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聚维酮碘进行普外科术前皮肤准备的方法及对不同类型手术切口效果分析论文_郝燕 刘永贵,杨谦

使用聚维酮碘进行普外科术前皮肤准备的方法及对不同类型手术切口效果分析论文_郝燕 刘永贵,杨谦

绵竹市第二人民医院 618201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使用聚维酮碘对普外科术前进行皮肤准备的相关方法以及在对不同类型的手术切口时的相关效果。方法:从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病患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45例。对常规组病患采用传统的备皮方法,而实验组病患则采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的方法,对比两组病患在备皮之后不同切口类型皮肤区的细菌存在数量以及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结果:实验组病患不同切口类型皮肤区存在细菌的数量要明显低于常规组病患,而实验组病患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要明显低于常规组病患(P<0.05)。结论:病患在进行普通外科手术之前在对切口皮肤区进行准备时使用聚维酮碘能起到更好的杀菌消毒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聚维酮碘;普外科手术;皮肤准备

普通外科手术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针对需要进行手术开刀治疗的病患[1]。在进行普通外科手术治疗之前需要对切口的皮肤部位进行相关的消毒处理,在保证手术能够顺利进行的同时能够尽量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的概率。在常规的备皮工作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病患在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相对较高,为了进一步保证病患的切口恢复和身体健康,本文研究探讨使用聚维酮碘对普外科手术前进行皮肤准备的相关方法以及在对不同类型的手术切口时的相关效果,现得出的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病患中随机选取9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45例。在病患手术切口选择的分类上,根据切口的清洁程度主要分为三个类型:I型主要指的是手术的切口没有发生炎症,并且是没有进入到病患空腔脏器内的切口;II型主要指的是病患进行上下呼吸道、泌尿道或者是上下消化道等器官手术所造成的切口;而III型切口指的是新鲜并且呈开放性的切口,切口存在不干净的现象并且已经出现了急性的炎症,但是尚未有脓液的形成。常规组中有男性病患27例,女性病患18例,年龄段在25岁至5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2.1)岁,其中切口类型属于I型的病患有11例,属于II型的病患有24例,属于III型的病患有10例,在疾病的类型方面,属于急性阑尾炎的病患有13例,属于腹股沟疝的病患15例,属于乳房包块的病患有12例,属于乳腺癌的病患有5例;实验组中有男性病患29例,女性病患16例,年龄段在26岁至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2.3)岁,其中切口类型属于I型的病患有12例,属于II型的病患有25例,属于III型的病患有8例,在疾病的类型方面,属于急性阑尾炎的病患有12例,属于腹股沟疝的病患有14例,属于乳房包块的病患有15例,属于乳腺癌的病患有4例。对于在近期出现皮肤过敏现象或者是皮肤感染的病患,对碘过敏以及患有糖尿病和肥胖比较严重的病患给予排除。两组病患在年龄性别,手术切口类型以及疾病的类型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差别并不明显(P>0.05),因此两组病患之间的数据具有对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对常规组病患采用常规的备皮方法,而实验组病患则采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方法为,病患在进行手术之前对要进行切口的皮肤区域进行清洁处理,对于乳腺包块和乳腺癌的病患在手术前的1天使用备皮刀将毛发进行刮除,然后相关的医护人员在佩戴了无菌的手套之后,使用沾有含量为0.5%的聚维酮碘的纱布对病患要进行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进行擦拭,擦拭的次数为两次;对于腹股沟疝的病患要在手术当天接近手术时间的时候使用备皮刀将毛发刮除,使用沾有含量为0.5%的聚维酮碘的纱布对病患要进行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进行擦拭,擦拭的次数为两次;对于急性阑尾炎的病患则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在对病患进行了相关的检查之后在手术之前使用备皮刀将其毛发进行刮除,再使用沾有含量为0.5%的聚维酮碘的纱布对病患要进行手术切口部位的皮肤进行擦拭,擦拭的次数为两次。

对两组病患的皮肤进行取样,主要方法为使用无菌并沾有生理盐水的棉签棒在进行采用的皮肤上来回的转动,然后将其放入加有剂量为10毫升的洗脱液当中,送到检验部门进行细菌的培养,并对细菌的菌落数进行相关的计算。

1.3观察的指标

对两组病患在进行备皮之前以及备皮之后10分钟和24小时之后皮肤细菌的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对两组病患手术10天之后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的标准

本文对数据的处理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21.0,计量的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而计数的资料则采用百分比来进行表示。在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时以P<0.05为主要的判断标准,表示两组病患之间的数据具有比较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病患在进行备皮前后皮肤的相关细菌培养结果对比

在进行备皮之前,实验组中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16.23±1.21),I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20.04±2.17),II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22.36±2.56);常规组中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17.38±1.42),I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20.15±2.14),II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22.27±2.18)。两组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P>0.05)。

在进行备皮之后,消毒后10分钟实验组中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0.14±0.02),I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0.15±0.04),II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0.16±0.05);消毒后10分钟常规组中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5.87±1.54),I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6.19±1.76),II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7.02±2.02)。在消毒后24小时实验组中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1.28±0.06),I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1.47±0.07),II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1.65±0.09);在消毒后24小时常规组中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14.16±2.15),I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14.73±2.28),III型切口病患皮肤的存菌数量为(15.67±2.44)。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病患备皮后皮肤的存菌数量要明显要低于常规组病患(P<0.05)。

2.2两组病患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对比

实验组中II型切口发生感染的病患有1例,III型切口发生感染的病患有2例,感染发生的概率为6.7%;常规组中I型切口发生感染的病患有1例,II型切口发生感染的病患有2例,III型切口发生感染的病患有3例,感染发生的概率为13.3%。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病患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要明显低于常规组病患(P<0.05)。

3讨论

在病患进行普通外科手术时,为了减少切口部分皮肤细菌的含量避免切口发生严重的感染,都会在进行手术之前对病患进行备皮处理[2]。手术切口一旦发生感染会对病患的身体恢复带来极大的影响,病患住院的时间会延长,住院的相关费用也会增加,同时也会对病患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3]。导致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较为复杂,因此手术之前对病患进行皮肤的准备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的备皮处理在杀菌消毒的效果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经过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使用聚维酮碘对普通外科手术病患手术前进行皮肤准备具有良好的效果,聚维酮碘是一种用于消毒的防腐剂,对于化脓性的皮炎、皮肤的真菌感染以及小面积的轻度烧伤等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将其涂在皮肤的表面,能够将其本身所含有的碘元素进行解聚和释放,从而起到良好的杀菌消毒作用,其对皮肤组织的刺激性比较小。并且和一般的备皮准备相比,使用聚维酮碘具有效果良好、起效快和作用持久等优点,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发现实验组病患在备皮后10分钟以及24小时之后皮肤存在的菌群数量要明显低于常规组病患,而实验组病患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要明显低于常规组病患。

综上所述,病患在进行普通外科手术之前在对切口皮肤区进行准备时使用聚维酮碘能起到更好的杀菌消毒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舒兆其,谢亮海. 聚维酮碘稀释液腹腔冲洗在预防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术后腹腔及切口感染中的作用[J].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05(11):632-634.

[2]郑慧芬,张玲琳,周贤波. 聚维酮碘皮肤消毒预防白内障手术感染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07(23):1634-1636.

[3]周一龙,庞昕,李勤杰,杨卫华. 聚维酮碘冲洗联合左氧氟沙星滴眼预防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疗效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2(30):2840-2842.

论文作者:郝燕 刘永贵,杨谦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  ;  ;  ;  ;  ;  ;  ;  

使用聚维酮碘进行普外科术前皮肤准备的方法及对不同类型手术切口效果分析论文_郝燕 刘永贵,杨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