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评价的环境标准_历史论文

论历史评价的环境标准_历史论文

论历史评价的环境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标准论文,评价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93(2000)04-0065-06

一、历史

关于历史的定义和对历史学功能价值的认识,直接关系历史评价的标准。出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1](P28)和“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2](《温国文正公集》卷57《谢赐资治通鉴序表》)的目的,把历史当作皇帝的教科书和官僚的教科书,必然持正统论和忠奸论的评价标准;视历史为阶级斗争,必然持阶级论的评价标准。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衡量历史和作为历史评价的标准是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指望在这个问题上找到最终的一成不变的结论,只能用相对比较进步的历史观来指导当前历史研究的实践。

什么是历史?仅说历史是过去事实的记载,或“历史是说过和做过的事情的记忆”(卡尔·贝克),“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和回忆”(胡如雷),似嫌空泛。应该允许有不同学派从各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多种回答。经典作家和中外学者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断,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P119)这一观点可能受到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精神与意识的展开和自我实现过程,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人类对自身价值和尊严的自我认识的追求。列宁则说:“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4](P139)还有诸如历史是与人类尊严密切相关的集体记忆,历史是人类心路历程的纪录,历史是人性科学,是理性的来源,是社会进步的轨迹等等,都能在不同层面上阐明历史学科的特性和价值,遵循这些思路,都能写出好的历史著作。至于全面的历史,是一种美好的追求,相对而言的目标,哪一部历史能完全彻底地做到全面,一览无遗而没有片面性呢?随着时代的进步,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如今写历史,应更多关心人的命运,以前更多关心的是政权的命运,应该对自己瞩目的焦点有所调整,对评价历史的标准也应有新的思考。

二、历史评价

要不要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乃至整个时代作评价,史学家的想法是大相径庭的。中国鉴戒史学的根深蒂固传统形成了重视历史评价的风格。鉴戒史学的传统,便是朱熹所说:“《春秋》大旨……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而已。”[5](《朱子语类》卷83)所以朱熹认为读史的着眼点在“大伦理”,“大治乱得失”。[5](《朱子语类》卷1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作者司马迁认为史学的功能是“述往事,思来者”。[6](《昭明文选》卷41)撰《三国志》的陈寿的治史原则是“匡君正世”,“辞多劝诫”。[7](《晋书·陈寿传》)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8](《资治通鉴·进书表》)留下《唐史论断》的孙甫强调“明治乱之本,谨劝戒之道”。[9](《唐史论断》卷1《唐史记·序》)王夫之认为史学的价值在“述往以为来者师”。[10](《读通鉴论》卷6)古代史家的上述观点,一以贯之,都十分看重史的鉴戒作用。惩恶劝善,贻鉴将来和彰善瘅恶,褒吉惩凶,正是唐高祖、唐太宗等对史学功能的定位。由是培养起来的传统史学重价值判断的习惯,哪怕是微言大义,总要对历史上的人物事件作出评价,一定要明辨是非曲直、善恶好歹,作出肯定否定的褒贬结论。

日本史学在这方面似乎和中国史学很不相同。许多日本历史学家只重视对历史过程的研究叙述,十分勤奋地直到努力把事实搞清楚为止,至于评价,认为是不必要的。这或许和许多日本人只崇拜成功,不愿多纠缠于善恶是非争辩的思维方式有关,因此从不背历史包袱,显示出日本人重利益的务实作风和中国人认为名义至重的务虚作风间的差别。日本学者不时表露出对我们花那么多口舌和笔墨去争辩历史评价的做法的不理解,在他们看来,凡属国家行为的事情,不应追究个人责任,这观念必然淡化了作历史评价的意义。两种治史办法孰优孰劣暂不讨论,先依中国史学的传统习惯,比较研究各种流行过的评价标准。

三、历史评价标准

传统的历史评价理论有正统论、忠奸论、成王败寇论、道德论、气节论、统分论等,近年流行的有阶级论、生产力论、规律论、动机效果论、正义非正义论、当时当地大多数人意志论等。相应的结论有功过论、肯定否定论、三七、二八开论等,影响临终时的人们最后还要关心身后将如何评价自己,表示希望给一个三七开的基本肯定评价,失意的则以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自慰,正可见历史评价影响之深入,至死让人耿耿于怀。

上述各种评价理论都有各自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各自的道理,但是

有史以来陆续产生的种种历史评价理论和习用的评定标准是否可取,大

家莫衷一是。因而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这历史评价标准常常是史学

理论的热点问题。三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曾有过间断的讨论,旨在解决

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和历史人物作评价的理论问题,推进了唯物史

观的学习和普及。历史研究编辑部在1983年总结史学论争时,专有一篇

归纳了历史人物评价问题上的各种意见[11],不难看出五六十年代以后

史学家们在左的思潮压力下谨慎探索的辛苦。因为被“文革”干扰和中断

等原因,讨论未能得出使大多数人信服的结果。虽多有史学权威作着种

种原则的规定,如翦伯赞的《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2],

实际上让人不得要领而无法贯彻。“左”的影响大,观念上的混乱至今

需要澄清。空洞的整人的理论泛滥以后,人们普遍降低了对理论问题的

兴趣,这里想旧话重提,先逐一分析以往的主要理论,再提出如本文标

题所示的我的意见,求教于史学界的同仁。

1.正统论 按正统观念评价历史的理论,关心的是血缘和政权传承

的合法性。显然这是自周公以来确立嫡长子继承法以后,为有利于政治

稳定创造的理论,借之排斥鞭挞一切非正统的篡逆行为。然而中国又不

同于日本天皇制度万世一系,秦汉以下,嬴刘曹马各姓皇帝轮流坐庄,

经常不断地改朝换代,纵有五德终始理论和禅让程式的粉饰,究竟谁代

表正统,常常是说不清的。比如曹魏被视为“汉贼”,可是司马懿的三

弟司马孚在自家侄孙受禅建晋时,却表示自己至死要做“大魏的纯臣”。

显然曹魏已是他心目中的正统。而当十六国与东晋对抗时,王猛给苻坚

的遗言中又称东晋承正朔是正统所在,希望苻坚不要图谋晋地。以后朝

朝类此,按正统论观点,一会儿被否定,一会儿被肯定。所以历来正统

所在和人们的正统观念都是变动的,正统不过是权力争斗中打的王牌,

不能成为历史评价的准则。

2.忠奸论 这和正统论有联系,以正统王朝真命天子为轴心,以对

他的顺逆向背为忠奸来判别是非,定人的好坏。这标准和正统论一样,

在走马灯式的改朝换代时,人们往往陷于一个历史是非的怪圈中而迷惑,

无所适从,究竟谁为忠谁为奸无法判别。如果忠奸是对国家民族而言,

忠于祖国,不当汉奸,当然可以是一种历史评价的标准。但在皇帝时代,

国家是一家一姓的,君主代表国家,崇高的爱国精神被忠君思想亵渎,

忠奸实际上讲的是对皇帝的顺逆,不能成为历史评价的标准。况且忠奸

论总是导向盲从愚忠而不给人正当行动的空间,制造过诸葛亮、岳飞等

许多历史人物的悲剧,而无助于历史的进步。魏徵就看透了这一点,有

了愿为良臣,勿为忠臣的觉悟。[13](《旧唐书·魏徵传》)

3.统分论 是以对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的态度为准则评价历史的观念。

这不无道理,大一统确曾给中国历史带来过辉煌。自秦统一以后,大一

统观念被上下各阶层的中国人普遍接受,每一个大皇帝莫不把混壹四海,

一统天下作为己任。但它又不全是道理,会简单化地否定分裂时期的历

史进步,并且不考虑统一的代价。中国的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当统一王朝的僵化保守成为历史前进的障碍时,这个没落的王朝连同统

一的躯壳均被打破,在分裂竞争中孕育出新的发展契机,水到渠成时,再

实现新的统一。中国历史有一个和西方许多国家不同的特点,分裂的各

方一般都继续承认自己是中国,互相竞争正统地位,暂时的分裂从未中

断中国的历史和使中国消亡。所以分裂并不就是落后倒退,统一也要看

是否符合“统一于团结,统一于进步”[14](P554)的原则,还要看统一

的代价。虎狼之国的暴秦用在长平坑杀赵国降卒40余万的办法平六国,

尔后搞焚书坑儒和制造骊山徒70万,把全国搞成大监狱,人文环境极度

恶化,这样的统一,是否该作为千古伟业来颂扬,恐怕要重新考虑。这

样迳统分作为历史评价的绝对标准,是过于简单化了。尚钺早就指出:

“不应该称颂一切时代的一切统一”,要看统一对社会现实起什么作用。

[15]历史的经验是,在具备统一条件时顽固坚持分裂,是历史的罪人;

而若在条件尚不具备时强行统一,带来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和历史倒退,

同样是历史的罪人。比如苻坚打淝水之战,想“混六合以一家”[7](

《晋书·前秦苻坚载记》),结果打掉了王猛帮他开创的北方已统一的

大好局面,再度分裂混战,自己也身死国灭,造成“一场民族灾难”。

4.成王败寇论 用“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观念解释历史,过分功利

主义,其浅薄还在于借成败来判断谁天命攸归,并编造许多祥瑞故事来

附会。但历史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太多的偶然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造成历

史活动有成有败的不同结果,成功无一不有无数失败的积累才实现的。

为历史的进步而前赴后继承受失败的英雄,是可歌可泣的。历史上的人

们如果都是知道有成功的把握才去做,就不会有做大事的人了。所以成

王败寇论不仅浅薄,而且有害。司马迁的《史记》尚且把乌江自刎的项

羽写入本纪,与秦始皇并列,把造反失败的陈胜写入世家,与孔子并列,

他并不小视这些奋斗过、失败过的人物,可惜后来的官修史书堕入成王

败寇论,把这个传统丢弃了。

5.道德论和气节论 道德和气节是社会应崇尚的,应该高扬人的理

性和人格尊严,以求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人自身也得到完善发展。但在

历史运动中,气贯长虹的高尚往往不敌能起杠杆作用的恶的肆虐。参与

历史较量,真正起作用的既然往往是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而

不是道德气节,自然也无法用道德气节的评价来论定历史了。

6.阶级论 随着原始公社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彼此

对立的阶级,因此阶级斗争的理论是在阶级社会各种矛盾斗争的迷离混

沌状态中发掘历史底蕴的指导性线索和了解全部历史的钥匙。重视运用

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历史,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特征和进步。问题是把历

史人物的阶级成分当作历史研究的任务,并依划定的阶级成分来判断历

史人物的进步反动,犯了过于政治化、简单化的错误。这不免会把做皇

帝当成朱元璋“严重的罪恶”,坠入诸如朱元璋如何一天之间从一个贫

雇农出身的农民起义领袖堕落成为地主阶级头子,由革命动力堕落为革

命对象的困惑。此论和气节论结合,给起义农民安排的唯一出路是死路

一条。“唯一可以全名的办法就是牺牲……如果失败被俘而稍有可供指

责的口实,立即会被打成可耻的叛徒;如果战争胜利而当了皇帝,也还

是背叛了本阶级。似乎农民的最高尚的目标就是去死。”[17]虽然阶级

论者多作上升时期和设落时期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区分,想摆脱困

惑,但处在上升阶段,即为先进阶级,处在没落阶段,即为反动阶级的

评论,未免武断标签化,缺乏实事求是精神。不但制造唯成分论、血统

论的灾难,付诸实践,会在国内制造新的社会等级、社会矛盾,在现实

国际关系中制造混乱。

7.生产力论 生产力的进步无疑是历史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创

造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追求的条件,也开辟了创造更高社会文明的前景。

更新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新的生产关系战胜旧制度的决定性因素。不过

单纯从生产力考察来作为历史评价还存在诸多问题,因为还有分配问题,

效益和后果问题。如果社会分配不公,生产力进步并不能带来全社会成员

生活的普遍改善。生产力进步还应该看中时段、长时段的效应,只看短

时段的成效,往往后患无穷。比如过度的放牧和砍伐,不适当的围湖造

田和山地垦荒,小煤窑、小造纸厂的遍地开花,虽然可能造成工农业

生产值一时的增加,但会造成草原森林植被和水系的破坏,水土的流失,

资源的浪费,付出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让人们呼吸污浊的空气,喝脏

水,多了病,短了命,就不仅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了。多年前单纯生产力

观点下产值经济指标的追求,使我们得到的往往只是华而不实的增长数

字,并没有生活环境、生活品质的切实提高。这教训提醒我们,对历史

上生产力的研究评价要有一个科学的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标准,要特

别关注环境效益。

8.规律论 这是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来判断历史活动是非的标

准。要顺乎历史的潮流,道理是不错的,问题在可操作性。一是如何比

附规律,具体如在中国何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何时发展

资本主义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恐怕是很难确定无疑地论断的。还有如

何认定规律的问题,规律必须是在同样条件下重现的,人类社会各国各

民族情况千差万别,都按各自特色走着自己的路,恐怕很难找出多少各

国历史实践证明是全都遵循的规律,供我们用来框架历史和评价历史。

9.动机效果论 论者主张用动机效果统一论来评价历史,而此论恰

恰是立足于动机效果分裂来立论的。一方面为动机好效果不好开脱辩护,

反过来,对效果好的往往以动机不好加以贬抑。这理论显然与难免形而

上学的阶级论有关。对剥削阶级代表人物不能不肯定的历史活动,一定

要以客观上如何如何当自己立论的保护伞。比如说隋炀帝开运河,主观

上是为游玩,运河的巨大意义是客观上冒出来的,与隋炀帝无关似的。

试问人类活动哪一项不是由主观意识支配,能纯客观的?在历史评论中

费心费力地把问题剖分为动机效果两个层面去作羞羞答答的纠缠,在方

法论上是不可取的智力资源浪费。不是说动机与效果背离的情形不存在,

而是说这种小心翼翼的动机效果论的考察,往往使历史研究落入俗套而

没有实质意义。

10.正义非正义论 追求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考虑到

恶的历史作用,是否正义很难成为评价复杂历史运动的基本准则,况且

社会正义如何能真正改善民众处境而不被少数上层人士玩弄,也是历史

上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稍有头脑的统治者,无不巧鼓舌簧,披上正

义的画皮,即如“四人帮”倒行逆施均冠以“革命”的名义进行,所以

单凭嘴巴上和旗帜上的正义来作评价,很少不上当的。

11.当时当地大多数人意志论[18] 吴晗提出的这一标准走了群众

路线,大多数人的看法理应在大多数场合会是比较符合实际因而比较合

理,但这标准含意模糊,而且历史上人们的意见,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历

史的阶级的局限性,不能代替我们今天的认识。看过二战中一些法西斯

国家民众的反犹太活动和“文革”中集体无意识疯狂,我们知道这大多

数不一定可靠。经常发生的情况是真理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群盲被愚

弄蛊惑成为统治者的应声虫,并不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总是到反思

时才后悔。民众在很多的时候忘记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所以历史问题

的评价不能靠表决,依多数裁定。

四、历史评价的环境标准

我主张对处在不断流动变化的历史长河中的各阶段和其中的历史人

物事件作历史评价时取环境标准,环境是指社会的人文环境和生活的物

质环境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自然的生态环境。这环境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品

质,好和变好就给这段历史以肯定,坏和变坏就否定。这也便是从各阶

层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状况来评价历史:让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宽松

有序,给人们提供的追求自己目的的空间越来越大,就给好的评价;让

人们生活得痛苦贫穷而不得改善,留给人们的活路越走越窄,就给不好

的评价。古今中外概莫能例外。因为这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善

是人们根本的要求,共产主义的吸引力就在于它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精神生活的解放和物质生活的解放,自由和富足,享受充分的人权。

环境标准是从最主要的社会实践效果来作检验的标准,是一个非常

实在的关乎每个人生活品质的标准,用于评价历史时容不得半点虚假。

一切历史进步都可以归结也只能归结为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善。社会道德、

社会正义和生产力标准都在其中有自己合理的位置,民族主义、主权等

一切原则只有在体现了自然、人文两大环境进步的时候才能被肯定,而

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取得的产值经济的上升,和制造生活团顿、精神痛苦

乃至无数死亡的社会运动,无论它是富有煽动性的法西斯式的,还是民

族主义的宗教的和形形色色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都不能得到肯定的历史

确立正确的历史评价标准,不仅事关社会正义,还要关人类社会能

不能在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条件下有一个光明的明天。随着时代的进步,

不断创新探索新的历史观,环境论有助于把自然史和人类史结合起来研

究,倡导一种大历史的学术方向。我相信,这一设想如果能贯穿到教学

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建立良好的人文精神,环境意识,生态观念,对未

来一代人健康成长的意义将难以估量。在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

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的猖獗,最后的25年,又因人类影响环境的手段能

力空前发展,环境资源遭到有史以来最大的破坏,在这时历史学提出环

境标准,是事不宜迟刻不容缓了。

标签:;  ;  ;  

论历史评价的环境标准_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