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锦虹
打造生态型德育特色 开创和谐育人新局面—访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督学罗锦虹
本刊编辑 赵 庭 赵广忠
:罗督学,您好!请问荔湾区的生态型德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开展生态型德育的初衷是什么?目前效果如何?
罗锦虹: 素有“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湾区因岭南水乡特色而闻名遐迩。跨入新时代,荔湾区到处弥漫着现代气息。在教育上,培养有“根”的下一代、用文化浸润孩子的生命成长是我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早在2005年10月,为提升全区办学品位和教育综合实力,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文化立校、内涵式发展的新战略。为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区教育局明确提出“要培养有文化而非仅仅有知识的学生”这一理念,把育人目标提到新的认识高度。我们认为用先进文化孕育优质教育,其前提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于是,从2006年开始,我局大胆探索和实践生态型德育,开展传统文化、西关文化和校本文化“三大文化”实践,努力让学生悟道、成长、成才,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物和谐、人与校园景观和谐、德智体美劳多育和谐。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实验和探索,荔湾区各中小学校结合各自的特点和特色资源,根据生态型德育的内涵和特征,普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区内遍地开花,而今更是硕果累累,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2009年,我区的《生态型德育探索与创新》获得广州市中小学德育创新一等奖;2011年,我区的《文化引领育新人,生态德育促成长》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2017年,我区家庭教育学院的好家风案例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2018年,我区的《创新家庭教育多元模式,开启荔湾教育新航程》获广州市第五届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评选活动“综合类”一等奖。
有患者、有平台、有用武之地,十多年来,1000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博士、硕士,分批分期不间断来到沧州市中心医院。学科人才规划中,医院始终把握“一不断层、二不犯挤”两大原则;同时,医院管理“想员工之所想”,温秀玲自己就曾经为了医生职称晋升的“指标”问题,亲自跑到省里主管部门陈情恳求。
:什么样的德育才能称之为生态型德育呢?你们所实践的生态型德育有哪些重要的特征?
为支持塔里木大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用结合提高综合能力,在吴辉生的多方努力和协调下,兵团六建与塔里木大学水建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同时还在兵团六建设立了“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这两所基地从2014至2015年在塔里木大学图书综合信息楼工程项目在建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共接待施工现场实习生122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30%。
将压缩机管网的正常出口压力设置为P1,将现场实际测定的压力值设置为P2,值由PLC中PID功能模块进行统计、计算,根据控制变频器的具体情况对电动机的运转速度进行合理化的调整,从而实现规定的具体的压力。ΔP值与现场压力、变频器输出频率、电动机的运转速度成正比,当ΔP>0 时,其相关因素会随之提高,风压也会逐渐升高;当ΔP<0 时,其相关因素会随之降低;不断的调整,使ΔP趋于0,保证压力处于稳定的状态,具体系统结构见图1。
罗锦虹 :生态型德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观,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德育实践,其目的在于通过创新德育载体,整合德育资源,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和模式。
跨文化交流,是指本民族语言和其他民族语言之间的交流,也就是说不同语言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在双方或多方的交流过程中,他们的语言受自身文化传承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特色,翻译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把他们的差异在一定的框架下统一起来。
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及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是紧扣时代主题。生态反映的是生物的生存状态,也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而,生态型德育必须站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开展德育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时代主题,是生态型德育开展首要考虑的因素。
生态型德育建设离不开德育资源的支持,因此必须加强德育资源建设。我区立足本地,聚焦本土文化和本土视野,利用区位优势积聚德育物质资源,将具有西关特色的陈家祠、粤剧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农会旧址博物馆等革命历史遗址资源整合起来,分类梳理成系列化的德育实践基地,开展市情、区情、乡情教育。我们还坚持以学校为主阵地,充分调动家庭、社区、社会等多方力量,以家校融合为抓手,鼓励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共育活动。区内学校均引入家长导师,开设家长课程,把家长的专业背景和资源引入学校教育过程中,利用家长课堂促进家庭对学校德育和其他教育过程的深度参与,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的协同配合。
三是融合多方力量。生态型德育致力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开展德育工作,注重系统内部多种要素的融合与发展。生态型德育不仅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还要通过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等多种育人途径来共同促成德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方式的创新。
2.1 腹腔灌注前的护理 患者在治疗前应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正常后予腹腔穿刺留置Arrow单腔深静脉导管,用于腹水引流和药物的灌注,避免反复穿刺造成损伤。穿刺时嘱取患者平卧位,穿刺过程中不能随意变换体位。
:教育局在全区是如何全面推进生态型德育工作的?其具体的规划、举措有哪些?
罗锦虹: 根据生态型德育的目的和内涵,荔湾区着力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政府为主导,以各学校和基地为主体,以专业科研力量为支撑,以特色课程为载体,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力量,综合运用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等育人途径,全面推进区域生态型德育建设和发展的模式。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早在2007年,我局就成立了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会。今年,荔湾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增设了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旨在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功能,同时在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设立了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加强对学校德育的指导力度。我们狠抓德育骨干的专业成长,创设各种平台和机会让他们参加省市教育部门主办的校长、主任高级研修班,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深造。我们还依托德育研究会和学校,每年组织中小学德育年会、德育示范课活动,让德育骨干在岗位上成长成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局每年划拨200万元作为专项培训经费,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
:到目前为止,贵局有没有探索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效果比较好的生态型德育模式?
第三,创新实践形式。生态型德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实际需要,才能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才能收到实效。我局贴近学生生活,积极创新形式,开展传承和培育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校本文化“三大文化”实践活动。
四是促进和谐共生。生态型德育是和谐共生的德育形态,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各层面的共生共存,培育具备健全人格的青少年,并且注重生态文明意识和家国情怀的渗透,实现人、自然与社会三者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
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加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区内各校积极挖掘、整理地域名人教育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文化立校一直是我局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抓手。区属百年老校共有14所,如真光中学、南海中学、西关培英中学、西关培正小学、文昌小学、芳村小学等,依托自身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不断提升和彰显学校品牌和特色。荔湾的名人学校,如康有为纪念小学、詹天佑小学、陈嘉庚纪念中学、何香凝纪念学校等,建设名人雕像和纪念馆,传颂名人的故事,传承名人的精神和品质。
生态型德育的重要特征,我个人认为有四点:
弘扬乡土文化精粹,打造西关文化品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本土文化培育中,为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引导广大学生学习粤剧、广彩、广绣、剪纸等岭南文化,打造文化品牌。为推动粤剧的传播和普及,区内建立了两所粤剧基地学校—三元坊小学和南海中学,同时多所学校设立了粤剧学生社团,将粤曲、粤剧带入校园,并依托大湾区文化建设,与港澳地区的少年儿童共同演出,缔结友谊,共同增进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自2017年起,我区和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携手,先后在区内共建了54个广彩、广绣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和28个剪纸传统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借助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教育资源,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全区教师进行培训,召开实践基地经验分享会,举办优秀学生作品展。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 “我们的节日”等传统活动,组织“三月三,荔枝湾”“五月五,龙船鼓”“八月八,转文塔”等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使主流价值观念借助本地优秀文化成果展现出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实行学校冠名活动,培育校本特色文化。在传承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区内各中小学各展所长、各辟蹊径,以不同的方式培育具有鲜明个性的校本特色文化。如耀华小学的“玉石文化”、龙溪小学的“龙舟文化”、西关培正小学的“善正文化”、康有为纪念小学的“有为教育”、林凤娥小学的“善本教育”等等,无不在浓浓的书卷墨香和人文气息中引领着学校的内涵发展。为提升校本特色文化,打造学校品牌,我区实行学校冠名活动,即全区性的活动以某学校冠名并组织承办。这是我区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小学校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实践生态型德育的又一新举措。2019年专项冠名活动达29个。
现阶段进行实际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主要是基层气象部门。因此,要实现地面气象观测效果的提高,首先就要加强对基层气象部门的管理/首先,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业务精熟的队伍。通过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对本职工作中可能用到的相关气象只是进行掌握。同时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相关地面气象观测新技术得以正常开展使用。强化制度建设,建立起完善的部门管理制度,提高相关业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日常工作中出现失误,影响天气预测的精确度。
第二,优化育人环境。近年来,我区深挖岭南文化资源,大力培育纯正、浓厚的育人环境,积极推进“三书香”建设,旨在发挥和谐、良好的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2006年开始,我区把4月份定为全区中小学师生读书交流月,举办“书香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并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向师生推荐优秀书目,开展阅读征文比赛、读书笔记比赛、手抄报比赛和书签设计比赛,评选表彰“校园十佳读书人物”,推动全区师生快乐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另外,区教育局与区妇联联合组织了“十佳书香家庭”评选,举办家庭教育专家讲座、家长沙龙、亲子体验等活动,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家庭教育网络。教育局还与区委宣传部联合开展书香社区创建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义工服务,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区建设。
罗锦虹: 您这个问题提得很专业,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一直以来为之努力的方向。只有进行深入探索,把握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提炼出一些可供借鉴和复制的德育模式来,生态型德育才能走得更远。
围绕“生态型德育”理念,荔湾区进行了生态体验德育模式的探索。生态体验德育模式是依据生态体验理论建构的一种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魅力化育人模式,由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和课堂形态构成。在做好传统德育课程和活动的基础上,我区把德育特色课程与综合实践、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区成立了“三学院、一中心”,促进德育与体育、美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从课程育德、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我们成立了詹天佑少年科学院,举办詹天佑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教育巡礼、科普快车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供实践平台;成立了何香凝少年艺术学院,以“求真尚美,德艺双馨”为育人宗旨,组织全区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作用,为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素养提供实践平台;成立了奥林匹克少年学院,推广“2+1+1”项目,做到人人学习两项体育项目、一项艺术项目和一项科技项目,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成立了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中心,指导区内常态化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积极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等育人功能。
二是凸显地方特色。区域德育建设离不开本地区的现状、资源和环境,因而,生态型德育应立足本地,充分利用地方性的资源和要素,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内容和德育实践方式,以凸显地方特色和优势。
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厚实革命文化底色。红色文化饱含着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内涵,用长征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从2006年开始,连续13年坚持举办“重走长征路”红色之旅暑期实践活动。荔湾学子先后走进瑞金、遵义、井冈山、延安和古田等革命圣地,追寻红色足迹,弘扬长征精神,厚实革命文化底色。
:您刚才提到了家校社共育的问题,生态型德育因其自身的特征,理应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有更高的追求。您能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譬如在妈妈心烦意乱的时候,孩子不管说什么、做什么,你都看着不顺眼;而在轻松愉快的状态 ,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你也可能只是一笑了之。一般的情绪反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几小时甚至几秒钟就过去了,可是一种心境可能持续很多小时,甚至很多天。
罗锦虹 :荔湾区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早在1983年,乐贤坊小学就率先建立了国内首家家长学校;2014年1月,荔湾区再次“首创”,成立了全国首个家庭教育学院。此后,我区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在开拓创新中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
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立足学校,辐射全区,以提升区域内公民的家庭教育素质和能力为核心,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民教育以及终身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出以科研课题为先导、专家智库为支撑、家庭学院分校为依托、课程创生为基础、活动创新为载体、师资培训为关键的工作格局。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即建设一个平台(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每年建设十个家庭教育实验基地,培养一百名优秀家庭教育讲师,推选一千名优秀家长,展示一万名优秀孩子。开创具有区域特色的“1+4”(家庭+学院、学校、社区、媒体)荔湾家庭教育模式。探索并建立了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发展的“五新”长效机制。一是坚持面向家庭背景下社会全体公民的家庭教育新思路;二是形成了多元协同方式下家庭教育实践的新模式;三是借助专家智库资源,培养家庭教育师资新队伍;四是科研引领,内涵建设,夯实家庭教育新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五是创新模式,联动共享,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新活动,彰显荔湾品牌。
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还于2014年创建了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三个网络互动平台,及时推送学院最新动态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分享家庭育子心得。同时,荔湾区教育局鼓励各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园网络中设置家庭教育专栏,完善网上资源库,将网络课程与面授课程结合起来,形成线上线下整体推进的模式,构建一个处处可学、人人能学、家家受益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全方位宣传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荔湾区德育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什么?您对荔湾区学校德育的未来有何希冀和展望?
罗锦虹: 荔湾区德育将进一步推进荔湾生态型德育的深化,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工作重心,引领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全员参与的合力育人机制,建设专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课堂为主渠道发挥立德树人的实效。通过建立一个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立一批思政课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一支思政课教师宣讲团,培养思政学科带头人和思政课名师,打造思政课理论示范课、精品课,评选优秀思政课教案和讲义,开展一次全区思政课成果展示活动,办出荔湾中小学思政课特色和品牌。
展望未来,为实现面向2030年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我区的德育工作将继续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德育顶层设计,全力构建中小幼职一体化德育体系,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主渠道,利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途径,不断提升教育内涵发展能力,创新德育模式,创建思政课荔湾新品牌,继续做强家庭教育荔湾品牌,引导各校挖掘德育特色,实现德育资源共享共建,进一步完善我区的生态德育环境,促进区域生态型德育的再深化,推进我区德育工作实现新突破。
责任编辑︱李 敏
标签:广州市荔湾区论文; 中小学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特色论文; 和谐育人论文; 教育督导室论文; 生态型论文; 人民政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