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_程金君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_程金君

北京市西城区广内社区服务中心 北京市 100053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因广泛性焦虑障碍于本院就诊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D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负面情绪,值得推广。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障碍;中药;针灸;HAMD评分

引言:

相对于健康个体,焦虑障碍患者对威胁性刺激容易分配更多的注意(注意偏向),对模糊情境更容易作消极解释(解释偏向),记忆内容更倾向于消极信息(记忆偏向),这些认知加工偏好统称为认知偏向(Wiers,Gladwin,Hofmann,Salemink,Ridderinkhof)。

焦虑是一种情绪不安、紧张,自觉难以应付而将发生某种不利情况的不愉快情绪。研究表明焦虑在一定范围内属于保护性反应,当焦虑过度时才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焦虑行为依据发病特点可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其中前者可表现为持续性焦虑不安,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焦虑症的常用药物,但存在一定的成瘾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一线药物,较苯二氮卓类药物而言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不存在成瘾性。但多项研究表明单用西医治疗远期疗效有限,近年来中医治疗的相关研究日渐增多,且符合患者个体化治疗需求,安全性也较高。中药及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因广泛性焦虑障碍于本院就诊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数字表法对本研究所有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分组,所有患者均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就诊,共80例,均经医学伦理会审核并知情同意。对照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37.82±7.46)岁。文化程度:本科以上者23例,高中及大专12例,初中及以下者5例;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38.17±7.85)岁。文化程度:本科以上者25例,高中及大专11例,初中及以下者4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①确诊广泛性焦虑障碍,HAMA评分<29分,但≥14分者;②初次治疗且近期未使用抗焦虑药物者;③肝郁化火型。排除标准:①谷丙转氨酶>2 倍正常上线或肾功能指标升高者;②合并抑郁症或3个月内抑郁发作者;③女性妊娠期不便纳入或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354E18019)治疗,起始剂量20mg/d,早餐后口服,根据病情控制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剂量范围20~60mg/d。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组:采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中药方有丹栀逍遥散加减,方由炒栀子、牡丹皮、白芍、薄荷、佛手、柴胡、茯苓、白术各15g,当归、生姜各9g,甘草3g,并随症加减。由中药房提供并代煎,每日一剂,药物浓缩取汁300ml,早餐及晚餐后分别温服150ml。针灸治以疏肝解郁为法,以手少阴经、足厥阴经为主,太冲、神门、膻中、期门、行间等穴位,均行平补平泻法,依据《针灸学教材》中的针刺角度及深度操作,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适感,得气后留30min,每天1次,治疗5d后休息2d,两组均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D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评分改善情况。SAS评分包括20个条目,各条目累得分为粗分,所得分数乘以1.25即标准分,>5分确诊,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SAS标准分值60分为重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40~49分轻度焦虑。HAMA分值越高则提示病情越严重,由两位主治医师共同评估并求平均值。不存在焦虑:总分<6分;可能存在焦虑:总分>7 分,但≤14分;明确存在焦虑:分值>14分;分值>1分提示严重焦虑。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根据HAMA总分减分率进行判定。治愈:HAMA总分降幅≤7分或减分率>75%;显效:减分率50%~75%;有效:减分率25%~49%;无效:<25%。

2.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 /4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c2=6.135,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407(17.5)12(30.00)13(32.50)8(20.00)32(80.00)

观察组4012(30.00)15(37.50)12(30.00)1(2.50)39(97.50)

3.结论

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资料表明贫困者、低文化者、退休人员均是本病的高危人群。苯二氮卓类是焦虑症的最常见药物,但长期应用时可产生耐药,且具有较大的成瘾性,限制了临床的应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则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中以帕罗西汀应用较为广泛。但长期应用时效果仍有限,部分患者可因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而发展为重度,从而增大治疗难度,因此,如何提高疗效已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病患者多有头痛头晕、口苦而干、胸胁胀满、急躁易怒等症状,中医认为焦虑情绪的产生与焦虑情绪的产生与脏腑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调节情志,与神志病发生相关。肝疏泄功能正常则全身气机条畅,情志调达,气机不畅可郁久化热,最终形成肝郁化火证型。有研究对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进行统计,发现肝郁化火是本病患者的最常见证型,而该证型表现越明显则焦虑越严重.

综上所述,观察组采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治疗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D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评分均降低,负面情绪均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证实了其显著疗效。本研究针药联合体现了中医治疗特色,受研究条件限制其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通过抑制 5-HT 再摄取而实现,或者治疗靶点更广,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综上,本研究认为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任志洪,阮怡君,赵庆柏,张微,赖丽足,江光荣. 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治疗的神经心理机制——脑成像研究的ALE元分析[J]. 心理学报,2017,49(10):1302-1321.

[2]何燕玲,张岚,刘哲宁,贾福军,马弘,曾庆枝,张明园. 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焦虑障碍的检出率[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03):165-170.

论文作者:程金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  ;  ;  ;  ;  ;  ;  ;  

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_程金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