展条件的差异,存在国家实力强弱和大小之别,但不容有领导国和被领导国之分 美国处处以领导国自居,总想加压于不听它指挥的中国和俄国。尤其是俄国在屡遭西方的“资金援助承诺不兑现”的戏弄之后,已无法满足西方的要求,于是叶利钦敢对美国说“不”,在危难时刻与美国摊牌,迫使西方硬着头皮去救援俄国的经济。在美国看来,实施其全球霸权主义战略的最大障碍是日益强盛的中国和正在恢复实力的俄国。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最近撰文说:“一个是正在崛起、咄咄逼人的中国,它像是一只年轻的老虎;一个是正在衰落却拥有强大核武器的俄国,它像是一头受伤的熊,它对任何风吹草动都保持着警惕,迫切希望表明自己不会听任他人支配。”因此,美国议会里的一些人,美国某些死抱偏见、眼光短浅的人叫喊要对中国实施遏制政策,对俄国采取北约东扩,在独联体内部孤立俄国,实施紧逼围攻战略,对它的资金援助附加许多苛刻条件。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加深;科技的高速发展把全球的金融、商品、技术、信息等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依存局面 今天,军事对抗已让位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各国的经济战略利益已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驱动力。互惠的经济利益在国际关系中已上升到主要地位。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或以政治手段实现经济利益,但最终是为了战略经济利益。中国的庞大市场以及俄国的巨大能源及其它资源储备,都是西方的战略目标。
(四)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非同一般 在1998年年初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新的海湾战争一触即发,中俄两国依据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准则,紧密合作,协调各方,化险为夷,对推进这一危机的和平解决,发挥了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显示了中俄在国际事务中联手合作的实力。1990年3月邓小平曾说:“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极,不管它怎么削弱……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也算一极。”这是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到世界的多极结构以及多极的具体概念和中国在世界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使命。
(五)所谓“多极”,说到底当前主要是五极,即美、中、俄、日、西欧 由于这五极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因参与处理国际事务的历史沿革关系,它们有机地、合乎逻辑和顺乎自然地组成各个三角,各自为着自己或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战略利益周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相互协调达到相互平衡。这五极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矩形来表示:俄国位于矩形的左上角,中国位于右上解,西欧位于左下角,日本位于右下角,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叉点即是美国。如果说,美、俄、西欧这个三角看重中东、非洲事务及巴尔干半岛形势的话,那么美、西欧、日这个三角则更多地关心相互间的经贸利益和相互间的权力之争。而美、中、俄这个三角则具有全局意义:他们既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又都是重大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和决策者,由美、中、俄、日四方形成的大三角,则对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安全和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只要上述五极协调得体,平衡及时到位,只要五极间相安无事,那么世界也就能太平祥和了。当然,世界多极格局的存在,并不排斥世界其它区域和集团的存在和作用。事实上,离开了它们,五极的存在和作用也就毫无意义。
既是独立两极又是战略伙伴
在多极世界中,中俄两国是独立的两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深知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历史使命和重任;同时又是不受意识形态左右、平等信任的战略伙伴,决心要以战略高度来审视和推进双边长期的、全方位的合作。两国一再声明:这一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国,相互不对各自的外交决策说三道四。
从1949年到1989年,中苏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整整40年:前10年,中国一边倒向了苏联,以意识形态为纽带,两国结成“友好同盟”;后来的20年,两国在原则问题上发生分歧,在根本利益上引发了对抗,直至扩展到在边境发生武装流血冲突,冷战时代中、美、苏三角关系出现;后10年,历经两国副外长级的长期政治磋商,终于在1989年5月以戈尔巴乔夫访华为标志,中苏实现关系正常化。这是由于国际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同时中苏各自也都有切身的需要。在40年里中苏两国经历了从“同盟者”到“敌人”再到“正常的邻居”。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中俄从现实的国际生活中领悟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应建立在睦邻友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而决不能“以意识形态论亲疏”,更不能搞霸权主义。苏联解体后,中国在同独联体各国建立关系时,也是遵循这一原则,取得了很好效果。
叶利钦于1992年12月的首次访华,标志着中俄友好关系新纪元的开始。尔后的1994年9月和1995年5月江泽民两次访俄,1996年4月叶利钦第二次访华,1997年4月和11月江泽民和叶利钦的互访以及1998年9月两人的非正式会晤,都表明中俄两国新型关系业已确立并运作良好。
(一)两国签署1991年边境勘界协议,4300多公里的边界成为两国人民和睦共处的友好通道 1996年4月在上海签署了中、俄及哈、吉、塔五国有关边界军事政治信任协议以及1997年4月在莫斯科五国又签署了减少边界军事武装力量的协议。这不仅是相互关系中划时代的文件,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处理相关问题提供了范例。
(二)1994年9月两国确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1996年4月双方在联合声明中提出“两国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充分反映了中俄各自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这应看作两国关系深化以及在世界多极结构中,两国着重战略协调行动的一个标志。
(三)1996年12月,以中国总理访俄为契机,“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正式启动 在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下,设有经贸、运输、科技、能源、核能、军事合作等分委员会,从而两国进入由各自政府宏观调控的、全方位合作的新阶段。访问中双方重申:“中俄不赞成单极世界”,“多极化有利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1997年11月,成立中俄友好和平发展委员会
(五)1997年两国领导人建立热线联系,意味着两国领导人可以就重大紧迫的问题随时进行磋商和讨论
所有这一切均表明,两国都很重视与对方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对付超级大国的全球霸权主义,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还是发展优势互补的双边合作,各自都需要对方。因此,两国本着“睦邻友好、平等信任、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顺理成章的。
和谐中的不协调
6年来,中俄通过频繁的高层互访,经过双方的努力,各个领域的交往不断深入,中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机制运作良好,相互信任增强,边界问题得以和平解决,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并正在出现新的转机,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合作和协调也很得体,两国关系总的基调已经确定,具有“基础稳固、方向明确、势头良好”的特点。
在称赞和谐关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要对一些不协调方面给予关注。世界上和谐和不协调总是并存的。为使业已确立的两国间平等信任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推进,使世界各种政治和经济力量间的角逐,能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组合。
(一)经贸合作严重滞后,将对两国的政治关系构成挑战 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济上的互惠互利。以经济战略利益为出发点,是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重要内容。没有平等互惠的经济利益,双边政治关系是脆弱的,而相互平等信任的政治关系,一定要有扎实的、良好的经贸关系来支撑。当然,缺乏信任,互惠的经贸关系也难以为继。因此,“加强平等对话,扩大互利合作”已成为中俄两国政府的共识。两国领导人多次提到:“发展经贸合作在两国关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中俄经贸关系的特点是:
①双边贸易额小,与两国传统的地缘优势、综合国力以及两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1997年,中俄贸易额仅为61.2亿美元,占当年俄国贸易总额的4.5%,中国是它的第8贸易伙伴;俄国是中国的第10贸易伙伴,占当年中国贸易额的1.88%。
②双边贸易额起伏较大,很不稳定。纵观6年来,只有1993年和1996年,两国贸易额分别达到76.80亿美元和68.46亿美元,其它年份均在31-50亿美元之间徘徊。1998年1-6月,两国贸易额仅为26.53亿美元,比1997年同期下降6.4%。
③商品结构单薄,易受市场起伏的制约;大项目少,形不成规模。中俄相互的出口产品科技含量都不高,附加值也就不会大,加上商品供量得不到保证,经营手段又不灵活,贸易规模常常受阻于市场行情变化和受市场区位变化的制约。今后应在继续发展高质量商品贸易的同时,下大力气扩大经济合作和投资合作,同时必须由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上大项目,否则贸易规模难以扩大。最近双方表示“要使中俄经贸合作全速前进”,并商定了一些今后合作的大项目,涉及核能、动力、开发石油、天然气及输送管道、军工合作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拟仪中的这些大项目进展缓慢,有些情况令人担忧。
④双方商定的推进合作的措施得不到落实,俄方变数大。如原商定各选出10个各种条件相当、互补性强的城市结成“对子”,开展有针对性的经贸科技合作。然而俄方提出的城市大都地处偏僻,经济落后,无法使这一设想收到预期效果。
⑤强调单方面的利益多,坚持互惠互利原则不够。在双方贸易和经济合作过程中,俄方总是强调要向中方推销其机械及设备产品,或坚持要对50年代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参与技改。殊不知他们一味向中方介绍的那些机械产品已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156项工程的技改工作早已完成,其已有设备的技术性能或多或少早已超过俄国所能提供的技术水平。又如,中国的三峡工程技术要求高,供货质量甚为挑剔,同时整个工程从立项、可行性报告到协议招标,从融资到担保、供货,都是按国际惯例运作,不是仅凭标的低便能中标。俄方认为自己的标的低,理应在第一批协议招标的8台发电机组中有自己的中标项目。然而俄方政府未能出面担保,加上技术要求又达不到项目所规定的条件,未能中标是在情理之中。
⑥“非组织贸易”(即旅游倒包贸易、包机贸易等)对正常贸易冲击较大。据来自俄方不同部门的统计,每年“非组织贸易”的金额从20-30亿美元,40亿美元和50亿美元不等。这种贸易方式极不规范,同时缺乏双方职能部门的监管,隐患较多,对双方都会有损失。
⑦现有贸易缺乏应有的结算、保险、仲裁等一系贸易服务体系,交易风险较大。尽管两国的仲裁机构、两国的银行间都已在近年签署合作协议,但协议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两国政府应出面干预,督促相关部门按协议运作。
中俄贸易无论从地缘条件、资源和地区区位优势的互补性,还是从科技、能源、军工等合作的潜力来看,都是颇具吸引力和充满希望的。只要双方都能平等信任,互惠互利,不仅可以同西方公司顺利交易,同样也可以使双方贸易登上新台阶,创造新的业绩。
(二)警惕政治关系中的不良潜流
①围绕各自与美国的关系,中俄应客观地处理双边关系。基于中俄都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都在致力于改革,两国经济建设都需要大量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这必然要在各自的外交政策上反映出来。无论是俄国的“双头鹰”政策,还是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都是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摆在各自外交天平的重要地位。事实上,西方并不相让俄国真正强大起来,平起平坐不是美国的本意。然而现在俄国上下都在强烈期盼:一个不减当年雄风的强大的俄罗斯将重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正是叶利钦需要借助的人心向背,也正是这种向背效应,才使得俄国处处竭力表现自己的权威和实力,叶利钦力图要在多极世界中对美国说“不”。它凭借的自己的核军事力量和与中国、西欧、日本的协调关系。尤其是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能不让美国认真对待。
美国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现政权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跨台,因为一旦俄国出了问题,受波及的不仅有独联体和东欧各国,还将连带殃及西欧甚至世界。所以美国直接出面说服西方主要国家,竭力动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惜动用巨资来支撑俄国的金融及经济改革,条件是俄国必须满足它的要求。因此,无论从融资渠道上看,还是从贸易比重上讲,美国及西欧对俄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中俄出于地缘和传统的关系,加上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又必须互为朋友。在中美关系、俄美关系逐步改善的情况下,中俄关系的基本格局不会变,但确切的定位需要认真研究。中俄关系非常重要,对此应坚定不移,不受干扰,不受诱惑,应全力维护来之不易的睦邻友好和战略伙伴关系。
②无中生有的“中国威胁论”是发展两国关系的隐患。在俄国的军界、政界和知识界有一小部分人时而高喊“中国威胁论”,时而叫嚷存在“黄祸”。他们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实力的增大,中国必然会对俄国构成威胁,是俄国潜在的侵略者。在与中国毗邻的俄国远东一些地区,也有人借某些孤立现象和事件,煽动排华及反华。他们造谣说,在俄国远东的中国人多达100多万,随时可以把远东地区吞并。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明白,300多年来,只有中国饱受沙皇俄国的侵略和掠夺,尽管历史上有过这种不愉快的事情,但中国人从不把现在的俄国政府与沙皇政府相提并论,更没有把自己的友邻当成潜在的敌人和威胁的来源。假若中国政府同意要求遣返这100多万中国人,人们倒是担心俄国政府从何处去找这么多中国人来顶替。这种不攻自破的谣言,反映了某些人的不平衡心态,不能客观平静地来看待在邻国发生的变化。
③同台湾的关系不能超越经济贸易非官方领域。叶利钦总统在1996年12月的声明中说:“俄国政府严格遵守由我发布的总统令:不与台湾发生官方关系,不与台湾作任何交易。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俄国的这一立场是坚定不移、始终不逾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俄国与台北频频交往,俄国的一些知名人士和政界要人不断与台北人士会晤接触,甚至开设莫斯科—台北直达航线等等,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关注。
当然,这些都是中俄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暗流,主流是健康的,良好的,看不到这一点是错误的。中国的出发点是:扩展主流,消除隐患和暗流,使两国关系的基调更加和谐,定位更符合实际,让两国人民真诚和睦相处,世代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