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一中学 063000
摘 要: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注重实验的探索,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设情境 放开思维 科学探究 科学素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内容的确定受教材内容、学生基础、教师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模式。但课堂教学思路的清晰、科学与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生由于受抽象思维的局限,开展实验探索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思维加工提供大量的素材,而且为学生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启发教学原则,我们设计了以突出实验教学为宗旨,能充分体现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课堂教学思路,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索→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运用→练习→作业。
其各个环节的说明如下:
一、创设情境。如: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的引入:同学们看这里,我这儿有一个会发光的“乐”字,喜欢这个字吗?我们都希望自己快乐是不是,那我就给每组都送一个。在每组的桌面上摆着一个凸透镜,还有一张白纸,(边说边演示)你们能用凸透镜把这个发光的乐字接收到你们的白纸上吗?老师巡视,给予指导。学生动手,用凸透镜对着前面摆放的乐字不断移动位置,眼睛注视白纸,都在专注地接收,当一些组接收到时,高兴地惊叫起来,很快各组在白纸上都看到了缩小的乐字。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二、提出问题。如: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是这么引导的。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实像,也能成缩小的实像,有时候还会成虚像,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这种成像性质的不同,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猜想与假设。如讲《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先让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有关,也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还可能与物体的形状等有关。本环节可激发学生热情,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四、科学探究。如讲《蒸发》一节,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开,看那个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看哪个干得快?(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对其一片吹风,看哪滴干得快?虽然教材中未出现该实验,但它不仅使学生懂得影响蒸发快慢的知识,而且渗透了物理研究的方法。
五、数据分析。如讲《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组讨论,初步确定:u越大,v越小;u>v,成缩小像;u<v,成放大像。有了初步的结论后,如果我们把全班的数据综合到一起,得到的结论是不是就更准确可靠一些呢?让有代表性组的学生将数据输入前面电脑,最后大屏幕上显示按物距排序的数据,同学观察。教师把物距为10cm、20cm的数据变成红色,再把同学们写在表格上的物距从大到小重新排序。总结得到: u>2f,f<v<2f,成倒立缩小实像; f<u<2f, v>2f,成倒立放大实像。培养了学生尊重实验数据,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分析及归纳能力。
六、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可先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结论,再通过看书对比,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
七、运用。即根据得到的结论,联系实际进行举例或解释现象。如《压强》一节,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生产中哪些情况要增大压强,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哪些情况要减少压强,采取什么方法?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又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
八、练习。教师精心设计题组,进行概念或规律的变式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反馈矫正的目的。在设计题组时要确定好难易度,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性教学不仅要求学生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巩固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及时、主动、积极地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对教师提出的课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现实条件制定不同的方案、验证方案、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等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学生通过探索尝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而实验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它们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发挥好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呢?我认为,就是改演示实验为学生的设计实验,这样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材。
[2]《中学物理优秀教案》。
[3]《教育杂志》。
[4]《物理课程标准》。
论文作者:张秀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9
标签: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凸透镜论文; 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实像论文; 结论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