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自由化趋势与中国外贸业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趋势论文,外贸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及时促进产业本身对外竞争力的增强,要尽快推行和完成外贸企业面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的转型,提高对外贸易业本身及其支持国内工业迎接国际竞争压力的能力。
中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正在适当加快。这是适应世界经济开放新趋势的演进方向之一,也是其他国家从互惠互利角度对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提出的基本要求。
中国贸易自由化,今后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面对挑战,中国贸易自由化的方向只有一个:既要尽量避免近20年来个别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急进过程中的失误,也要勇于承受贸易自由化扩大中适当范围内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要抓紧时间,及时促进产业本身对外竞争力的增强。对服务产业来说,比较重要的方面和措施之一,就是要尽快地推行和完成外贸企业面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的转型,提高对外贸易业本身、以及其支持国内工业迎接国际竞争压力的能力。由于贸易自由化通常是减少对外贸企业保护和扶植的过程,同时,源于政府的保护和扶植政策很容易受到别国的相应报复;所以,外贸业本身轩型形成的内在竞争力,至为基本和重要。
在贸易自由化趋势中,外贸业转型主要是指外贸企业要推行组织化、规模化转型。这与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实施的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外贸体制改革有所不同。外贸体制改革旨在解决外贸企业经营动力和积极性不足的问题,是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转变中特有的一种体制转换现象。贸易自由化阶段的外贸转型,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基本完成之后,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国家的外贸企业为适应开放竞争趋势不断推行着的产业组织创新活动。在中国,虽然不能说外贸转型已不必重视其中的体制转换问题了,但外贸转型当前和今后的重点无疑应该是组织创新、特别是规模化、集约化创新。这一来是因为中国当前和今后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其实已涉及并包含着外贸体制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的体制转换内容;二来则是因为在外贸面临日益增多的反倾销诉讼和日益激烈的开放竞争背景下,通过组织创新增强外贸业的内在构成素质和外在竞争实力,愈为迫切。然而,中国外贸转型,并非提出一个转型方向那样简单。
首先来看中国外贸业的集团化转型。集团化要求外贸企业走联合之路,实现规模经济。可至今为止,相当多数的外贸企业和出口生产企业,自主出口和自营出口的愿望强烈,对联合出口或委托代理不感兴趣;表现出自愿结合成外贸集团企业的动力还明显不足。在另一方面,中国多数的大型专业外贸公司大多带有自我积累不大、自我资产有限、正常营运资金尚且紧张的特点,自然缺乏资金实力收购和兼并其他外贸企业;使得大型外贸公司扩张为外贸集团企业的能力也相对不足。其次再看外贸业的实业化转型。大多数大型专业外贸公司缺乏基本的实业基础。由于过去业务单纯,只从事进出口代理,不涉足实业投资,现在一下子面临要搞实业,困难很大。尤其是近年来还经常受到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经验的“四缺”影响,实业化的综合能力更加薄弱。缺资金,使中国外贸企业实业化搞不大,起不了支持外贸的作用;缺技术人才和经验,则使实业化难以在短期内即实现预期目标。
外贸转型中的困难,不就是允许中国外贸企业减缓面向集团化、规模化和实业化组织创新的理由,而应成为加快中国外贸业转型的压力。中国外贸业目前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较低,容不得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等待观望。据有关资料,中国1994年500 家最大的外贸企业中,年进出口超1亿美元的不足100家。1994年,中国十大外贸公司平均进出口额仅30.6亿美元,只为日本九大综合商社平均进出口额的1/10。种种情况都表明,中国外贸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现状,不适应贸易自由化未来的开放竞争形势。出路当然不可能是停止或减慢中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因为这不仅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最终目标相背,也与中国参加的亚太经合组织1995年11月的《大阪宣言》和《行动议程》中规定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相斥。在不断加速的贸易自由趋势中,中国外贸业迎接越来越激烈的开放竞争的基本出路,就在于尽早理顺外贸秩序,调整外贸组织,增强外贸业的竞争力。
中国外贸转型,重点之一就是发展外贸集团企业或综合商社
中国大型专业外贸企业发展成为中国的综合商社,问题已不在于目标不够明确,而更多地在于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中国大型外贸企业要发展成为综合商社,缺乏日本商社的实力(尤其是资金实力),更缺乏类似于日本在早期赋予综合商社垄断权的可能条件。所以,外贸企业要转变为综合商社,一般均须与大型工业企业联合;通过联合,部分借助于大型工业集团的经济实力,更快地拥有综合商社的相似规模和功能。据统计,1995年中国经过工商登记的大型企业集团已有1640多家,其中,尤以全国性工业集团规模最为突出。就大型专业外贸企业与大型工业企业的实力比较而言,后者兼并前者相对容易些,前者吞并后者一般不可能。大型专业外贸企业无论是选择松散的联合形式,还是选择紧密的合并形式与业务相关的大型工业企业结盟,都会有助于解决外贸企业扩张为外贸集团实力不足、实施实业化转型基础薄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