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罗米芬/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小剂量刺激法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苏君[1](2021)在《温肾健脾法联合克罗米芬对脾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西医三种不同治疗方案对脾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其临床症状、血清性激素、周期排卵率、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率的差异性,从中采取优势互补的方案,达到更有效的提高脾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方法:本研究选择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妇科门诊及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明秀分院妇科门诊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各30例,西医组(克罗米芬组)、中医组(中药+督脉灸组)、中西医组(克罗米芬+中药+督脉灸组),分别治疗观察三个月经周期。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处理后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结果:1.年龄、病程、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前,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后,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妊娠率比较:将三组治疗期间妊娠率进行分析发现,西医组妊娠率为1.1%,中医组妊娠率为1.1%,中西医组妊娠率为6.7%,三组妊娠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医组与中医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与西医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与中医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治疗中西医组妊娠效果优于西医组和中医组,西医组与中医组效果相当。3.周期排卵率比较:西医组总共治疗88个周期,有排卵的周期数为48个,周期排卵率为54.5%;中医组总共治疗89个周期,有排卵的周期数为32个,周期排卵率为36.0%;中西医组总共治疗80个周期,有排卵的周期数为56个,周期排卵率为70.0%;西医组与中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与西医组、中医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的排卵效果中西医组效果最佳,西医组次之。4.排卵期内膜厚度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中西医组和中医组均可改善患者排卵期内膜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组对排卵期内膜无改善作用(P>0.05);对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西医组和中医组的效果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组和中医组疗效相当(P>0.05)。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疗法和中医疗法在改善排卵期内膜方面比西医疗法更具优势。5.血清性激素比较: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LH、LH/FSH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T较前下降不明显(P>0.05)。治疗后组间血清LH、T、LH/FSH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降低血清LH效果优于中医组(P<0.05),西医组与中西医组疗效相当(P>0.05);中西医组降低血清LH/FSH效果优于西医组和中医组(P<0.05),西医组与中医组疗效相当(P>0.05);西医组、中医组、中西医组对血清T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中西医结合疗法改善脾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效果最佳。6.中医症候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三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均不同程度较前改善,三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脾肾阳虚症状(P<0.01);西医组、中医组、中西医组组间多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改善患者中医脾肾阳虚症状方面,中西医组疗效最佳,中医组次之。7.综合疗效判定比较:根据疗效判定标准,中西医组的总有效率为90%,治愈率为3.33%;中医组总有效率为63.33%,治愈率为3.33%;西医组总有效率为60%,治愈率为3.33%。三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与西医组、中医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组与中医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西医组治疗脾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效果优于西医组和中医组,西医组和中医组疗效差别不明显。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效果优于单纯西医疗法和单纯中医疗法,总有效率达86.67%,患者的妊娠率、周期排卵率、排卵期内膜厚度、血清性激素水平、中医症候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克罗米芬+中药+督脉灸治疗脾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雅荣[2](2021)在《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在过去十年中,冻融胚胎移植的使用率已大大增加,目前多达二分之一的胚胎转移周期的胚胎是被冷冻保存。冷冻胚胎移植的适应症在不断扩大。胚胎移植的成功率实质上是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率。通过观察针刺对冻融胚胎移植(FET)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有助于评价针刺治疗在IVF-FET的辅助功能,使其能在IVF-FET中更好发挥作用。研究目的以冻融胚胎移植女性为研究对象,分为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观察此两组与对照组(无针刺组)的临床妊娠率(CPR)结果的差别,以探究不同时间点针刺干预对体外受精-冷冻胚胎移植妊娠率的效果差异。研究方法1.分组数据收集自2019年4月~2020年5月“CNY助孕中心”(Central New York Fertility Center)纳入IVF-FET的26至42岁的女性99例,采用按患者意愿的非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案,各组相对独立,没有交集。分为非治疗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各收满33例进行治疗观察。2.治疗对照组:在移植周期过程中不进行任何针刺治疗。移植日针刺组:在移植前1小时进行针刺治疗,取穴:子宫、关元、中极、太冲、合谷、百会、印堂,各穴直刺或斜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并于移植后30分钟内再次进行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内关、地机,各穴直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移植周期针刺组:在FET前5周开始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一次(每周治疗日尽量相同,错前错后不超过一天)共治疗5次。取穴:子宫、关元、中极、太冲、合谷、百会,印堂、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内关、地机,各穴直刺或斜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在移植当日也进行与移植日针刺组相同的治疗。3.观察指标及检测试点3.1疗效指标(1)测定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移植后两周检测,以确定是否生化妊娠(HCG>5mIU/ml为生化妊娠,也称妊娠试验阳性)。(2)胚胎移植后4-5周,在HCG逐渐升高的前提下,通过二维阴道超声在单胎妊娠中观察到孕囊(GS)和卵黄囊(YS),以确定是否为临床妊娠。3.2安全性指标包括针灸安全性评价、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的观察,治疗期间随时记录。研究结果共纳入99例IVF-FET患者。治疗过程中,非治疗组脱落、剔除3例;移植日针刺组脱落、剔除4例;移植周期针刺组脱落、剔除4例;最终88例完成治疗。即非治疗组30例,移植日针刺组29例,移植周期针刺组29例。1.一般资料:通过对患者年龄,身体密度指数,初潮年龄等人口学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基线期分析:对三组患者IVF-FET周期前的促卵泡生成素(FSH),抗苗勒氏管因子(AMH)雌二醇(E2),促甲状腺素(TSH)等激素生化指标值进行分析,三组之间FSH,AMH,E2,TSH等没有统计学差异。三组资料具有可比性。3.结果3.1临床妊娠例数: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生化妊娠14例,临床妊娠12例。移植日针刺组29例患者中,生化妊娠18例,临床妊娠16例。移植周期针刺组29例患者中,生化妊娠22例,临床妊娠20例。3.2妊娠率比较生化妊娠率比较:对照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的生化妊娠率分别为46.67%、62.07%,75.86%。对照组与移植日针刺组,移植日针刺组与移植周期针刺组两两比较,成功率分别提高了 15%、13%,均有上升趋势,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与移植周期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临床妊娠率比较:对照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0%、55.17%、68.97%。对照组与移植日针刺组、移植日针刺组与移植周期针刺组两两比较,成功率分别提高了 15%、13%,均有上升趋势,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移植周期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冻融胚胎移植中结合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2.在移植当日,移植前后行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3.在移植周期行针刺干预,较仅在移植当日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4.在移植周期行针刺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
梁西平[3](2021)在《补肾健脾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补肾健脾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20年9月,采用主题词加自由词检索。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并通过Revman 5.3软件提取数据以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篇文献,研究对象共1521例,其中观察组764例,对照组757例。所纳入文献质量评价为中度风险,可信度较好。Meta分析结果表明,补肾健脾法观察组对照常规西药组,在提高总有效率(RR=1.21,95%CI[1.13,1.29],P<0.00001)、排卵率(RR=1.21,95%CI[1.03,1.42],P=0.02)、妊娠率(RR=1.88,95%CI[1.49,2.39],P<0.00001)方面和在改善体重指数BMI(MD=-1.40,95%CI[-2.56,-0.23],P=0.02)、卵泡刺激素FSH(MD=-0.60,95%CI[-1.02,-0.17],P=0.006)、黄体生成素LH(MD=-2.06,95%CI[-2.94,-1.19],P<0.00001)、睾酮T(SMD=-0.91,95%CI[-1.34,-0.47],P<0.0001)、空腹胰岛素FINS(SMD=-0.78,95%CI[-1.26,-0.30],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MD=-1.36,95%CI[-1.80,-0.92],P=0.00001)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补肾健脾法优势明显;而在腰臀比WHR(MD=-0.01,95%CI[-0.04,0.02],P=0.45)、LH/FSH(MD=-0.49,95%CI[-1.04,0.06],P=0.08)、雌二醇E2(SMD=0.19,95%CI[-0.31,0.69]、P=0.46)、空腹血糖FPG(SMD=-0.73,95%CI[-1.48,0.01],P=0.05)卵巢体积(MD=-0.51,95%CI[-1.35,0.33],P=0.24)和卵泡数目(MD=-0.68,95%CI[-1.67,0.31],P=0.18)的改善方面补肾健脾法则无明显优势。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R=0.48,95%CI[0.09,2.46],P=0.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常规西药基础上联合补肾健脾法能提高PCOS临床疗效,促进排卵,提高妊娠率;同时可有效改善PCOS患者性激素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内分泌环境。2.补肾健脾法与常规西药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其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且多数为一过性,总体安全性较好,因受限于本次研究的质量,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李鹛,张巧权[4](2021)在《来曲唑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治疗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来曲唑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促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曲靖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PCOS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来曲唑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克罗米芬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妊娠率、治疗效果及促排卵效果。结果 (1)观察组生化妊娠、临床妊娠所占比例分别为71.74%、36.13%,均高于对照组(47.83%、19.57%),2组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0、4.246,P均<0.05);(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86.96%(χ2=3.866,P=0.049);(3)观察组优势卵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1,P=0.002),2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来曲唑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用于PCOS促排治疗的效果显着,有利于提高患者妊娠成功率,对保障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具有重要价值。
赵凤梅,李金玉[5](2021)在《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氯米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BMI、腰围和臀围;治疗前后观察并比较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及宫颈黏液性状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E2、FSH和LH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及宫颈黏液性状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使用氯米芬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能更好地促进机体性激素分泌功能,调节体脂分布,改善子宫内膜功能,更利于妊娠发生。
林静[6](2020)在《从LncMEG3介导PI3K/AKT/mTOR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探讨针刺对PCOS排卵障碍效应机制》文中提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针刺治疗PCOS临床效果确切,但针刺治疗PCOS的作用靶点及起效途径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深入的高质量研究十分有限。因此,开展针刺治疗PCOS机制研究是我们中医界今后应该重视的方向,也是本论文立意的根本所在。第一部分:相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文献研究目的:从文献研究角度论述相关多囊卵巢综合征及针刺疗法的研究进展,确立实验内容。方法:全面检索近年国内外报道的PCOS相关文献,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和综述,进而掌握有关PCOS研究及针刺疗法的前沿动态。结果:(1)西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进展:PCOS发病率的增长趋势正在逐年增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增加医疗负担。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PCOS的发病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1)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调节功能异常,(2)胰岛素抵抗,(3)HPA轴调节功能及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4)卵母细胞自分泌分子分泌异常,(5)卵巢旁分泌生长因子分泌异常,(6)抗苗勒氏管激素(AMH)、瘦素水平过高,(7)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和慢性低度炎症,(8)环境及心理因素,(9)遗传因素九个方面论述。在西医学PCOS的临床治疗中,多针对PCOS单个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2)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研究进展:中医又将PCOS称为月经病、不孕症,在国学历史上记载由来已久,因此历代国学医家及后世中医学学者都在治疗PCOS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进行了实验深化研究,为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针刺治疗PCOS作用机理与改善PCOS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包括(1)改善卵巢微环境及细胞因子表达从而促排卵,(2)改善机体代谢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降低体质量,降低机体内瘦素水平,(4)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或肾上腺皮质轴(HPA)功能,(5)针刺局部刺激作用促排卵,(6)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利于胚胎着床,改变妊娠结局,(7)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状态。(4)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1)卵泡发育异常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病理表现,(2)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是卵泡发育异常的重要因素,(3)已有研究证实Lnc MEG3参与调控组织及细胞自噬,(4)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自噬的经典通路,(5)Lnc MEG3可能通过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调控颗粒细胞自噬。综上,我们提出假说:针刺通过调节Lnc MEG3表达,介导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的发生,改善卵泡发育,进而达到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作用。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针刺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处于初步阶段,尚需要深入探索。为了进一步完善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理,本课题选择Lnc MEG3及颗粒细胞自噬为切入点,通过检测相关指标观察针刺对PCOS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性理论,进一步证明其治疗作用与作用机理。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明确针刺可以通过改善卵泡发育治疗PCOS排卵障碍;验证Lnc MEG3通过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发生;确定针刺可以影响Lnc MEG3表达变化,进而通过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达到治疗PCOS排卵障碍效果;揭示针刺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1.以PCOS大鼠为模型,予针刺干预后ELISA检测血清T、FSH、AMH、LH和E2的含量,HE染色等方法同时检测卵巢形态学,观察针刺干预PCOS大鼠后卵泡发育情况,以明确针刺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疗效。2.以PCOS大鼠为模型,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LC3II/I与p6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ELISA检测血清T、FSH、AMH、LH和E2的含量,HE染色等方法检测卵巢形态学,证实卵巢颗粒细胞自噬与PCOS卵泡发育相关性,明确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促进PCOS发生发展。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MEG3,PI3K,AKT,m TOR,LC3II/I与p6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ELISA检测血清T、FSH、AMH、LH和E2的含量,HE染色等方法检测卵巢形态学以明确Lnc MEG3是否介导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参与PCOS的发生发展。3.以PCOS大鼠为模型,造模成功后,予针刺干预11d后,在PCOS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取材,通过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MEG3,PI3K,AKT,m TOR,LC3II/I与p62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性激素(T,E2,LH,FSH)、AMH;HE染色等方法同时检测卵巢形态学,观察针刺对Lnc MEG3表达的影响以及对PCOS卵巢形态学等影响,以期阐明针刺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作用机制。结果:1.PCOS大鼠建模成功:(1)卵巢形态:正常组卵巢结构完整,可出现正常卵泡,模型组卵巢增大,出现菜花样状,不出现正常卵泡,卵泡包含的颗粒细胞减少散乱;(2)通过观察大鼠阴道涂片确定动情周期:正常组均会出现3~5d动情期,模型组少量出现动情期,且持续时间仅1d,多数处于动情前期或动情后期;(3)整体形态:正常组大鼠体重的增长缓慢;模型组则增长迅速;(4)激素水平:正常组的FSH、E2、LH和T以及AMH整体处于常规水平,模型组的AMH、FSH、LH、T增高,E2降低。2.针刺后PCOS大鼠体重会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假针刺组比较P<0.05)。3.针刺组大鼠性激素水平LH、FSH、E2趋向正常(与模型组、假针刺组、西药组比较P<0.05),但针刺组大鼠AHM水平变化与其余各组(模型组、假针刺组、正常组、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针刺组、正常组、假针刺组、西药组大鼠卵巢可出现1-2个正常卵泡,可正常排卵;模型组大鼠卵巢有了明显的囊性变化,极少出现正常卵泡。5.模型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自噬因子P62、LC3II/I、MEG3、PI3K、Art、m TOR高表达,正常组大鼠颗粒细胞中自噬因子P62、LC3II/I、MEG3、PI3K、Art、m TOR低表达,针刺组、假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因子P62、LC3II/I表达降低,且三组之间存在差异,针刺组最趋于正常组。6.模型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MEG3蛋白高表达,正常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MEG3低表达,针刺组、假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MEG3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降低。结论:针刺通过调控Lnc MEG3表达,介导PI3K/AKT/m 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参与PCOS排卵障碍的发生发展,这可能是针刺治疗PCOS的机制之一。
刘子玲[7](2020)在《二甲双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前的预处理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会造成月经异常、代谢紊乱、排卵功能障碍等,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用生活方式基础干预治疗,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患者年龄和就诊需求进行对症治疗,其中二甲双胍是常用的治疗药物,可用于患者促排卵前的预处理。二甲双胍用于PCOS促排卵前的预处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肥胖程度,改善血脂指标、性激素水平、代谢指标,调节月经紊乱,提高患者妊娠率。本文主要探讨二甲双胍对患者血脂指标、性激素水平、代谢指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妊娠情况的影响。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前的预处理疗效及影响机制,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和原则设计,建立严格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剔除标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6例,对照组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腰臀比、血脂指标、性激素水平、代谢指标、月经情况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及宫颈粘液评分,统计排卵率、卵泡成熟率,随访3~6个月,统计妊娠率。结果1.两组治疗后BMI、WHR较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血脂指标、性激素水平、代谢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月经情况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及宫颈粘液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排卵率、卵泡成熟率、妊娠率分别为79.17%(76/96)、83.33%(80/96)、22.92%(22/96),对照组分别为58.33%(56/96)、66.67%(64/96)、10.42%(10/96),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二甲双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前的预处理中可有效降低患者体重指数、腰臀比,改善血脂指标、性激素水平、代谢指标。2.二甲双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前的预处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月经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及宫颈粘液情况,提高排卵率、卵泡成熟率、妊娠率。
孙春艳,陈淼鑫[8](2020)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的促排卵治疗》文中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PCOS是不孕症女性排卵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所以促排卵治疗是目前治疗PCOS不孕症的主要方法。常用的促排卵药物主要有克罗米芬(clomiphene citrate)、来曲唑(letrozole)、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s)及二甲双胍(metformin)。克罗米芬和来曲唑是一线促排卵药物。来曲唑较克罗米芬有更高的排卵率、妊娠率和活产率,多胎妊娠的风险较低。促性腺激素是PCOS的二线促排卵药物,促排卵的有效性高,但需采用低剂量递增或递减方案,以防止卵巢过度刺激和多胎妊娠。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排卵,一般与其他药物联用。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可以作为克罗米芬抵抗和促排卵失败PCOS患者的二线治疗手段。
卢霭茜[9](2020)在《针刺联合促排卵药物治疗多襄卵巢综合征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以慢性持续性无排卵、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性激素血症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女性内分泌功能紊乱性疾病,是育龄期女性不孕和月经紊乱常见因素。目前西医首选促排卵药物治疗PCOS,由于促排卵治疗无法避免卵巢早衰、多胎妊娠、药物抵抗等副作用,临床一直探索一种更高效、安全、认可度高的治疗方案。针疗法是传统中国医学中特色诊疗手段,其特殊的治疗方式和安全性吸引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并不断与西医促排卵药联合治疗PCOS患者,但治疗效果仍然存在争议。循证医学是探寻最高临床研究证据的重要学科,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手段,系统、全面检索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PCOS患者疗效证据,分析干预后有效率、妊娠率、胰岛素抵抗率、流产率、周期排卵率、穴位使用规律等及其项目实施、研究设计等的不足,为后续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和实践参考。方法:按照循证医学要求进行文献检索,对符合标准的纳入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分析评价和结果讨论等,具体包括:文献检索:采用计算机检索EBSCOhost Research Databases(EBSCOhost)、Pub Med of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Pub Med)、中国知网(CNKI)、Wiley Online Library、Springer Link、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和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搜集1999年1月—2020年1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文献,主要采用主题词检索方式搜集中英文文献资料,逐篇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并结合手工检索进行查漏补充。英文检索词为Acupuncture Therapy、Acupuncture Treatment、polycystic ovary、Acupotomy、electroacupuncture、letrozole、Ovulation induction drugs、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中文检索词为针灸、针刺、多囊卵巢综合征、电针、腹针、克罗米芬、来曲唑、不孕症、多毛症、穴位埋线等。数据提取和分析:按照研究要求对入组文献进行评估,通过阅读全文、逐一匹配文献入组标准后提取文献信息,对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可通过与原作者沟通获取。通过Jadad评分量表对入组文献进行文献风险偏倚判断。采用R3.4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分别以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atio,RR)与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的分析结果,采用Q检验和I2检验进行纳入文献异质性评价,通过Egger’s检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发表偏倚,并采用漏斗图(Funnel plot)宏观评估其发表偏倚。分析指标包括主要指标(即临床症状变化的有效率、妊娠率、胰岛素抵抗指数等)和次要指标(即不良反应发生率、纳入文献的穴位使用频次、体质指数等)。结果:(1)本次共入组文献34篇,其中国外文献2篇。入组文献的研究对象均为PCOS患者,其中普通型PCOS患者24篇(70.59%),肥胖型PCOS患者5篇(14.71%),耐克罗米芬PCOS患者2篇(5.88%),肾虚型PCOS患者2篇(5.88%),痰湿型PCOS患者1篇(2.94%)。治疗组干预方式中含电针方式有6篇(17.65%),普通针刺28篇(82.35%)。入组文献干预对象的样本量在25-500例之间,本研究入组文献干预对象共3399例,其中治疗组1711例(50.34%),对照组1688例(49.66%)。总偏倚风险评估方面,34篇文献中,64.71%的研究偏倚风险评估总分大于3分,35.29%的研究偏倚风险评估总分≤3分。(2)穴位使用频次方面,穴位频次在10次以上的是三阴交30(8.62%)、关元26(7.47%)、中极26(7.47%)、子宫24(6.90%)等,穴位频次在5~10次的是肝俞9(2.59%)、中脘9(2.59%)、天枢9(2.59%)、归来8(2.30%)等。(3)有效率方面,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PCOS患者有效率的RR为1.35(95%CI:1.24~1.48),亚组分析发现,含电针组为1.28(95%CI:1.12~1.46);普通针刺组为1.39(95%CI:1.24~1.56)。(4)妊娠率方面,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PCOS患者妊娠率的RR为1.74(95%CI:1.54~1.97),亚组分析发现,含电针组为1.71(95%CI:1.29~2.26);普通针刺组为1.75(95%CI:1.52~2.01)。(5)排卵率方面,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PCOS患者排卵率RR为1.34(95%CI:1.16~1.53),亚组分析发现,普通型PCOS组为1.35(95%CI:1.10~1.65),肥胖型PCOS组为1.58(95%CI:1.02~2.45);含电针组为1.45(95%CI:1.18~1.79),普通针刺组为1.32(95%CI:1.12~1.55)。(6)胰岛素抵抗率方面,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率RR为0.62(95%CI:0.41~0.93)。流产率方面,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PCOS患者流产率RR为0.99(95%CI:0.65~1.51),未发现针刺联合促排卵药组与促排卵药组治疗PCOS的流产率差异满足统计学要求(P>0.05)。(7)不良反应率方面,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PCOS患者不良反应率RR为0.56(95%CI:0.37~0.84),针刺联合促排卵药组与促排卵药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LH/FSH方面,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PCOS患者治疗后LH/FSH的MD为-0.72(95%CI:-0.85~0.60),亚组分析发现,普通型PCOS组为-0.73(95%CI:-0.89~-0.57),肥胖型PCOS组为-0.70(95%CI:-1.23~-0.18);含电针组为-0.64(95%CI:-0.87~-0.41);普通针刺组为-0.74(95%CI:-0.88~-0.60)。(9)睾酮方面,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PCOS患者治疗后睾酮的MD为-0.31(95%CI:-0.40~-0.22),亚组分析发现,普通型PCOS组为-0.27(95%CI:-0.39~-0.16),肥胖型PCOS组为-0.62(95%CI:-1.04~-0.20);含电针组为-0.19(95%CI:-0.30~-0.09);普通针刺组为-0.37(95%CI:-0.49~-0.25)。(10)BMI方面,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PCOS患者治疗后BMI的MD为-1.57(95%CI:-1.74~-1.40),亚组分析发现,普通型PCOS组为-2.55(95%CI:-3.33~-1.77),肥胖型PCOS组为-2.42(95%CI:-4.69~-0.15);含电针组为-1.32(95%CI:-2.45~-0.19);普通针刺组为-2.65(95%CI:-3.69~-1.61)。(11)HOMA-IR方面,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组在治疗后HOMA-IR的MD为-0.44(95%CI:-0.86~-0.02),亚组分析发现,肥胖型PCOS组为-0.55(95%CI:-0.73~-0.37),普通型PCOS组为-0.01(95%CI:-0.61~0.64)。结论:1.对近20年应用针刺联合促排卵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PCOS患者不仅能改善患者血清学指标状况,而且在排卵、妊娠结局和不良反应方面均具有较好疗效;2.针刺联合促排卵药在治疗非肥胖型PCOS患者效果明显高于肥胖型PCOS;含电针组在促进排卵效率方面高于普通针刺组,但妊娠成功率略低于普通针刺组;3.针刺联合促排卵药治疗以三阴交、关元、中极、子宫、气海和足三里为高频使用穴位。由于部分文献样本量少、风险偏倚评价得分较低,且受限于文章报道的深度,缺少针刺刺激量(即针刺手法、针刺深度等)分析,无法排除潜在发表偏倚和信息偏倚影响。因此,后续可重点探讨针刺刺激量对PCOS联合治疗影响,同时可在港澳地区推广中西医结合针刺治疗PCOS方案,尤其用于人工受孕IUI与试管婴儿IVF等治疗,为PCOS中西医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夏怡[10](2020)在《三种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VF-ET临床应用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时在控制性超排卵(COH)中三种不同的促排卵方案进行比较,为PCOS患者在临床治疗中COH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行I VF-ET的PCOS患者255个周期。根据控制性超排卵技术(COH)促排卵方案的不同,将PCOS患者分为早卵泡期长方案组49个周期,长效长方案组146个周期,拮抗剂方案组60个周期。在一般情况(女方年龄、BMI、b FSH、b AMH)无明显差异的前提下通过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检测指标(Gn天数、Gn总量、HCG日的E2值、子宫内膜厚度、中重度OHSS发生率);实验室数据比较(获卵数、成熟卵子数、可利用胚胎数、优胚率);临床结局指标(临床妊娠率、多胎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结果:(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三组患者的女性年龄、BMI、基础FSH(b FSH)、及基础AMH(b AMH)值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患者临床检测指标比较:三组患者的Gn天数、Gn总量、HCG日的E2(雌激素)值、子宫内膜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卵泡期长方案组的Gn天数、Gn总量、HCG日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其余两组(P<0.05);早卵泡期长方案组的HCG日的E2值小于其余两组(P<0.05);长效长方案组及拮抗剂组的Gn天数、Gn用量、HCG日的E2值及子宫内膜厚度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三组患者的HCG日的P值、中重度OHSS发生率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患者实验室数据比较:早卵泡期长方案组的获卵数及优胚率高于长效长方案组及拮抗剂方案组(P<0.05);长效长方案组及拮抗剂方案组之间的获卵数及优胚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成熟卵子数、可利用胚胎数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三组患者临床结局指标比较:早卵泡期长方案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长效长方案组及拮抗剂方案组(P<0.05),长效长方案组及拮抗剂方案组临床妊娠率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之间的多胎率、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行COH选择早卵泡期长方案时,虽然其Gn的用量及天数高于长效长方案组及拮抗剂方案组,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但PCOS患者使用早卵泡期长方案时的优胚率及临床妊娠率高于长效长方案组及拮抗剂方案组,改善了PCOS患者的妊娠结局。早卵泡期长方案是PCOS患者行IVF-ET治疗的一种较理想的COH方案。
二、克罗米芬/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小剂量刺激法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罗米芬/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小剂量刺激法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温肾健脾法联合克罗米芬对脾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认识 |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因素 |
1.2 血清性激素LH、T、LH/FSH变化对PCOS不孕的影响 |
1.3 西医治疗现状 |
2 中医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认识 |
2.1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中医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临床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安全性检测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统计学处理 |
3 临床研究结果和分析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临床数据结果及分析 |
3.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脾肾阳虚是PCOS不孕症的重要病机 |
2 导师强调温肾健脾是主要治疗原则 |
3 温胞助孕汤应用于脾肾阳虚证PCOS不孕症的组方探析 |
4 督脉灸应用于脾肾阳虚证PCOS不孕症的探析 |
5 研究结果的分析 |
5.1 对中医症候的影响 |
5.2 对周期排卵率和排卵期内膜厚度的影响 |
5.3 对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
5.4 对妊娠率的影响 |
5.5 对综合疗效的影响 |
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7.1 不足 |
7.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脾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疗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不孕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不孕症的概述 |
2 不孕症的病因 |
3 不孕症与孕龄的关系 |
4 不孕症的诊断 |
5 不孕症的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冻融胚胎移植的现代研究 |
1 冻融胚胎移植 |
2 新鲜胚胎移植VS冻融胚胎移植 |
3 卵子或受精卵的质量 |
4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成功率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灸辅助治疗不孕症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 |
1 不孕症的中医理论基础 |
2 针刺治疗不孕症的现代研究 |
3 中医中药对不孕症治疗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结果影响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案 |
3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7 关键技术 |
8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分组设计思路 |
2 选穴处方分析 |
3 疗效机制分析 |
4 临床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补肾健脾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健脾法治疗PCOS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筛选 |
1.3 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异质性检验 |
1.6 合并效应量 |
1.7 敏感性分析 |
1.8 发表偏倚评估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流程 |
2.2 纳入文献一般特征 |
2.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估 |
2.4 Meta分析结果 |
讨论 |
1 补肾健脾法治疗PCOS |
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 补肾健脾法治疗PCOS的疗效评价 |
3.1 总有效率 |
3.2 排卵率和妊娠率 |
3.3 性激素水平 |
3.4 BMI、WHR |
3.5 FINS、Homa-IR、FPG |
3.6 卵巢体积和卵泡数目 |
4 补肾健脾法治疗PCOS安全性评价 |
5 异质性来源探讨 |
6 敏感性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西医学对PCOS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1.1 西医学对PCOS病因的认识 |
1.2 西医学对PCOS发病机制的认识 |
1.3 西医学对PCOS治疗的研究 |
2 中医学对PCOS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2.1 中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4)来曲唑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治疗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定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妊娠情况比较 |
2.2 治疗效果比较 |
2.3 促排卵效果比较 |
3 讨论 |
(5)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血清E2、FSH和LH水平比较 |
2.2 两组BMI、腰围和臀围比较 |
2.3 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及宫颈黏液性状评分比较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从LncMEG3介导PI3K/AKT/mTOR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探讨针刺对PCOS排卵障碍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进展 |
1.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认识 |
1.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学发病机制 |
1.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治疗进展 |
1.2 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及诊治研究进展 |
1.2.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
1.2.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诊疗 |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针刺治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1.3.1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研究 |
1.3.2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
1.4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卵泡发育异常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病理表现 |
1.4.2 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是卵泡发育异常的重要因素 |
1.4.3 已有研究证实LncMEG3参与调控组织及细胞自噬 |
1.4.4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自噬的经典通路 |
1.4.5 LncMEG3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颗粒细胞自噬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针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排卵障碍的疗效 |
2.1.1 研究内容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2.2 LncMEG3通过PI3K/AKT/mTOR途径诱导卵巢颗粒细胞自噬,影响卵泡发育参与PCOS的发生发展 |
2.2.1 研究内容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2.3 针刺通过影响LncMEG3介导PI3K/AKT/mTOR途径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起到治疗PCOS排卵障碍效果 |
2.3.1 研究内容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涉及实验动物伦理的审查意见 |
涉及生物安全内容的审查意见 |
(7)二甲双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前的预处理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促排卵前不同预处理及促排卵方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的促排卵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克罗米芬(clomiphene citrate) |
2 来曲唑 |
3 促性腺激素 |
4 二甲双胍 |
5 手术治疗 |
6 小结与展望 |
(9)针刺联合促排卵药物治疗多襄卵巢综合征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概况 |
一、西医病因及致病机理 |
(一)高雄激素血症 |
(二)胰岛素水平异常 |
(三)肥胖 |
(四)脂代谢异常 |
(五)代谢综合征 |
二、中医病因病机 |
(一)中医古代医家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
(二)现代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临床表现 |
四、临床治疗 |
(一)中医治疗 |
1.中药治疗 |
2.针灸治疗 |
(1)针刺疗法 |
(2)腹针疗法 |
(4)穴位埋线疗法 |
(5)电针疗法 |
(6)其他针灸疗法 |
(二)西医治疗 |
1.高睾丸激素疗法 |
2.胰岛素增敏剂 |
3.口服避孕药 |
4.排卵诱导 |
5.手术治疗 |
(三)中西医联合治疗 |
第二部分 循证医学 |
一、系统评价 |
(一)系统评价分类 |
(二)系统评价方法 |
二、Meta分析 |
(一)基本过程 |
(二)偏倚类型 |
(三)偏倚识别与评价 |
(四)循证医学在中医中的应用 |
(五)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一、资料检索 |
(一)检索策略 |
(二)筛选标准 |
1.文献纳入标准 |
2.文献排除标准 |
二、资料提取 |
1.提取内容 |
2.提取方法 |
三、质量评价 |
四、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文献特征与质量评价 |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1.纳入文献的研究对象类型 |
2.纳入文献的干预方式 |
3.纳入文献的样本量 |
4.纳入文献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5.纳入文献的干预疗程状况 |
6.纳入文献的病例诊断标准状况 |
7.纳入文献的疗效判断标准 |
8.纳入文献的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
9.纳入文献的穴位使用情况 |
10.经络使用频次 |
11.特定穴 |
12.穴位配伍关联 |
13.腧穴分布 |
(三)方法学质量评价 |
1.随机序列的产生 |
2.随机方案隐藏 |
3.盲法 |
4.撤出与退出 |
5.总偏倚风险评估 |
二、Meta分析结果 |
(一)有效率 |
1.合并效应分析 |
2.有效率的亚组分析 |
3.有效率的发表偏倚分析 |
4.有效率的敏感性分析 |
(二)妊娠率 |
1.合并效应分析 |
2.妊娠率的亚组分析 |
(1)疾病类型的亚组分析 |
(2)干预方式亚组分析 |
3.妊娠率的发表偏倚分析 |
4.妊娠率的敏感性分析 |
(三)排卵率 |
1.合并效应分析 |
2.排卵率的亚组分析 |
(1)疾病类型的亚组分析 |
(2)干预方式亚组分析 |
3.排卵率的发表偏倚分析 |
4.排卵率的敏感性分析 |
(四)胰岛素抵抗率 |
1.合并效应分析 |
2.胰岛素抵抗率的敏感性分析 |
(五)流产率 |
1.合并效应分析 |
2.流产率的敏感性分析 |
(六)周期排卵率 |
1.合并效应分析 |
2.周期排卵率的发表偏倚分析 |
3.周期排卵率的敏感性分析 |
(七)子宫内膜形态A型率 |
1.合并效应分析 |
2.子宫内膜形态A型率的敏感性分析 |
(八)不良反应率 |
1.合并效应分析 |
2.不良反应率的发表偏倚分析 |
3.不良反应率的敏感性分析 |
(九)黄体生成素 |
1.治疗前黄体生成素合并效应分析 |
2.治疗后黄体生成素合并效应分析 |
3.治疗后黄体生成素的亚组分析 |
(1)疾病类型的亚组分析 |
(2)干预方式亚组分析 |
4.治疗后黄体生成素的发表偏倚分析 |
5.治疗后黄体生成素的敏感性分析 |
(十)卵泡刺激素 |
1.治疗前卵泡刺激素合并效应分析 |
2.治疗后卵泡刺激素合并效应分析 |
3.治疗后卵泡刺激素的亚组分析 |
(1)疾病类型的亚组分析 |
(2)干预方式亚组分析 |
4.治疗后卵泡刺激素的发表偏倚分析 |
5.治疗后卵泡刺激素的敏感性分析 |
(十一)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的比值(LH/FSH) |
1.治疗前LH/FSH合并效应分析 |
2.治疗后LH/FSH合并效应分析 |
3.治疗后LH/FSH的亚组分析 |
(1)疾病类型的亚组分析 |
(2)干预方式亚组分析 |
4.治疗后LH/FSH的发表偏倚分析 |
5.治疗后LH/FSH的敏感性分析 |
(十二)睾酮(Testosterone,T) |
1.治疗前睾酮合并效应分析 |
2.治疗后睾酮合并效应分析 |
3.治疗后睾酮的亚组分析 |
(1)疾病类型的亚组分析 |
(2)干预方式亚组分析 |
4.治疗后睾酮的发表偏倚分析 |
5.治疗后睾酮的敏感性分析 |
(十三)体质指数(BMI) |
1.治疗前BMI合并效应分析 |
2.治疗后BMI合并效应分析 |
3.治疗后BMI的亚组分析 |
(1)疾病类型的亚组分析 |
(2)干预方式亚组分析 |
4.治疗后BMI的发表偏倚分析 |
5.治疗后BMI的敏感性分析 |
(十四)空腹胰岛素(FINS) |
1.治疗前FINS合并效应分析 |
2.治疗后FINS合并效应分析 |
3.治疗后FINS的亚组分析 |
4.治疗后FINS的发表偏倚分析 |
(十五)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
1.治疗前HOMA-IR合并效应分析 |
2.治疗后HOMA-IR合并效应分析 |
3.治疗后HOMA-IR的亚组分析 |
4.治疗后HOMA-IR的发表偏倚分析 |
(十六)卵巢体积 |
1.治疗前卵巢体积合并效应分析 |
2.治疗后卵巢体积合并效应分析 |
3.治疗后卵巢体积的亚组分析 |
4.治疗后卵巢体积的发表偏倚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一、穴位选用情况 |
二、疗效分析 |
(一)有效率和妊娠率 |
(二)排卵率 |
(三)胰岛素抵抗 |
(四)血清学指标 |
(五)安全性 |
三、质量评价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研究对象选择 |
(三)结局判断 |
(四)随机化及隐藏 |
(五)盲法 |
(六)随访与依从性 |
(七)其它偏倚 |
第五章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个人学习经历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论文原始数据和资料真实性承诺 |
(10)三种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VF-ET临床应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步骤 |
2.1 分组 |
2.2 控制性超促排卵 |
2.3 卵子采集 |
2.4 体外受精 |
2.5 胚胎移植 |
2.6 黄体支持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5.1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行IVF-ET时的COH方案的研究进展 |
5.2 患者一般情况指标的分析 |
5.3 三组患者实验室数据比较分析 |
5.4 三组方案实验室数据的比较分析 |
5.5 三组促排卵方案临床结局指标的比较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克罗米芬/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小剂量刺激法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温肾健脾法联合克罗米芬对脾肾阳虚证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研究[D]. 苏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D]. 王雅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补肾健脾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梁西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来曲唑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治疗的效果[J]. 李鹛,张巧权.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02)
- [5]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症的临床价值[J]. 赵凤梅,李金玉. 慢性病学杂志, 2021(01)
- [6]从LncMEG3介导PI3K/AKT/mTOR调控卵巢颗粒细胞自噬探讨针刺对PCOS排卵障碍效应机制[D]. 林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二甲双胍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前的预处理及疗效观察[D]. 刘子玲.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8]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的促排卵治疗[J]. 孙春艳,陈淼鑫. 世界临床药物, 2020(08)
- [9]针刺联合促排卵药物治疗多襄卵巢综合征Meta分析[D]. 卢霭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三种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VF-ET临床应用的比较[D]. 夏怡.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