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品质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突破口。它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新知识产生,前几年还是尖端的东西转眼间又成为了昨日黄花。一个人一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很快会遗忘殆尽,而惟有优异的思维品质才会永驻大脑,随时为我们享有,发挥出无限的潜能。因此,化学教学大纲十分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高,高考化学试题也十分注重对思维品质的考查。下面以《硫 硫酸》的复习教学中如何以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品质谈几点做法。
一、多向拓展,激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维多向发散的广阔程度。它集中表现为思路宽广,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能用多方面的知识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广阔性是创造品质的评价指标之一。
在复习硫酸的性质时,我设计了如下的讨论题:如何鉴别失去标签的一瓶浓硫酸和一瓶稀硫酸?题目一出现,学生觉得正对“胃口”,热情顿时高涨,纷纷展开讨论,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屑回答的样子,认为题目太简单。接着我说:“同学们,我们不能仅满足于会做,关键是看谁的鉴别方法最多。”这时,许多同学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还有的同学将各种方法罗列在练习本上,较起劲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讨论,我和同学共同归纳出了主要的16种鉴别方法:(1)估算法(称量法),(2)粘度法,(3)沸点法,(4)稀释法,(5)露置法,(6)浓盐酸(浓硝酸)法,(7)石块法,(8)胆矾法,(9)无水硫酸铜法,(10)食盐法,(11)导电法,(12)铁铝法,(13)铜炭法,(14)蔗糖法,(15)纸棉法,(16)碘化钾法。
然后请同学介绍各自的解题思路,并对各种方法做出相应的解释。
这种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问题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应变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意识,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大力提倡。
二、层层推进,激活思维的严密性
思维的严密性是指思考问题的严密程度。它集中表现为能多点、多面、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和思考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把握问题的各种细节,挖掘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化学问题作为一个科学系统,内涵丰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层层推进、步步为营,以确保思维达到严谨缜密。
例如,在复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我创设了下列问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某混合气体中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二氧化硫?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和引导。然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到该问题的五种不同层面:
(1)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品红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2)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和品红溶液。
(3)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4)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品红溶液、饱和的NaHCO[,3]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5)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品红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再让学生反思、辨别、评价,选择出正确答案为(5)。
通过这种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思维方式,不仅使学生直逼答案,而且通过分析暴露学生的思维缺陷,使全体学生从反面认识到思维严密性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三、挖掘隐含,激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为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刻地理解概念、原理和深入地钻研问题。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深挖细究,追本求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一定会深刻牢固、灵活得多,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大有裨益。如对隐藏型化学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善于挖掘隐含条件的弱点,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吃透题意,以扫除思维障碍,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例如,有一硫酸和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4mol/L和2mol/L的混合溶液,取出其中的10mL,加入0.96g铜粉,共热,充分反应。试求:在标准状况下可收集到多少毫升气体?
乍看起来,很多学生都会想到直接根据反应
这种解法似乎无懈可击,其实此题有4个隐含条件:(1)两种酸溶液的浓度,(2)NO[-][,3]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3)该变化的实质是离子反应,(4)过量的准确判断。尤其是作为解题关键的(2)、(3)两点,隐蔽性很强。
按上面错解,反应后铜有剩余,而溶液中仍存
四、快速转向,激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就是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集中表现为善于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观察和理解问题的角度,揭示问题的本质联系,机智地解决问题。化学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不受思维定势和固定模式的束缚,善于发现新的条件和新的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思维策略,寻找新的途径的方法。能否合理地调整思路或变通问题是衡量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标志。化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障碍、创设一些“美丽”陷阱,促使学生思维经常处于那种“从另一角度思考问题”的状态中,灵活转换思维,最终解决问题。
例如,某无色溶液,其中有可能存在的离子如下:
取出该溶液,进行有关实验,实验结果如附图所示:
附图 实验结果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沉淀甲是____,生成该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2)沉淀乙为____,由溶液甲生成沉淀乙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3)气体甲的成分有哪几种可能组合?____。
(4)综合上述现象,肯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
对于淡黄色沉淀甲,许多学生很快想到是溴化银(这就是陷阱!),以此肯定溶液中一定含有Ag[+],而溶液中的阴离子是哪几种呢?根据盐的溶解性,题目中的任何一种阴离子都不可能。此时学生思维受阻,迫使学生抛弃溴化银,改变思维角度,将研究对象转向其他物质。根据题干信息,学生很快将目标锁定在硫磺上。对于白色沉淀乙不少同学认为是碳酸钡,其实原溶液中有SO[2-][,3]而不可能有Ba[2+],思维需及时转换到其他金属元素上来,进一步还要改变分析问题的角度,从盐类水解方面推断为Al(OH)[,3]。
由于这种训练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有利于学生克服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对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不可忽视的功效。
五、质疑求真,激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就是思维活动中的独立分析和批判程度。它集中表现为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具有明辨是非,正确合理地评价他人和自己的思维、行为及其结果的能力。有学者指出:“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个人,社会的发展不可想像。”批判的思维是创造的重要内容,有批判才会有鉴别,才会有创造。行为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人在与失误做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思维的批判性品质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求真,做到不唯书,不唯师,不迷信权威,敢于“挑刺”,敢于说“不”。勇于发现和捕捉对方的问题和错误,大胆亮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见解。
例如,对于课本中“在实验室里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SO[2-][,4]时,常常先用盐酸或稀硝酸把溶液酸化,以排除CO[2-][,3]等可能造成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出现,则说明原溶液中有SO[2-][,4]存在。”这段叙述,首先,我引导学生全面回顾上述两种酸和有关离子的性质,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力求有新的发现。然后由学生仔细推敲,列出以下多种可能:
A、B组合:①氯化钡溶液、盐酸,②氯化钡溶液、硝酸,③硝酸钡溶液、盐酸,④硝酸钡溶液、硝酸。
C、D组合:①盐酸、氯化钡溶液,②盐酸、硝酸钡溶液,③硝酸、氯化钡溶液,④硝酸、硝酸钡溶液。
再让学生开展评价,他们很快便发现了叙述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在教学中经常贯穿这种深挖细究的质疑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化学知识和方法,而且极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六、设计实验,激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完成思维活动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的独立程度。它集中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打破定势,不循常规,勇于创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是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的手段,而且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载体。在化学实验教学和备考复习中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有着广阔的天地和极大的优势。
例如,设计实验,测定一瓶长久放置而部分被氧化的亚硫酸钠晶体的纯度。我要求学生根据Na[,2]SO[,3]和Na[,2]SO[,4]的性质,对实验方法和大致步骤进行规划和设想,提出可行性方案,然后由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索,运用实验设计原则和已掌握的实验方法独立设计方案。最后汇总出了如下7种方案:
(1)BaSO[,4]称重法:称取样品mg,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溶解,再加入过量BaCl[,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重,得到ng固体。
(2)SO[,2]称重法:称取样品mg,加入足量的硫酸溶液,将生成的SO[,2]全部赶入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求得干燥管在吸收SO[,2]前后的差量为ng。
(3)样品强热法:称取样品mg,在空气中煅烧至质量不再变化,干燥、冷却、称重,得到ng固体。
(4)S称重法:称取样品mg,溶于水配成溶液,加入过量的Na[,2]S溶液后,再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洗涤、干燥、称重,得到ng固体。
(5)量气法:称取样品mg,加入足量的硫酸溶液,收集并测得SO[,2]的体积。
(6)滴定法:
A.称取样品mg,配成溶液,取出体积V[,1]mL,用cmol/L的标准碘水滴定,消耗碘水的体积为VmL。
B.称取样品mg,加入过量的c[,1]mol/L盐酸V[,1]mL溶解样品,取溶解后的溶液V/10mL(密度不变),用c[,2]mol/L的NaOH溶液滴定,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为V[,2]mL。
再进一步明确,如果要获得最佳测量结果,应该采用哪种方案呢?这时,学生收敛思维,对以上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合理评价,分析各种方案中可能出现的误差以及误差的大小,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设计,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全面丰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而且能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迁移、拓展和创新实验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