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波
河北省北省邯郸成安县中医院 056002
【摘 要】目的:分析微创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穿孔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83例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将行传统手术治疗的35例设为对照组,行微创手术治疗的48例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32%低于对照组22.8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行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治疗,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微创小切口;传统手术;急性穿孔性阑尾炎;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sis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nd traditional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erforated appendiciti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effect.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ecember 2014 and 2015 December in our hospital were 83 cases of acute perforation appendicitis patient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35 cases as control group,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reatment of 48 cases as study group,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indicators,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complications incidence.Results: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the operation time,bleeding volume,activity time,exhaust time and hospital sta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with traditiona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group of the overall complication rate was 8.32%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2.86%),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Conclusion:on acute perforation appendicitis patients who underwent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reatment effect is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surgery treatment and and less complications,it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small incision;traditional surgery;acute perforated appendicitis;clinical effect
阑尾炎作为常见的普外科急腹症之一,常见治疗方法为传统手术治疗,但传统手术治疗具有切口大、不够美观、愈合慢等缺点使得其越来越不能够被患者接受,降低治疗的依从性[1]。目前,微创技术逐渐运用于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治疗当中,受到人们的重视[2]。为分析微创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穿孔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本文进行具体探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83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5例中男女比例22:13,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3.87±6.27)岁,病程3-19h,平均病程(8.53±4.61)h;研究组48例中男女比例32:16,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4.46±6.78)岁,病程4-20h,平均病程(8.91±5.01)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于患者右下腹作切口5-7cm进腹,找到阑尾进行切除,阑尾根部行常规荷包包埋,并用邻近系膜组织进行覆盖,最后使用可吸收线对切口进行缝合。研究组行微创手术治疗,于右下腹麦氏点作切口1.5-2.5cm后进入腹腔,切开腹膜后用组织钳将腹膜提起并外翻,使回盲部充分暴露,沿着结肠寻找阑尾,并用卵圆钳夹住阑尾并提出,切除和包埋同对照组,残端使用碘酒和酒精进行擦拭后缝合。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情况,包括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皮下气肿及肠瘘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X2行组间比较,P<0.05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急性阑尾炎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其一经确诊便需要尽快切除阑尾,否则易出现阑尾周围脓肿、腹膜炎等病症,加大治疗难度[3]。临床资料表明,对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行微创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4]。本文对该结论予以探究,以期为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56.80±7.24)min、出血量(31.71±5.08)ml、活动时间(9.61±2.31)h、排气时间(16.43±3.29)h以及住院时间(4.76±1.31)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分析原因可能为:微创小切口手术操作简便,切口一般为1.5-2.5cm,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的5-7cm,故能够缩短患者手术所需时间以及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由于患者切口小,患者腹腔器官未暴露在空气中,对胃肠道的刺激减轻,故患者肠胃功能恢复较快,从而术后活动时间以及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恢复越快,住院时间则越短[5-6]。
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2%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86%,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相对于传统手术而言能够显著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可能为:微创手术相对于传统手术而言,切口较小,腹壁的血管和神经受到损伤较小,一方面减少内脏器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另一方面不会造成局部血肿等情况,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间较短也能够减少切口受到感染的几率;并且患者术后下床活动越早,对患者肠胃蠕动和恢复就越有利,从而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最终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7]。此外,微创手术术后瘢痕小,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追求,提高治疗依从性,且手术过程不需特殊器械,不会增加患者额外费用[8]。本研究由于受时间、环境等因素限制,未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需进一步进行实验予以探究。
综上所述,对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患者行微创小切口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手术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寒.微创小切口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4,35(1):35-36.
[2]朱占元.微创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82例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4,20(27):90-91.
[3]孙洋.某三甲医院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中临床路径的应用与效果评价[D]:大连医科大学,2014.
[4]蔡喜中.急性阑尾炎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比分析[D]:延安大学,2013.
[5]王永志.微创小切口对阑尾炎手术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2(15):667-669.
[6]顾梦熊.临床应用微创小切口切除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3(31):48-49.
[7]韦英新.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4,25(22):17-18.
[8]何伯军.微创小切口在单纯性阑尾炎手术中的运用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4,32(1):66-68.
论文作者:刘静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阑尾炎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手术论文; 微创论文; 手术治疗论文; 切口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