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河道共同发展背景下的水利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李兰晶

生态治理河道共同发展背景下的水利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李兰晶

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支队 443000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河道生态治理的共同发展这一背景之下水利总体规划设计开展深入研究及探讨,望能够为今后此方面工作高效化进展提供指导性的建议或者参考。

关键词:生态治理;河道;共同发展;水利;规划设计;

前言

伴随着城市化建设持续发展,各类化工企业呈规模化发展,生产活动明显增加,各种活动运行均会严重影响到城市河道与生态,破坏河道及生态循环,不利于人类的健康发展。对此,深入研究河道生态治理的共同发展这一背景之下水利总体规划设计有着一定现实意义及价值。

1、现实问题分析

1.1 在水利建设方面

水利工程,属于我国利用资源重要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结构,其对自然河道的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来说,属于新增结构,河道的生态系统有着自身循环及发展的规律,在水利工程的结构进入后,导致河道的生态系统整体自然循环发展改变,破坏作用较为明显。水利工程,通常会在河道外围部分建设大坝,该大坝结构会导致河道净化方面功能降低,城市污染元素逐步进入到了河道,河道难以实现自主净化处理, 促使河道污染方面问题更为严重,不利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的共同发展。

1.2 在农业生产方面

我国农业在生产规模上实现扩大化发展,开发自然生态的土壤资源,农业种植过程中,对农作物的高效生长有着促进促进,防控病虫害期间,通常会大量使用化学类农药,土地当中农药的残留物质会破坏土地结构。农业生产期间,会促使河道岸边上进行同类植物种植,改良土壤,破坏了河岸整个生态系统植物的多样性,河岸整体生态环境的循环及发展将难以持续,大部分生物难以该河岸的生态环境当中栖息之地,最终导致河岸整个生态系统水文条件降低,存在严重水土流失方面的问题。

1.3 在城市结构化建设方面

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整体结构发生变化,陆续实施各项的建设工作,直接影响到城市河道、岸边、地下与地上等各种结构。城市部分连接着地表结构地面材料,往往透水方面性能交叉,以至于地下水与河道的水系统之间难以实现高效化循环运行,促使河道与地下水在水位方面有着差异性存在,常常有洪峰、洪涝、缺水等各种灾害问题出现。城市建筑结构方面,高层类建筑持续增加,城市当中空气生态综合系统循环有阻挡物出现,空气污染有集中现象出现,难以在较短时间段内消散污染气体。城市为能够改善这一污染显著,开展绿化建设各项工作,但建设绿化结构期间,未能够充分考虑到其与河道的生态系统相互间适应性,以至于难以实现河道生态治理共同发展。

1.4 在饮水工程方面

饮水工程,无论是对于城市、还是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来说均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城市及农村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然则,实际上各地区在饮水工程的建设水平方面难以实现统一化,差异性显著,饮水工程具体建设时,在物力、人力与资金各个方面均有问题存在,略显不足。部分地形复杂及偏远的山区,增加了建设饮水工程难度系数,直接影响着我国在水利方面的整体规划建设,更难以实现生态化治理河道的共同发展。

2、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

2.1 规划设计水净化综合系统

2.1.1 设计人工湿地

湿地环境,可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在该环境之下更易于植物存活,植物有着较高生长效率与质量。伴随城市的变化发展,生态治理的河道自动净化方面能力被逐渐削弱,规划设计人工湿地,可结合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净化处理城市污水,确保河道净化能力能够得到回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设人工湿地,需要科学配比混合煤渣、土壤、砂、石等各种材料,构建起的这种湿地结构应当形成在植物良好生长环境当中,在该人工湿地内部种植各种适宜植物,确保能够与河道的生态治理相结合这一水利整体规划设计效果,人工湿地在结合河道的生态治理综合系统后,提升了自身净化能力,在该人工湿地当中植物与生物膜均具备着较强净化方面的能力,通过规划设计人工湿地,针对城市区域内部水生态的循环整个系统健康修复方面有着较大的意义作用,更好地实现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及发展。

对此,规划设计人工湿地,属于城市实现生态化发展重要举措,规划设计实施期间,务必要遵循着河道、生态治理的共同发展这一基本原则,先在城市最适宜区域范围内进行人工湿地建设,尤其是对于严重水污染区域,在具体规划期间务必综合分析其周边生态环境及河道环境相关因素,不可破坏生物;在人工湿地内部植物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应当格外关注,尽可能选择有着较高成活率、较强耐性的一些植物种类,确保处于恶劣环境之下植物可顽强的存活下去,确保人工湿地整体规划建设能够发挥良好的净化作用;此外,还需保证该人工湿地有着良好景观价值与经济价值,保证其有着较高的美观性,促使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及良好发展能够得以实现。

2.1.2 设计生物浮岛

生物浮岛,属于借助自然生态化循环规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在水生类生态系统当中实现植物种植,促使一个完整性循环链能够形成,增强河道自身净化能力,实现河道生态治理共同发展。生物浮岛,属于富氧化水质上层位置表面结构进行植物种植,水生态的系统内部加入相应植物,该植物根部处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环境当中,植物的根部以上所有结构全部裸露于水面之外,并与外部环境逐渐形成了一种生态系统。在河道内部生物,能够吸收着植物根部营养,比如食草鱼;它根部含大量的微生物,可生化降解水系统当中污染物质,并转换成为氮磷类营养物质。在植物上部门结构当中,有着遮挡阳光作用,对系统内部藻类物质生长可起到抑制作用。植物,属于河道系统部分与外部生态系统实现有效连接的一个通道,该植物经自身结构把氧气逐渐转入至水系统当中,把甲烷、硫化氢等各种污染性气体从该水系统内部排除出去。植物生长期间所获取果实可实现定期售后,经不同种类植物搭配种植,可促使河道生态治理的共同发展。常见生物浮岛如水、芹菜、水稻、水浮莲、美人蕉等等。

2.1.3 设计花水路

规划设计花水路,其对于河道水的净化系统实现良好循环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然则,规划设计花水路期间,实际应用广泛度方面相对较小一些,花水路方面技术仍处于研究试验阶段,但是,其各项的研究试验操作成果均较为显著。花水路,属于河道系统内部所建设的引流管道,可以把河水逐渐引入到管道内部。管道上面进行植物种植,同生物浮岛原理,该植物能够在管道内部实现水净化处理,待完成净化后经管道逐渐汇入至河道中。花水路各项技术,针对城市河道与地下水的水量可起到调节作用,实现水资源的高薪净化处理。对此,在今后河道生态治理的共同发展背景之下水净化综合系统规划设计当中,花水路将发挥关键作用,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发展空间。

2.2 规划设计防汛系统

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们针对于社会建设方面有着更高要求及标准,在规划设计防汛系统方面,堤堰、路桥、水闸等规划设计不但应当保证质量及实用性,还应用与河道生态综合治理相结合,实现共同发展。对此,规划设计该防汛系统期间,设计者务必要加强与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工作者们沟通交流,以确保此项规划设计实践工作能够高标准化、高效化完成。

3、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科学地落实水利工程方面的规划设计,可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维持和谐发展状态,实现生态化治理河道的共同发展。对此,要求实施水利方面规划设计期间,必须本着实现生态化治理河道的共同发展这一目标,着重考虑到生态化治理河道这一方面因素,以实现水利工程方面高效化、科学化的规划设计,为河道综合治理及城市水利方面的建设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茆福文, 林旭, 李卉,等. 基于生态景观河道共同发展的水利规划设计[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22(14):138-139.

[2]李根. 生态景观河道共同发展的县城水利规划设计研究[J]. 江西建材, 2017,26(18):134-135.

[3]傅强. 农村河道整治及生态治理措施探讨 [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6,19(11):203-204.

论文作者:李兰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  ;  ;  ;  ;  ;  ;  ;  

生态治理河道共同发展背景下的水利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李兰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