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秀山县人民医院;重庆409900)
【摘要】:由各种原因导致自主呼吸障碍,及时行气管切开术的是目前重症监护室较为常见的手术。现临床上主要对有人工气道患者使用雾化吸入方式,以湿化呼吸道与降低痰液黏稠性,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一项好的雾化吸入技术需一项好的雾化吸入装置作辅助,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效果。本综述主要根据最新研究及相关文献阐述改良后的雾化吸入装置对人工气道的应用。
关键字:改良;雾化吸入装置;人工气道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主呼吸障碍,及时行气管切开术的是目前重症监护室较为常见的手术,以保证机械通气和气道保护为目的的同时,约6%-11%的危重病患在行气管切开路径建立人工气道[1]。当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将失去上呼吸道的相关功能。上呼吸道主要功能是根据自身体温和相对湿度对吸入的空气进行温化、净化及湿化作用[2]。因此,气管切开术可导致下气道的病理变化,包括损坏纤毛气管粘膜,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厚,和纤毛运输的损失[3],特别容易在气管切开术后早期导致患者呼吸道黏膜干燥、黏液痰栓形成。因此湿化及清洁气道是非常必要的,这可显著减少下呼吸道感染和气道阻塞的风险。现临床上主要对有人工气道患者使用雾化吸入方式,以湿化呼吸道与降低痰液黏稠性。本综述主要根据最新研究及相关文献阐述改良后的雾化吸入装置对人工气道的应用。
1. 改良雾化吸入装置的临床方法
1.1 传统雾化吸入装置方法
传统的雾化吸入装置最初是将吸氧导管插入气管插管套管内1-2cm持续给氧,并将吸氧导管固定于气管套管上,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气管套管口,再用超声雾化器定时雾化加湿化液入人工器官中;后来将吸氧面罩与气管的套管位置相对合,以氧气为气源,配合给氧湿化,实施雾化操作;或者由人工鼻直接与气管套管口相连,侧孔连接吸氧管,即行雾化治疗,在持续吸氧的同时监测生命体征指标。
1.2 改良雾化吸入装置方法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改良装置主要根据一次性雾化吸入器和气管插管其物理结构进行改良,以氧气源为驱动力,然后将生理盐水或者雾化吸入药物加入雾化罐,并连接氧气与人工气道相连接,以达到可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痰液的性质及时调整湿化液的输注速度和氧流量。如施大美等[4]对手术后治疗组中的患者使用改良式雾化器行吸入治疗,在原气管切开雾化吸入装置上加上配套三通,湿化液连接一次性输液器和头皮针,将头皮针钢针剪去,其软管通过三通置入雾化管中,根据患者痰液性质调节湿化液滴入的速度及氧流量。王青美等[5]对脑创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氧气雾化吸入装置进行改良,先将一次性氧雾化器一端与气管切开口相连接,再与气管切开面罩相连接;另一端用连接吸氧管道,接入氧气,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注入氧气雾化面罩的雾化罐里,调节氧气流量,于每6小时注入雾化吸入药物于罐内,持续吸氧过程中持续雾化吸入。高丽霞等[6]对行人工气道的患者采用改良式雾化吸入器组,他们将一次性口含式雾化吸入器除去口含嘴及延长管,剩下“T”字形接头部分,再将温生理盐水加入雾化罐,连接氧气,行持续雾化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改良雾化吸入装置的临床优缺点
2.1改良雾化吸入装置的优点
目前临床上展开了大量针对改良雾化吸入器的研究,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经验积累发现改良装置可有效改善湿化效果,而且这些方法一方面物理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减轻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临床耗材花费少,制作简单,一人一具,可防止交叉感染,降低了肺部感染率,目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施大美等[4]研究结果中改良装置组肺部感染率与结痂发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且切开部位的相对湿度与温度均高于参照组。而高丽霞等[6]研究结果显示湿化效果好,在吸痰操作的同时,仍辅助患者维持良好的血氧饱和度。该改良雾化装置是根据Venturi效应在其周围产生的负压作用,携带雾化罐内的液体卷进气流形成小雾滴,再随氧气进入气道[7],以充分的进行气道湿化,有效改善气管痉挛,促进排痰,消炎、减轻水肿等满意效果。
2.2改良雾化吸入装置的缺点
同时,随着临床研究的开展增多,改良装置组也报道出了其易有缺点,如王美青等[5]研究结果中发现改良装置组中痰痂形成率、气道出血率及湿化不足发生率低于人工鼻组,但是肺部感染率和气管套管发生率均高于人工鼻组,存在痰菌培养率阳性高于人工鼻组的缺点。这可能是因为有些改良雾化装置中辅助使用了一次性耗材,如头皮针,吸氧管等,在每次人工护理操作,如吸痰,对病人进行翻身叩背等时,容易增加医源性感染的概率。故此推荐加强宣传和培养无菌操作观念的同时,需要更多临床研究人员进一步完善改良雾化吸入装置的研究。
结论
3总结
综上所述,对行气管切开后使用人工气道的患者来说,改良雾化吸入装置的使用随着患者置管时间的延长,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的作用显著,建议护理人员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改良雾化吸入装置。
参考文献:
[1] Durbin CG Jr. Tracheostomy: why, when, and how? [J]. Respir Care,
2010, 55 (8): 1056-1068.
[2] Sahin-Yilmaz A, Naclerio RM.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the upper airway. Proc Am Thorac Soc. 2011;8(1):31-39.
[3] Heffner JE, Hess D. Tracheostomy management in the chro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 Clin Chest Med. 2001;22(1):55-69.
[4]施大美. 改良雾化器运用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效果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2016,09(下):108-109.
[5] 王青美. 脑创伤患者气管切开后两种人工气道湿化方法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17(2). 226-228.
[6] 高丽霞,单学栋,周瑞萍. 改良式雾化吸入器在人工气道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9):2394-2395.
[7] 尤荣开. 人工气道建立与维护[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96-1998.
论文作者:唐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下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9
标签:气管论文; 装置论文; 气道论文; 患者论文; 氧气论文; 吸氧论文; 雾化器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下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