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设计专业具有交叉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在教学领域,建筑设计专业也是不断变化的专业,教学模式是否适用是关系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通过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的建筑设计人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对建筑学专业创造性的人才。
关键词: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
1.引言
建筑设计一直被作为核心课程受到广泛关注。建筑设计作品在满足技术、经济要求的同时,设计师要设计出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作品,并努力追求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特色。因此,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课程教学在注重传统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创新性设计思维主导下,学生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对于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而言,培养学生运用形态构成理论进行建筑空间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基本功,侧重于构思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训练,学习和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掌握正确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便成为了重点内容[1]。
2.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现状
二维图形使用频率较高:由于学生三维想象能力有限,用二维图形表现三维建筑设计的时候,往往由于考虑不周,存在平面图纸和三维模型不对应的问题,有时平面进行了调整,立面和剖面图往往没有及时进行调整,造成信息传递错误,无法全面正确地表达设计方案。教学计划方面存在偏差:学生学了很长时间的设计课程,却连常见的建筑材料、建筑构成与施工工艺等都不懂,学科之间缺乏相互渗透。教学内容存在偏差: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少,很少考虑建筑节能、与环境的协调、当地文化与历史等因素,未充分发挥新材料、新型结构在设计中的应用等[2]。
3.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思路
第一,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根据具体的设计课题和教学内容,利用课堂与课余时间,让学生从不同设计方向和不同定位角度,快速、大胆地进行创意草图练习,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注重建筑技术的含量,目前的设计课程把对建筑形式的追求凌驾于技术与经济之上,忽视了学生在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经济等工程技术方面的培养。为此,建筑设计课堂教学不能单纯做设计方案训练,应把设计深度扩大到建筑结构的选取、建筑局部构造方式的大样详图,并在设计中期由结构、技术教师加入课堂指导。第三,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借助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计算机辅助设计新技术的教学手段,从各个角度观看方案造型,结合简单的建筑动画给学生直接地观看室外连续的空间效果。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第四,加强建筑设计与专业基础课程间的联系。在低年级建筑方案设计中后期,派建筑制图教师进行2~3周绘图指导;而中高年级根据课题需要,不同阶段派建筑历史、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经济与法规等教师(可一位,也可多位)进行课堂指导,使学生建筑设计既满足建筑功能、形式、环境的要求,也达到文化、技术、法规甚至生态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建筑师的技能。
4.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建筑设计课程是贯穿建筑学专业二至四年级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一年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建筑理论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有一定的建筑设计意识,掌握了进行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技能。第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针对建筑学专业二至四年级,综合训练进行不同类型的建筑方案设计的能力,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结合生活体验,将门、窗、墙、顶等空问限定的元素,通过空间组合设计的原则做设计。高年级更应,结合科研及工程实践,采取真题假做的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真实的基地环境、明确的设计任务及具体的要求,使学生对实际工程有感性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二,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我们任课教师经过交流后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即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头脑里有了基本的想法后,常常用手在空中比比划划,却无从在纸上下手这种情况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勾画设计意图的能力缺少信心,说明学生在设计方面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存在一定欠缺。因此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包括:徒手表达能力的训练、模型制作训练、图面表达能力训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基本功洲练与电脑运用的关系。具体分析内容如下:徒手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建筑设计基础课对学生进行徒手线条练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从徒手钢笔画的临摹人手,在训练徒手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建筑造型的能力。模型制作训练-通过模型制作可以使学生了解建筑造型及建筑空间围合的各种要素,体验塑造建筑造型及建筑空间的各种手段及其所达到的效果。图面表达能力训练-。图面表达包括建筑图纸整体的构图,建筑图绘制中线条等级的运用,字体的选择和设置,以及建筑透视效果图中色彩及整体效果的把握等。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注重图面表达效果,可以促进学生自觉进行基本技能提高的训练,对进一步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基本功洲练与电脑运用的关系-由电脑完成的建筑图纸,从整体效果、透视效果图到色彩的运用、配景的配置乃至建筑图线条的设置,都需要设计者主观进行控制,同样能反映出学生对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
第三,培养创造性思维。包括:注重互动式教学,营造利于创造性思维展开的环境。每个同学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侧重点不列,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式会有所不同。通过同学之间互相讨论甚至是辩论,往往会得到有价值的启示。第四,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包括1.语言表达能力-提倡同学之问相互的交流,讨论或者辩论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2.快速构思与表达的能力-建筑设计课程安排一定数量的快速设计,规定方案设计必须在8小时或更短时间之内完成。在三、四年级有针对性进行快速设计的训练,效果较为明显。3.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全面接触实际工程的各方面,有利于了解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对步入社会,从事实际的工作做好心理准备。
第四,建筑设计阶段等于计划加上设计。建筑计划,并非建筑设计,它是指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是整个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其成果为随后的设计过程提供一合理的控制框架。设计阶段注重“计算机辅助设计、手工、模型”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手段。
5.与建筑设计课程相关的其他改革
设置多元化反馈评价机制,完善教学过程。这里提倡BIM在学校的运用,BIM技术中虚拟漫游能给学生带来真实的空间,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和瑕疵。教师的评价也不再完全依赖个人经验进行辅导,而是能够更好地站在设计者的角度,根据真实的空间感受以及相关BIM分析软件给出的分析结果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建议。
6总结
建筑设计课程作为专业教学的起点,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时俱进是一切学科发展的特点,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也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的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建筑师。
参考文献
[1]贾弦.与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机制研究———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29):8-10.
[2]王燕,孙伟博,邵小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86-87.
作者简介:宋源(1987-),浙江人,建筑学专业,设计学硕士。
论文作者:宋源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论文; 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专业论文; 课程论文; 建筑学论文; 《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1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