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流行业近年来受国内经济增长需求刺激,以及电子商务的普及等对于物流专业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因而培养这种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应运而生。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本文从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建立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的迫切性及实施方法。希望能为此类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企业需求
随着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度推进,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物流业的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物流市场结构不断优化,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政府部门也不断重视物流行的人才发展。因此,培养出更多符合物流业需求的人才就成为了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重要任务。物流专业的实践性以及经济发展对于物流人才的专业化需求,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则是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物流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能力要求
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包括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毕业生需具备必需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而单纯的理论学习很难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加上专业本身具有很高的实践性,如物流过程中的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内容,以及进出口贸易业务、电子商务物流、资金周转和成本核算等操作方法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就需要企业参与培养,让学生毕业后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核心任务是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队伍。然而,很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课程设置上,却过多向理论方向倾斜,花费大量时间在理论教学上而实践教学却是很少或几乎没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出来的职教学生是不符合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定位要求的,同时也不符合社会行业的用工需求。所以,为了有效地实现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必须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将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
(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办学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以及“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必须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力资源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培养更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对企业来说也是非常迫切的,而为了保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更符合行业所需,相关企业也非常有必要融入到职业教育中,共同努力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
二、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一)应用型师资队伍不完善
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缺少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做保障,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基本为各大高校培养的理论型人才,除一部分老教师能熟练掌握专业实践的操作能力外,大部分年轻教师存在着理论基础牢固而企业实践经历不足的问题,加之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的考评机制使得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与职称评定相关的科研项目、各种大赛和论文上,缺乏走出校门、到企业进行实践的动力。各种行政性或事务性的因素,使得教师真走出校门很难得到落实,真正的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很多要克服的难题。
(二)学校教学实训设施不足
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有相应的实训场地和硬件设施作为支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综合实验室设施普遍不足,加之许多先进的实验设施较为昂贵,更新换代速度快,所以最后真正适用的设施条件十分有限,多数情况下几个学校公用一个实习场地,导致学生能得到实际动手操作锻炼的机会很少。因此,大多数教师授课内容都还是理论多,实践少,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一些物流专业学生甚至到毕业都不知道货物储存及运送中一些工具的具体操作事项。
(三)校企合作培养程度不够深入
学校和企业界进行联合培养主要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见习和毕业实习的方式进行,加上一些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学校及企业缺乏相应督促,导致学生实习基本靠“看”,很少愿意动手去完成一个完整的作业流程,难以实现对其实习过程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得参观见习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联合培养没有深入到实质层面。而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质量的评估都由学校一方制定,缺少企业的参与,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难以高质量的完成对学生的校企联合培养。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法
(一)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应鼓励专业课教师到物流企业实践,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只有教师的实际操作经验足够丰富能力水平足够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带领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目前许多青年教师已经积极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或假期带领学生或者自己联系各大物流公司参与物流行业的生产作业。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同时,用实践来丰富课堂上的理论内容,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更好满足校企合作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二)校企合作完成课程建设
物流专业的校企结合教学方案应是理论基础结合专业实践的教学模式,并由物流专业教师与校企合作的物流企业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内容的编制。因此学校每学期应根据专业课特征为学生从企业聘请专家,与本校专业教师组成联合培养小组,根据企业岗位标准及专业要求,制定岗位能力分析表,选取相关课程进行共建,同时要求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专家联合自编包含各种理论和企业实际案例的配套教材。以及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开展各种类型的企业实践知识讲座等来保证实施。
(三)校企合作安排完成企业实习
学校保证完成课程内安排的实验实践,联合企业积极建设实训基地,同时为学生设置短期的相关暑期实践及寒假实习,逐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及实际操作能力,比如一年级学生主要为参观认识学习,二年级为动手实践实习,到三年级则安排安排所有学生在实习基地开展企业实际上岗生产实习等。
(四)校企合作完成学生的职业资格培训
应将学生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中级物流师等资格证考试。以使学生同时具备的企业岗位及职业资格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同时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聘请物流企业专家与专职教师组成联合培养团队,指导学生参与各项技能比赛。
四、总结
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实践性的要求及社会发展的能力需求,加上职业院校本身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现代社会发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就需要职业院校能够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校企合作模式开展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措施,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得到动手锻炼,掌握多方面专业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研究——以物流专业为例.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08)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薛鹤娟.现代交际.2014(08)
[3]我国中小企业物流人才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冯利伟.物流科技.2015(01)
[4]基于校企业合作模式之下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刘赣.智库时代.2019(35)
基金项目:
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证研究》,课题编号为azjxh17197
论文作者:张凤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校企论文; 企业论文; 专业论文; 职业院校论文; 物流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