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钱学森的科学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科学论文,钱学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钱学森的科学观,我仅从他的宇宙观、他的科学技术体系构想以及他对科学的社会作用的看法这三个方面予以论述。
一、统一而多层次的宇宙观
钱学森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无限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深入、不断扩大,永无止境。他依据20世纪物理学、天文学的成就提出,在人们观察和认识宇宙时惯用的“宇观”、“宏观”、“微观”之外,还要树立“胀观”与“渺观”。
1985年1月, 他在一次报告中说:“现在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高能物理、基本粒子。这些学问实际上是说明: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世界。从17世纪的牛顿力学开始,我们研究的是宏观世界,就是从太阳系到地球上的东西,如汽车、人是如何运动的,这些是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到了本世纪初,特别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发生了这么两件事:一是量子力学的出现。量子力学研究的是比分子更小的东西。分子的大小为10[-8]厘米,在这个尺度以下,牛顿力学无能为力,要用量子力学。这就是从宏观到微观,宏观用牛顿力学,微观就要用量子力学。二是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如果研究范围扩大到比太阳系还要大,如银河星系,牛顿力学也就不行了。银河星系象个大盘子,直径为10万光年,对这样大的范围进行研究就要用广义相对论。所以,天文学家说,宏观尺度以上,还有一个叫“宇观”。这样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大的是“宇观”,其次是“宏观”,最小的是“微观”,研究的对象分别是银河星系、山川物体和基本粒子。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现在发现微观世界中,物体之间有四种作用力,最初的是万有引力,稍大一些的是弱作用力,再大一些的是电磁作用力,最强的是强作用力。物理学家觉得这四种作用力太多了,于是要求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把这四个作用力统一起来,这就是大统一场论。在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中,现在发现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就必须考虑一种新的作用力的场,这种新的场是英国爱丁堡大学希格斯发现的,这个场就被称为‘希格斯场’。这个场极细小,远远要比基本粒子小,它的大小为10[-34]厘米,所以‘微观’不行了,需要有一个新概念,这就是微观以下的一个层次,我称之为‘渺观’。渺观中的希格斯场恰恰又可以用来解释我们现在的宇宙是怎样形成的,这样最小和最大就联系起来了。
“过去在物理学界和天文学界曾根据天文观测提出一个叫‘大爆炸理论’的学说,它认为我们现在的宇宙,从望远镜观测的结果来推算,大约的尺度是100多亿光年。但如此大的宇宙开始时是很小的, 是逐步膨胀的、‘爆胀’的。这一理论过去曾碰到过问题,宇宙在爆胀的第一瞬间之前是什么东西呢?这在哲学上解释不通,这个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提出过。现在用‘希格斯场”可以解释了,爆胀的过程是很复杂的,这不是唯一的爆胀,宇宙是无限的,这一爆胀只是宇宙的一个局部的爆胀。这样宇宙没有起点的问题就解决了。这就不能称为‘大爆炸理论’,而要称为‘膨胀理论’。所以,在宇观之上,还有多个宇宙同时存在的问题,这是由‘膨胀理论’引起的,我给它起个名字叫做‘胀观’。”
由此可见,钱学森把世界暂划为五个层次之说,提出树立“胀”、“宇”、“宏”、“微”、“渺”五观,既反映了他坚持唯物主义宇宙观对世界本质、本源的科学观点,又表明他根据新的科学成就,从哲学高度上扩展了认识宇宙的视野,为从各个层次上进一步深入、统一研究宇宙世界打开了通道。
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运动的规律到底是决定性的还是非决定性的问题,古往今来,在哲学界、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钱学森认为,“决定性与非决定性是辩证统一的,这就是混沌与有序的相互关系。”“是低层次的混沌产生高一个层次的有序。”客观世界的规律是决定性的,“但由于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局限性,会有暂时要引入非决定性的必要。这是前进中的驿站,无可厚非,只是决不能满足于非决定性而不求进一步的澄清。”
由此,钱学森猜想:“微观层次的量子力学所表现出来的非决定性,实际是决定性的渺观层次中十维时空运动的混沌所形成的。本来是决定性的运动,但看来是非决定性的运动。这是因为超弦的渺观世界是十维时空,有六维在微观世界看不见不掌握,因而有六个因素没有考虑漏掉了,可以说是因为微观世界科学家的‘无知’,造成本来是决定性的客观世界,变得好象是非决定性的了。”
钱学森关于“决定性与非决定性”的观点,反映他对世界的认识不但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他以大胆的科学猜想,说明了世界的统一性,描绘了世界多层次的图景,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不致陷入迷惘,乞求上帝。
正是这种统一而多层次的宇宙观,成为钱学森科学地观察与认识宇宙、世界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
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观
几十年来,钱学森在从事“两弹一星”的研制、发射以及参政、议政的工作中,时常有一种沉重的感受而至今未泯,这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隔、分离。一些自然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不关心政治,不懂经济、军事、法律、组织管理;而一些革命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又往往不懂自然科学技术,看不到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对社会、经济、人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以至文学艺术的巨大影响。这两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力量不能自觉地、积极地互相促进和补充,拧不成一股绳,由此影响了工作效率,甚至造成国家建设上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为此,钱学森尽心竭虑究其原因,认为这里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不少人只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面窄,对科学技术在认识上有错误。
他从当今世界的社会实际和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出发,首先赋予科学和技术以明确的涵义。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的,人首先要认识客观世界,才能进而改造客观世界。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就是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它说明科学知识虽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则是客观的,是主观对客观事物、事件正确的理性认识,而且随着实践与认识的发展,相对真理日益逼近绝对真理,科学所涵盖的领域亦将日趋广阔,无尽无休。
他还指出:“科学工作决不能作假、剽窃等,也不允许虚伪、吹嘘等这类人的存在”,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离不开生产实践、科学试验和一定的社会条件,科学也是在不断与谬误、迷信、伪科学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对于技术如何理解,也很重要。人们往往把技术与科学分开,认为科学是理论,技术就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而钱学森认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学问是技术。”这就是说,技术不是具体的手段、活动、工具、设备,而是和科学一样,也是一种学问,只不过它更接近于生产、实践,包括人类如何改造、控制、利用客观世界达到自己预想目标的系统知识,也包括大量有价值的感性知识。技术所涉及的领域与科学一样广泛,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各门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且还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应用科学、实施工程(如企业管理、法治系统工程等)以及艺术领域中各种惊人的技艺。
钱学森关于科学与技术的界定,把本来就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社会与人融为一体了,也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本来就无法分割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高度上,内在地统一起来了。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是科学,改造客观世界的学问是技术,而技术更具体、更接近于实践。这就自然地形成一种完整的、相互关联的现代科学技术观。
以这种现代科学技术观去看当今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人、人化自然等),钱学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形成了整体结构,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网络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此表系1993年7月8日钱学森绘
钱学森最近又反复说:“我认为总结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为迎接21世纪,我们可以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所有通过人类实践认知的学问,分10大部门和从每个部门概括出来并通向全体系最高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桥梁;它们是:
(1)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 (2)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
(3)数学科学、数学哲学;(4)系统科学、系统论;
(5)思维科学、认识论; (6)人体科学、人天观;
(7)文艺理论、美学;(8)军事科学、军事哲学;
(9)行为科学、人学;(10)地理科学、地理哲学;
随着事物的发展,将来还会出现新的部门和部门概括;在本世纪初人们不是认为科学只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门吗?”
在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外围还有大量一时还不能纳入体系中的人们的认知、作为思考的哲学思维以及点滴实践经验。所以,钱学森说的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有明确结构的。当然它将随着人们的实践而不断发展,人们实践与认识的历史长河,永无止境。因此作为体系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不断发展、深化的。
钱学森还说:“从我个人思想发展过程来说,我在大约10年前,因为看到新学科群起,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三大件是不够用了。所以,从系统思想概念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想法。后来又逐步完善,终于形成现在十大部门的结构。”可见,钱学森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反映了自然、社会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与需要,是他的科学宇宙观的深化。
上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新的科学分类法是钱学森的创见。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又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运动形态及矛盾特殊性,然而它们又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形成各种系统的。由此,钱学森从系统科学的整体观出发,提出科学部门的分类方法应该从研究问题或看问题的角度之不同来划分,而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统一的、同一的,即整个世界。
按此分类方法,各门科学划分大致如下:
自然科学,是从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物质运动系统的不同层次及不同层次间的相互关系这个角度去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
社会科学,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即从人类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内部运动以及客观世界对其发展运动的影响这个角度去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
数学科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的定义、公理和逻辑来自人的实践,它是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经验积累。
系统科学,是从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各种系统的结构、层次、功能、性质等侧面去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
思维科学,是从人脑通过思维活动,怎样处理从客观世界获得的信息,得到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并进行创造性地思维这个角度去展开研究的。
人体科学,是从人体结构和功能态如何承受整个客观世界的影响和作用,获得各种信息,增强体质及发挥人体潜在功能等角度去进行研究的。
文艺理论,固然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但是人与整个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因而也要研究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表现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军事科学,目前已不限于对常规武器的战争的研究,而是涉及整个世界范围内不同集团间的矛盾和斗争,包括“商战”、“科技战”、“智力战”等等。对此钱学森曾强调“要建设信息化、高科技武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要注意研究“军事科学与社会科学有一门非常重要的交叉学科,即谋略学。”
行为科学,是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这个角度去研究如何引导和控制社会中个人的行为的,它涉及教育、道德与法律等,目的在于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的需要。
地理科学,是侧重研究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表层)的,它涉及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宏观规律和综合规律,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是从地球表层与人类社会、与宇宙天体、与人类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中,去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它是所谓生态科学的扩充。
由于钱学森认为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统一的客观世界,区分只在于我们研究的角度之不同,这就从根本上、从学科的横向关系上,拆除了以往各门科学技术之间仿佛永远不可逾越的界隔,显示出各门科学之间本来就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易于开阔视野,系统地、综合地去研究各门科学,启开阻滞科学技术发展的栅栏。这种科学分类的方法,体现了钱学森科学观中系统的、整体的思想。
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纵向关系上来看,钱学森按照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比较间接地联系改造客观世界的原则,把每一个科学技术部门区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三个层次(文艺理论的层次区分略有其特点)。这就鲜明地揭示出近百年来科学与技术之间业已形成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从而便于我们自觉地把科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这就易于明确各门具体科学技术层次在整个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能够及时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找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方法、新起点。
钱学森的科学观有两个重要的特色:一是十分重视实践和经验;二是十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作用。
他在耄耄之年亲手绘制前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图表时特别强调,凡尚不能纳入这个科学技术体系中的、还不成其为科学的,只是一些经验性、非逻辑性的东西,一些零碎的实际感受、直观、灵感、潜意识、甚至梦境,还有一些哲学思维,这些,作为人们对世界的探讨,包括古代的和现代的,都不应忽视,因为它们往往是科学发现与创造的源泉。这些前科学的宝贵认识都暂列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外围,通过人们主动地在实践中反复分析、鉴别、提炼,逐渐将其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汲取进来,上升到理论认识,深化、发展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日益趋近绝对真理。
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结构的层次上来看,钱学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在最高的位置,并赋予它新的含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人类一切实践经验的最高概括”,从而使之更富于科学性与实践性。
早在1978年他就强调:“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于科学技术中的,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哲学不能反对,也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能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1994年他还解释说:“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先着眼于那十架桥梁……。最后再考虑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这对于如何去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钱学森还说,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了人类现在所认识到的客观世界规律的全部精华,因而其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难道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吗?由此,我们重新肯定了古老的哲学(Philosophy古希腊文为Philein=爱和Sophia=智慧)涵义, 使之真正成为“智慧”的学问。
因此,我们要想真正把握客观事物,特别是复杂性事物的整体,得到对它全面、正确、本质的认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知识,甚至许多还不成其为科学的点滴感受和经验,科学地研究和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钱学森认为,也只有这样才能“集大成,得智慧。”这就是他多年来倡导的“大成智慧学”的基本观点。
1995年春天他还说:“大成智慧学是古老的‘爱·智·慧’概念的更进一步,更具体化了”。这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行动的指南!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掌握和运用这种科学观,对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向现代化进军,迎接21世纪!这就是钱学森科学观的现实意义。
三、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观
钱学森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有些发达国家迅速崛起的历程,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固然不可忽视,但是还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日益起着极为深刻、强大、持久的作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包括组织管理)特别是高科技,已成为凝结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
他依据唯物辩证的科学观和历史观提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又将推动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以至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80年代初,他对产业革命进行了历史分期并加以说明,我据此编排了一张简略表,如表2所示。当然, 社会活动中还有另一方面即事业,它包括党、政、军、教育、文化管理、群众团体等开展的各项工作。
表2 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
(第一至第七次产业革命发展略表)
次序科技发展状况 社会生产体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转变
大约发生在一万年 人类从狩猎、采集野果为 原始社向奴隶社
一
以前的石器时代, 生,发展到开始从事农业 会转变
火的发现与使用、蓄牧业、渔业等
(形成第一产业)
大约公元前二百年 农、林、畜牧、手工业、 奴隶社会向封建
二
至一千年的青铜器 采矿、冶金业得到发展, 社会转变
时代以及铁的发现 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商
与使用品和商品交换
十八世纪下半叶至 以机器为基础的近代工业 封建社会资本主
三
十九世纪初,开始 举起,如机器制造、纺织 义社会转变
于英国的蒸气机技 工业、建筑业
术革命(形成第二产业)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 促进电机制造、电讯、交 资本主义从自由
世纪初,物理学革 通航海、运输、国际贸易 竞争向垄断资本
四
命,电磁理论的建 、金融等的发展 主义发展,生产
立,电动机的发明 (形成第三产业) 日趋社会化与私
有制矛盾尖锐
二战以后至今,以 科技业、咨询业、信息业 开始形成包括各
相对论,量子力学 迅速发展.出现世界一体 种不同国家政体
革命为先导,一大 化的生产体系,体力、脑 、不同经济发展
五 批高新技术(核、
力劳动差别逐渐缩小 状况、不同意识
激光、航天、生物 (正确性经四产业)形态为主导、打
工程等)为动力的
破地区界限的联
信息技术革命) 合体——世界社
会形态
即将到来,以微生 以太阳光为能源,利用生 形成从资本主义
物、酶、细胞基因 物、水、大气,通过农、 (向社会主义)共
六
等科学成果为代表 林、草、畜、禽、菌、药 产主义过渡的世
的生物科学与生物 、渔、沙、海业加上工贸 界社会形态
工程技术的飞速发 科技于一体的生产体系形
展成。城乡差别逐渐消失。
(第一产业逐渐变为第二
产业,第二、三、四产业
相互促进)
二十一世纪相继到 人的体质、功能、智能大 叩响共产主义大
来,以人体科学(
大提高,加之先进的科学 门,开创世界大
七
包括医学、生命科 技术与设备促成组织管理 同的人类新纪元
学等)为主导带动
革命,必将引发新的产业
各种科学技术飞速 革命,工业、农业无差别
发展
钱学森年轻时就曾立志以科技和教育振兴中华。为此,他寒窗发奋,赴美留学,决心掌握一切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报效祖国。就此而言,他的科学观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他以自己40年来的无私奉献,实践自己的观点和诺言。1991年以来,他多次建议建立第四产业——“科学技术业”和“大成智慧教育”以促进“科教兴国”的实现。
标签:钱学森论文; 科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 哲学专业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