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历史观与世界近代史教学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现代历史观与世界近代史教学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现代化史观与世界近现代史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现代史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新课标与新课程理念推广以来,传统的革命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多种新史观的运用。体现新史观的试题在高考中也时有出现,这其中又以现代化史观最为常见。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化过程,它有共同的指向和相似的内涵,虽然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具体模式有所差异,但无论哪种模式,其成败得失都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基于这种巨大的现实意义,现代化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史实零散分布于必修教材中,这给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史体系和现代化历程造成困难。本文仅以现代化史观的运用为视角,着重探讨高中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策略。

自二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现代化研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成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同时,来自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者纷纷涉足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题。要想研究现代化史观下的历史教学,首先就必须弄清现代化的内涵。

提起现代化,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这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是其全部。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把现代化的概念总结为:“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①显然,现代化不仅是指经济领域的变革,还包括社会其他方面的综合转型。南京大学杨豫教授认为现代化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②北京大学孙立平教授将现代化的内容概括为:“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以效率和民主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城市化;以阶层制为起点的组织管理现代化;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文化和人及生活方式的现代化。”③可见,现代化是一个社会整体变迁的过程。因此,教学中也应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从多角度去剖析现代化的内涵。如何才能将零碎的教材内容有序地整合到位?教师必须清晰了解现代化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进程,并构建现代化史观下的世界近现代史体系。

(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众所周知,现代化最早是以资本主义的形式出现,而资本主义起源于西欧,脱胎于西欧的封建社会。因此,探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首先就要研究西欧的前现代社会。

可以说,西欧的前现代社会虽然从性质上属于封建社会,但在社会结构上却呈现出许多与东方截然不同的特点。在以庄园制为基础的封建制度下,国家内部没有高度整合的行政司法体系,也没有常备军,封主与封臣间是一种契约关系。“正是这种西欧式的封建等级结构,而不是东方式的中央集权结构,为新生产力因素提供了活动空间……使新兴生产力因素以自由城市为依托而较易发展”。④因此,在经济上,西欧的城市和商业始终游离于主流体制之外,形成了早期的市民社会,并最终成为封建制度的掘墓人。厉以宁教授认为,西欧封建社会各权力结构之间出现了空隙,便于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滋生和成长,并与体制内的权力中心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⑤所以,在前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产生于西欧的独特性,才使西欧最先用资本主义的方式打开现代世界的大门。

当然,无论这种特殊性有多么大的潜力,中世纪的西欧无疑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然而,公元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真正为西欧新文明的诞生开辟了道路,中学历史教材关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叙述也是从这里开始。

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封闭的社会,而现代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人的解放。亨廷顿认为现代化就意味着人们相信凭借理性行为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⑥文艺复兴就为这种相信迈出了第一步。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人的价值被重新重视,理性取代神启,长期受到基督教禁欲主义压抑的人性欲望得到释放,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模式由此确立。在此基础上,一个多世纪后的宗教改革进一步打开了自由思想的大门,破除了教会对人精神的控制,并改变了神权与政权的相互关系。同时,由于黑死病造成的大量劳动力丧失,封建领主被迫放弃劳役制而改用土地出租的方式吸引劳动力,农奴转化为租地农民,农奴制随之解体。人身的束缚、思想的束缚及精神的束缚相继被摆脱后,落后西欧的枷锁全部解除了。

地理大发现是西欧走向现代的推动力。伴随着海外贸易的空前发展,西欧本身资本流通、贸易的种类和数量都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结构和组织方式都改变了,公司制、契约及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起来。教材中称此为“商业革命”。浓厚的商业氛围引发的是商业精神的空前高涨,重商主义成为最流行的学说,新的价值观念从根本上冲击着农业文明。此外,商贸中心的转移和世界整体市场的扩大,都在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至此,西欧积聚了一切向现代社会转型所必备的条件,蓄势待发。

当然,具备条件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已经启动。在1500年左右的重大事件中,许多西欧国家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站在了冲向现代的起跑线上,但只有英国起步最早,究其原因,是其最早克服了专制制度。事实证明,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现代化比经济现代化更早起步。政治现代化的目标是克服专制,“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⑦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宽松的国家,为创造发明提供了条件。18世纪最后的几十年,英国经济出现了飞速增长,1851年的第一次世博会更是将英国空前的繁荣与富足展现于世。

工业化的西欧先行者为世界树立了榜样,现代化效应出现了。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实行变革,形成了追赶现代化的浪潮。19世纪中期后,德国统一、意大利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都在为经济发展创造合适的政治条件。在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现代化进程后,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逐步形成。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新兴工业部门不断涌现,重工业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重心,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民主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并逐步成熟,教材中提及的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一步。政党组织普遍出现,依法治国成为一种共识,自由主义广泛传播,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成为信念,城市化高度发达。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欧的力量强大并形成绝对优势,并逐渐向世界各个文明的核心区推进,包括中国、印度的古文明地区,现代化推进到全球扩张阶段。至二战以后,现代化席卷全世界,可以说,全世界没有哪个角落不被它卷入其中。“由于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自动力、自组织、自主性的新机制已形成,这一历史性的大变革才可能扩散为全球性的大趋势。这就是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内在合理性”。⑧

当全世界都被纳入现代化进程、发展中国家为现代化拼搏之时,发达国家也并没有停止现代化的脚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发展了几百年的西方现代化弊端凸显,资本主义开始了反思与修正。这首先表现在国家对资本主义运作方式的干预上。私有制依旧神圣,但却不再“不可侵犯”,在资本所有权方面实行“人民化”,制造大量的小私有者,工人阶级的上层与中等阶级下层之间界线模糊,两极社会结构逐渐变形为中间集团膨胀的纺锤社会结构,人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情趣及政治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资本主义自我修正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福利化。国家介入分配的过程,使财富的巨大差距得以缩小,同时又为最广大的国民拉开一张安全网,使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在这样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变得平等,财富分配也相对合理,人人都能享受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好处,富裕成为发达国家最显著的特征。现代化在西方出现了新的转型,开始迈向“后现代”社会。此外,工业化早已完成,“后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已不再靠传统的农业或制造业。因此,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的信息产业更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普遍由关注生产转向重视消费。

当然,现代化发展到今天,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材中提及的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恐怖主义等等。所以现代化并不是理想的天国,把现代化看做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是不现实的。西方国家的现实正好说明了这点,这也提醒中国的现代化要努力避免这些弊病。

(二)现代化史观下的世界近现代史体系

世界史内容浩瀚如海,庞大复杂。而中学教材又将众多的内容割裂成零碎的片段分散在不同的单元中,学生学习时难免顾此失彼。因此,形成完整的世界史体系就非常重要。自世界迈入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事件,所有的变化都在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现代化。因此,以现代化为主线建立世界近现代史体系最能有效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学生把握。

按照钱乘旦先生的划分,现代化史观下的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⑨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涌现出几类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并且先后崛起了一批世界强国。不同时代的强国引领了不同阶段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这些国家本身也就体现了这些时代潮流。因此,把握强国的崛起历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世界历史的整体脉络。

在早期重商主义时代出现的世界强国是葡萄牙与西班牙,这也是教材中提到的最早的强国。他们在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过程中最早建立了民族国家,又最早用国家的力量推行重商主义。因此,两国从地理大发现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并由此得到了领袖地位,但被随后兴起的荷兰全面取代。荷兰虽然小,但却是一个商人的国家,公元1600年左右时,荷兰拥有的商船居然超过了1万艘,荷兰人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体系,荷兰的世纪可以说代表了重商主义的鼎盛时期。然而,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荷兰制度创新的精神迅速消退,当工业资本主义到来时,其被英国超越便是注定的了。

实际上,英国在崛起的早期,王权推行的依旧是重商主义,但它的重商主义却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即重视生产。因此,英国政府把发展手工业作为重要的国策,这为其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688年,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统治,王权逐渐虚设,成为立宪君主。民选的代表通过议会治理国家,并掌管国家财政。通过这样一个改造,英国政府变成了一个公司董事会,有产者管理国家,财权与政权高度吻合,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之本质相适应的政治形式被创造出来。这是一次巨大的制度创新,英国从此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此后,英国全面接收荷兰的遗产,银行证券、股份公司、资本市场都在英国建立并完善起来。国外,殖民活动进入高峰;国内,手工业蓬勃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到18世纪,英国已存在合适的政治与社会环境,由英国发动工业革命已是水到渠成。1848年,英国铁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2,煤是2/3,棉布达1/2以上,铁路超过1万英里,贸易总额占世界总量的20%~25%,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是一个国家可以控制整个世界⑩。英国开创了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强国”经历说明,现代社会的出现需要有合适的制度保障,只有先创造制度保障,才能走进现代化的轨道。法国的经历与英国大致相似。

相对英、法而言,德国是后起的国家,它的成功归功于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在国家的指导下,人力、物力可以更合理的利用,工业化成了国家的目标,也是国家行为。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政府有意识地指导重工业发展,电气、化工、钢铁等产业迅速崛起,德国超越第一次工业革命直接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它用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英国近百年才得到的成果。到19世纪末,德国已是工业强国,1870年的德国工业产值只占世界总额的13%,而到1913年,德国已超过英国占据世界总额的16%(11)。与德国相似的还有日本,它们开创了一种与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不同的模式,在保留资本主义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改变了经济运行的方法,追求高速工业化。这种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影响巨大,20世纪以后,人们越来越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

超越英、法、德、日的世界性强国是美国,它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集大成者。作为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美国在独立之初就汇聚起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发展的最高成就。国家政权强大而统一,联邦政府分权但不分裂,地方政府高度自治,人民有充分的自由却不可胡作非为,法治高度发达。19世纪中期的西进运动和南北战争更是为美国的现代化打了强心剂。至20世纪初,美国的制造业生产总值超过了英、法、德三国的总和,成为最大的工业国家。但美国最终超越英、法等国还要归功于“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出现,契机便是20世纪20年代末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罗斯福开创了资本主义新的发展方向。“为了拯救市场,拯救在市场条件下继续维持的自由资本主义,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市场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保留下来,买卖的过程也应该一如既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12)于是,市场的作用和国家的作用都得以发挥,混乱的市场竞争中被加进计划因素,它改变了自由资本主义运作的方式,却又并非使用德日式的“统制主义”手段,这是资本主义各种因素的集大成,是一种新形势下的资本主义,这种新模式使美国克服了自由资本主义模式一直存在的制度性障碍,从而成为新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头羊。时至今日,美国的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强国(13)。

当然,除了这些资本主义强国之外,世界近现代史上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强国——前苏联。与资本主义强国不同,前苏联自建国以后便开创了一种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者称为计划指令型模式。这种模式在创建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发挥了极大的效力,前苏联能在20世纪取得强国地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种模式。但依靠计划指令来发展经济,弊端也显而易见,这种体制所带来的矛盾最终不可调和,因此,前苏联的强国地位只能是昙花一现。

总而言之,从世界现代化的历程来看,世界强国与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反映,它们既是时代的产物,反过来又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所以,了解世界强国的现代化历程,理解各类现代化模式,是完整把握世界近现代史必不可少的因素。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是按照模块分类,从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来看,谈不上通史概念,更无法体现现代化史观下的世界史体系。那么,研究现代化史观和世界近现代史体系,意义何在?我们不妨来翻看一下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世界史部分究竟考查了哪些内容。

以江苏卷为例,2008年江苏卷第23题就考查了现代化历程中两种典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此题共选取了4个典型国家,通过对比来分析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模式的得与失。2010年江苏卷第23题以图片资料的形式考查了工业化时期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弊端。2011年江苏卷第24题A结合了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时事,考查了政府主导示范效应下的日本现代化模式,因为是选修,原题在此不再罗列。

以上江苏卷的这三道题目,明显体现了同一个考查主题,那就是现代化模式。2008年考查了自由放任型与计划指令型发展模式的对比,2010年考查了计划指令型模式,2011年考查了政府主导型模式,现代化的三种模式被全面考查,无一遗漏。

2009年江苏卷第23题则选取了英国史,以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和影响为切入点,目的是考查英国现代化在制度上的保障。无独有偶,2011年江苏卷第23题又命中了英国史。此题题干中明确提到英国为现代化的领头羊,并在此前提下,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工业革命进程中民主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最后,我们再来看2012年江苏卷的第23题。我们惊奇地发现,2012年江苏卷再次选用了英国史,这次考查了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福利制度。高考为何如此偏爱英国,显然是因为英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军地位,具有示范效应。既然2009年考查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2011年考查了英国的经济工业化,那么2012年再去考查英国在社会领域的现代化就不足为奇了。

回首2008年以来五年的高考试卷,世界史在必修部分考查的5道大题居然无一例外都从现代化的角度命制,牵涉内容也都为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五年的命题,不能不说给我们以重大启示:新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是高考命题专家们最热衷的,那么按照现代化史观的思维来筛选考查的内容,一些重要的国家,重要的时期,典型的现代化模式必然成为考查的热点。此外,从这五年的命题来看,对于已经考查过的考点并不规避,会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考查。这些命题特点和趋势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绝不能就教材论教材,而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构建。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使用的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必修一教材中有关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共3个单元,分别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其中完全符合政治现代化主题的恐怕就只有欧美代议制的相关内容了,而另两个单元更多的还是在谈阶级斗争与国际关系,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可以形成主次之分,突出政治民主化的主线呢!同样,再看必修二。必修二中有关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共4个单元,其中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论述了近代以来世界工业化的历程,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别论述了20世纪以来两种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涉及社会领域的福利化问题,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论述了工业化完成后,后现代社会体现出的一些新趋势。4个单元的内容都与现代化的主题高度吻合,这是否可以提示我们,必修二中的世界史内容承载了现代化史观的主要内容,必然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高命中区域,所以我们看到江苏卷中世界史部分的5道大题有4道都来自于必修二。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后两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内容是现代化在准备和启动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论述了自然科学的巨大成果,这些对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精神的解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则与现代化的主题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同模块中的世界史内容与现代化史观的契合程度是不一样的,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相较而言,必修二模块中的世界史内容分量最重,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对单个知识掌握到位,还要努力将单个知识放在现代化体系中与政治、思想文明结合起来宏观理解。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按照上文所述的世界近现代史体系将教材的内容重新归位:

第一,准备阶段: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第二,启动阶段: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制度保障下的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的推广,美国总统共和政体的确立,物理学中经典力学的诞生;

第三,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面开展,进化论进一步解放人的思想;

第四,转型阶段: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带来的现代化模式转变,前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得失,工业社会后出现的新变化,区域化及全球化的产生。

按照这样的归位,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一些重大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同一时期有哪些历史事件可以横向比较,都可一目了然。学生如果能够把握这样一条主线,形成通史思维,拿到试题需要分析一些诸如原因背景、影响后果或归纳对比的设问时,自然游刃有余。此外,对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国家,如英国、美国,现代化过程中具有转型特点的重要事件,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罗斯福新政、后工业社会的变化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特别强调清楚,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因为这些题材必然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域。

高中历史课程究竟该如何教?这是每个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让有限的课堂得到最大利用?怎样才能使学生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复习中收获最多?这些都需要依靠我们历史教师对教材的宏观把握。以本文所讨论的世界近现代史为例,这段内容纷繁复杂,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只是若干个看似无关的零碎片段,学生在学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后,要过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接触到英国的工业革命。如此多的国家,如此多的事件,学习的时间战线又拖得如此之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必然是一团混乱。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学中就必须向学生传递体系理念,教师的通史思维就显得格外重要,即使这种体系的构建在新课教学中无法完全达成,那么在高考的总复习中也一定要落实到位,因为通史才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征。此外,详略得当地处理教材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而判断教材内容主次的重要标准还是课标和高考。江苏卷近5年高考命题中出现的世界近现代史部分试题,一会儿是美国,一会儿是前苏联,一会儿是英国,一会儿又是日本,看似毫无规章可循,实则所有的选材都可从现代化角度考虑。而现代化的内容再多,命题专家的立足点也必然只能是课标中规定的内容,了解这些,中学教师在面对高考时才能有的放矢。

关注学术,研究高考,这应该成为每一个历史教师终生奋斗的目标。只有不断关注学术研究的成果,不断提升自我的史学修养,从学术的角度研究课标与教材,我们才能摆脱死教书、教死书的现状,真正完成历史教学应该完成的使命。

注释:

①⑥[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30、98页。

②[美]C.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7页。

③孙立平:《社会现代化内容刍议》,《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第1期。

④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6页。

⑤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页。

⑦[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⑧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⑨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5-299页。

⑩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20页。

(11)[日]宫崎犀一:《近代国际经济要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22页。

(12)[意]杰奥瓦尼·阿锐基:《漫长的20世纪》,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19页。

(13)钱乘旦:《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世界历史》2004年第6期。

标签:;  ;  ;  ;  ;  ;  ;  ;  ;  ;  ;  ;  ;  ;  ;  

现代历史观与世界近代史教学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