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思想追溯与现实反思
史毅然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
摘 要 :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当下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文章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及欧洲教育家的劳动教育思想,重新反思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并对现阶段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 劳动教育;思想追溯;建议
一、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背景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中,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与深化,同时它为新时代、新环境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根本遵循。
当前,受各种因素影响,劳动教育出现边缘化甚至异化的现象。一些学校的教育课程仅仅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学科训练,在课程设置形式与课程内容上,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本质与价值,甚至在有些学生心中,“劳动”变成一种处罚方式。强化劳动教育,无论对我国优秀传统劳动精神的进一步弘扬,还是在新时代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发展、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以实现的重要抓手。
二、对劳动教育思想的追溯
(一)对中国劳动教育的追溯
加强劳动教育,不仅要立足如今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还要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有着许多重视劳动的思想传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对“劳动”二字有着十分深刻的看法。其一,墨子指出: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以为绔履,因其水草以为饮食……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十分敬重劳动,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自食其力地劳动,并对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行为表示鄙夷。其二,墨子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出身布衣的墨子面对穷苦的人民群众,深入剖析这一阶级的特点,明确指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从事生产劳动的民众过少,因此在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面前,人们的生活便面临困境。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中,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教育家在探索实践中也形成许多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思想理论。特别是他关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理念,陶行知明确表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1]他以做农活为例,指出农活既然是在田地进行,人们便应该在田地中学习,教学者也应该在田地里教学,相较于仅仅在教室中听老师讲理论知识,这种“实地教育”会使得受教育者印象更加深刻,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除此之外,“生活即教育”也是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在他看来,生活每时每刻都能够展现出教育的意义,教育就是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中进行的,“生活即教育”这一思想为我们进一步拓宽劳动教育的载体提供了灵感。
(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深入剖析人类历史发展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过“劳动教育”这一概念,但在他的劳动观相关论述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劳动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与教育意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劳动是人类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马克思与恩格斯把劳动这种以工具为特征的,具有自觉性、能动性的活动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其次,劳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促进人的劳动能力的充分发展意味着劳动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整性、丰富性和可变动性,这无疑能够进一步实现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全面发展。[3]也就是说,劳动能力的提升会同时促进人各个方面的发展,这就为我们阐明了劳动的作用与价值所在。最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马克思高度肯定了19世纪罗伯特·欧文开展的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他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塔河油田勘探开发的一个个“世界级难题”,变成了年轻科研人员快速成长的磨刀石。他们带着科研课题深入油田第一线,埋头钻研创新。有的在大漠戈壁深处一待就是几个月,实现了一项又一项突破。
(三)对欧洲劳动教育观的追溯
在欧洲,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提出过劳动教育的思想,包括裴斯泰洛齐、凯兴斯泰纳、洛克等。
综上所述,不管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抑或在马克思劳动教育观与欧洲思想家劳动教育思想中,劳动教育本质上都意在弘扬劳动精神,积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我国,很长时间以来,劳动教育仅仅被看作一种体力式活动,而对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有所忽略。实际上,劳动教育从不应该只局限于相对智力教育的体力劳动教育,不应该只是培育学生相对简单的劳动技术的复杂劳动技术的教育,而应该是促进每一个人对劳动意识的内在自觉、劳动情感的自主生发和对劳动价值的自主建构。[5]因此,我们加强劳动教育,除了要把握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内涵外,也要深刻思考如何才能让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到“跃跃欲试”,自己主动感悟劳动的快乐与价值。
凯兴斯泰纳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与教育改革家,也是19世纪欧美教育史上倡导国民教育的主要代表人。在他看来,实施国民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劳作学校。首先,劳作学校的核心任务就在于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劳动中不断思考,形成自己的感悟。其次,他希望通过这些适量合理的劳作活动来锤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谨慎细心、认真务实的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切的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的有用的国家公民,更好地服务国家。
(2)较大面积蜂窝:先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的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冲洗干净。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干硬性砂浆填补,避免因砂浆收缩形成裂缝与原混凝土结合不紧密。表面用水泥浆(水泥浆内掺加纯白乳胶漆和少量白水泥)抹平,确保修补材料牢固粘结,无明显痕迹与原混凝土色泽相近。
记录三组产妇麻醉前、麻醉平面达T8、胎儿娩出后的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数值。并分别记录寒战发生率、内脏牵拉痛发生率、利多卡因用量、麻醉平面到达T8所用的时间。记录麻醉后6 h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等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用新生儿娩出1 min Apgar评分表示)。
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劳动教育的好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因练习而获得“熟练”,“熟练”本身即有其价值。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只要是一种对实际生活有益的“熟练”,都具有可贵的价值。其二,练习本身对身体健康是必要而有益的。此外,绅士阶级的人若能熟练劳作,既有利于监督部下的工作,也有利于了解新的需求,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由此可见,在洛克看来,劳动不仅仅是体力上的一种活动,除了有利于身体健康之外,学会并精于某一劳动技能更具有可贵的价值,这就与我们今天所弘扬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首位在实践中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教育家。他以斯坦兹某个孤儿院的80名年龄在5—10岁的儿童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展开教育实验,提出要对学生全面进行“心的教育—手的教育—头的教育”。[4]也就是说,教育不但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提升,学生的手艺、活动技巧得到提升,还要使得学生的道德、德行、心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他主张把教育和生产劳动联合起来,让儿童一边接受工艺、农艺方面的教育,一边学习各科知识,接受道德教育。裴斯泰洛齐在斯坦兹的教育实验中,不仅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人们掌握劳动技能、改变贫困状况的一种方法,而且主张将其与智育、德育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要实现数控机床数据采集,首先需要对机床设备信息模型进行构建。本文以目标车间中三轴数控机床为例,基于MTConnect最新1.3.1标准构建设备信息模型。设备信息模型是对设备各类特性的描述,也是对物理空间中的设备在信息空间中的一个映射,通过设备信息模型能够对物理空间中的设备在信息空间中进行还原,具体的信息包括:
三、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建议
(一)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要求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时代意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6]这就进一步明确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的目的,即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养成优秀的劳动品德,并结合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此外,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回归,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是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回归,是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上的不断发展,也是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途径。
(二)劳动教育不是孤立的,要充分融入其他“四育”,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
首先,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并重,并不是要将劳动教育“孤立”起来,专门设置一门课程进行劳动教育。也就是说,劳动教育不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不是刻意、强制的观念和行为,而是依存自觉意识、自觉追求和自觉行为过程中的。[7]各类学校应加强创新,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将劳动精神与劳动价值等渗透于各科课程。此外,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实践机会,如大型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而不是将劳动教育仅仅局限于“大扫除”这种简单的劳动形式,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价值,深刻体悟“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8]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家庭教育应积极助力劳动教育
“生活即教育”,家庭不仅是孩子生活中身体的住家,更是他们精神的住家。首先,父母应该认识到他们在儿童劳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将家庭教育的功能视为家庭对儿童的一种责任,而不是将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其次,父母须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劳动内涵与劳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幼儿到成人这段时期,尤其是对于幼儿而言,一言一行皆师父母,这正是孩子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言传身教不可小觑。最后,父母应让孩子参与到实际劳动中去。如今,很多家庭由于溺爱孩子,抑或是盲目地担心孩子的劳动实践会耽误学习时间,但他们忽略了劳动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作用,所以,家长应多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提高孩子对劳动的兴趣与认识。
参考文献:
[1]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42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196.
[3]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
[4]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夏之莲等译[M].北京L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苏飞跃,杨昌弋.新时期劳动教育课程价值的重构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8,(07):12-15.
[6]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N].人民日报,2014-05-01.
[7]陈理宣,刘炎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基础关联和价值彰显[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65-68.
[8]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4/28/content_2393150.htm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SHI Yi-ra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demonstrates the great time significance,b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s not optimistic.This paper rethinks the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labor view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view of Marxism on labor,and the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of European educators,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historical investigation;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9)52-0010-03
收稿日期: 2019-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