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创业研究述评_创业论文

国际创业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业活动已将其范围从国内扩展到了国际,并且日趋频繁和普遍。国际商务理论研究的对象往往是成熟的大型跨国公司,创业学则侧重于考察国内背景下的新企业创设,因此,国际创业就成了现有研究领域的空白点。国际商务理论与创业学的交叉与融合,便构成了国际创业研究的直接先导和基础,[1] 两者的交融不仅大大推进了国际商务理论的发展,也深化和拓展了创业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

国际创业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近年来已成为国外学术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国内学者还较少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本文在简要介绍国外国际创业研究兴起背景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概念内涵和理论体系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供国内国际创业研究者参考。

一、国际创业研究的兴起背景与发展现状

传统的国际化理论认为,企业首先在国内经营,然后通过一系列渐进阶段逐步涉足国际市场。因而,国际商务通常被认为是由资源丰富的大型成熟企业主导的舞台。然而,最近十几年,随着通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成立之初、规模尚小,并不具备传统跨国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的情况下就开展国际化经营,形成了国际创业的独特现象,并引起了实业界和学术界强烈的兴趣与关注。

“国际创业(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一词最早出现在1988年Morrow的《国际创业:新的成长机遇》一文中,引起了人们对国外市场上新创企业的注意。[2] McDougall(1989)通过实证研究对国内新创企业与国际新创企业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国际新创企业的特征,[3] 为国际创业研究的学术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早期概念及实证的铺垫之下,Oviatt和McDougall于1994年在《国际商务研究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上发表的《国际新创企业理论》一文,是国际创业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篇论文对传统的国际化阶段模型提出了质疑,并通过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来解释国际新创企业的形成机理,开创了国际创业研究的新天地。[4] 此后,国际创业研究得以迅速发展,研究成果频频出现在主流的管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期刊上,许多国际著名期刊都刊载过相关研究成果,并相继推出过国际创业研究专辑。

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际创业研究开始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刚刚崭露头角时,一批学者(主要来自国际商务和创业学)就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充满希望和诱惑的新领域。随着研究的逐步展开和深入,以及其他领域学者的加盟,国际创业在借鉴和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后,得以拓展自己的理论视野和研究空间,并把研究对象从早期的国际新创企业拓展到成熟企业。新近的发展趋势表明,吸收创业理论的有机营养,对以优势利用为核心的传统国际商务理论的“硬核”进行革命性改造,从优势开发、全球资源整合及价值创造等视角来解释企业国际化动机和行为的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并逐渐形成了国际创业的全新范式。

近年来,国外国际创业研究开始朝着体制化方向发展,其体制化的内容包括学术会议、出版发行渠道、教育培训和资金来源等方面。1998年,美国麦考吉尔大学举办了首届国际创业国际研讨会,此后一直定期举办;2003年《国际创业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创刊,成为国际创业领域的重要发表园地;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国际创业研究所或中心,并开设了国际创业课程;在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dation)和战略管理学会(Strategic Management Society)的资助下,一批关于国际创业的论著与教科书相继出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际创业的研究者、学习者人数及相关著作文献等均呈指数式增长,充分显示了这一领域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

尽管学术界关于国际创业的研究呈现越来越热烈的局面,但国际创业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确认,目前还缺少严密统一的理论模式来发展国际创业领域独有的知识结构和内在体系(McDougall和Oviatt,2000),而独有的知识结构和内在体系对于任何新兴学术领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认为,国际创业要想形成相对独立且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理论体系,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准确的界定:国际创业的基本概念、国际创业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三个方面反映了国际创业领域的主要立足点、围绕这一立足点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因而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科领域体系。

二、国际创业概念内涵的演进

概念是所有研究领域的核心,从研究概念入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清楚或暗含地界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对象和焦点,从而成为理论演绎的基础。尽管国际创业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兴趣和注意力,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概念和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创业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现将一些学者的定义按时间顺序列举如下(参见表1)。

表1 国际创业的代表性定义

作者与年份

概念界定

McDougall(1989)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国际商务活动的新创企业实现国际化成长的方式

Oviatt和McDougall(1994)新创企业利用国际资源或市场,寻求获取竞争优势以实现国际化成长

Wright和Ricks(1994)公司层面(包括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跨越国界的创新行为与创业活动

McDougall和Oviatt(1996)以实现组织内价值创造和成长为目标的企业跨国界创新行为

Zahra和Garvis(2000)不同年龄、规模的企业为进入国际市场而从事的创业活动和冒险性行动

McDougall和Oviatt(2000)以实现组织价值创造为目标的跨国界创新、超前行动和冒险行为的整合

Zahra和George(2002)创造性地发现、开发国外市场机会以追求竞争优势的过程

Oviatt和McDougall(2005)发现、设定、评估和利用跨国界商机以创造未来商品和服务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综观上述各个定义,“国际创业”概念内涵的演进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提出阶段。国际创业研究是从考察国际新创企业(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开始的。在早期的研究中,McDougall等(1989,1994)把国际创业视为新创企业利用国际资源或市场实现国际化成长的方式,强调的是初创或成长阶段企业的迅速国际化问题,其研究对象是国际新创企业或从创立开始就致力于国际商务活动的小企业。[3,4] 然而,以国际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来概括国际创业的内涵是不全面的。创业研究表明,创业活动不只发生在新创企业,很多成熟的大型跨国公司也在尝试模拟新创企业的积极属性,如灵活性、适应性,探索创新方法,进入新的领域和国际市场并开创新的事业。

2.拓展阶段。要想给国际创业下一个全面的定义,首先必须明确创业的含义。多数学者认为,创业具有“创新性、超前行动性和冒险性”的特征。据此,国际创业学者在充分吸收创业理论的有益养料之基础上,对国际创业的概念进行了修正,从早先关注国际新创企业发展到将大公司内部创业也包括在内,[1,2,5] 拓宽了国际创业的概念内涵。然而,这一修正仅仅是对创业行为特征的描述,问题在于上述特征并不是创业的全部维度。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围绕创业特征开展了实证研究并采用相关量表进行了测度,但往往并没有深入剖析或说明在不同量表之间做出选择的依据或标准,从而导致国际创业的研究结论趋于分散化,难以形成贯穿始终的理论主线和统一的研究框架,无法为企业实践提供系统、全面的指导。

3.深化阶段。近年来,创业机会日益成为创业研究的主线,Shane和Venkatarman(2000)认为,创业研究应着重考察“什么人通过何种方式去发现、评价和利用机会以创造未来商品和服务”。[6] 这样界定创业的好处在于,不仅将公司创业包括进来,而且聚焦于机会,可以采用非均衡分析方法来描述特定的人对于一定环境下的商机表现出的创业倾向,而不是找出所有环境下有别于他人的行为特征,从而消除了关于创业维度的无休止争论。当然,Shane和Venkatarman把机会描述成“客观现象”的观点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Baker等(2005)认为创业机会具有主观性和情境依赖性,机会不仅是发现(discovery)的,而且也是设定(enactment)的。[7] Oviatt和McDougall(2005)在接受创业机会观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各种观点,对国际创业做出了新的界定,把国际创业视为“发现、设定、评价、利用跨国界商机以创造未来的商品和服务”的过程。[8] 这一定义通过引入创业机会的概念巧妙地把国际商务和创业学的最新发展整合在了一起,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商务与创业学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并且丰富了国际创业的概念内涵。

三、国际创业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国际创业实质上是跨越国界的新价值创造活动,对于这一新现象,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1)国际新创企业的成因,即新创企业何以能够在创始阶段就开展国际商务活动;(2)国际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活动开发和维持竞争优势来获得新的经济租金。对于以上内容,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衍生出了多种理论观点,影响较大的有资源观、网络观、知识观和机会观等。以下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

1.资源观。以大型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国际商务理论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国际创业现象,而资源观的引入使人们认识到新创企业也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这些资源优势能够强化并加快企业的国际扩张,其中企业家能力是国际创业资源基础的一个重点。Alvarez和Barney(2000)认为企业家能力,如灵敏与灵活的决策能力、创造力、独创性和远见等,在本质上都是不可模仿的独特资源——这些企业家能力成因不明、难以模仿。[9] Westhead等(2001)把影响国际创业的基础资源分为一般人力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的财务资源、企业家的管理能力及企业家资历与知识积累四种。[10] 实证研究表明,充足的资金与信息、企业家的较长年纪以及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行业特有知识,对取得国际创业的成功产生显著的影响。比较而言,条件优越的成熟企业不太热衷于冒险,而条件相对不太优越的成长型企业则急于寻找资源、扩大市场,更倾向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一般人力资源、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财务资源与国际创业的关系不太明显。McDougall和Oviatt(2003)运用32个国家33个行业214家企业的数据对国内创业和国际创业就创业团队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发现国际创业团队比国内创业团队拥有更高层次的国际经历和本行业的管理经验。[11]

2.网络观。网络观认为,国际创业活动嵌入于企业家或企业所构建的国际社会网络,国际社会网络在以下三个方面影响国际创业行为:(1)识别和把握国际市场机会,例如通过客户关系进入海外市场;(2)获取国际创业所需的信息和知识,特别是在初期阶段,及时获取决策所需的市场信息能够加快企业国际扩张的速度;(3)建立信任关系,与海外合作伙伴缔结战略联盟或实施其他形式的合作战略。Coviello和Munro(1995)在对新西兰软件企业国际创业活动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后发现,这些企业往往通过网络关系来捕捉和利用国外市场机会。[12] Deo等(2003)通过案例研究考察了网络关系对国际创业过程的影响。在他们看来,国际创业过程就是通过网络学习的过程。[13] Oviatt和McDougall(2005)考查了网络关系的三个维度(强度、规模和整体密度)对国际创业活动的影响,他们认为:(1)强关系只是网络结构中的一个方面,弱关系由于其数量众多而更利于获取国际创业所需的信息、知识和渠道。(2)国际社会网络的规模越大,国际扩张所能涉及的国家或地区范围就越大,扩张的速度也越快。(3)松散型关系网络把相互独立的结点连接起来,在信息收集方面具有优势;而紧密型关系网络则通过网络成员的频繁互动,更有利于营造信任和互惠的氛围。成功的国际创业活动有赖于各参与方的良性互动,因而紧密型国际关系网络为国际创业活动提供了相对有效的支撑。[8]

3.组织学习观。Autio等(2000)提出了“学习的新颖优势”(learning advantage of newness)概念。[14] 通过对芬兰电子行业的考察,他们认为,成熟公司固有的惰性影响了它们在新环境中学习的积极性,而新创企业在新环境中的快速学习能力使得它们掌握了创造知识的优势,这种优势促进和支撑了新创企业的国际扩张。于是,从事国际商务活动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实现价值创造的条件。这对传统的国际商务理论是一种颠覆,因为传统理论认为,利用东道国竞争对手所没有的各种优势(如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等)来克服在国外市场陌生环境下经营的不利因素,是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根本动因。母公司“自上而下”地给子公司提供知识,而子公司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转移。而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来看,发挥海外子公司的创业精神有利于开发海外市场机会,增强适应当地环境的能力,并提高世界范围内的学习和整合能力。[15,16] 于是,海外子公司在跨国公司网络体系中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同时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和贡献者。海外子公司的创业行为,可以为整个跨国公司网络产生和输送新的知识,并通过企业的整合能力来对新获取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充分利用其现有的知识存量并将其拓展到新的市场。

4.机会观。最近诞生的机会学派强调从海外市场机会和企业家个人两者结合的角度去考察国际创业。Dimitratosa等(2005)认为,取得国际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敏锐地感知海外市场机会,并快速、有效地采取行动。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国际创业研究应以“机会”为线索展开,着重探讨以下问题:(1)机会发现。谁发现了什么样的机会,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现和利用这些机会,而其他人却不能。(2)机会评估。为什么会存在创造商品和服务的机会,什么时候存在,如何存在,评估的标准是什么。(3)机会开发。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何时、何地利用机会,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行动模式。[17] 企业是通过企业家的眼光来审视和解释环境的,企业家正是在观察或审视技术进步、国内外市场动态、公司愿景、战略逻辑、管理过程等环境因素的基础上,来挖掘国际市场的商机和成长所需的资源,敏锐地捕捉机会并提出新颖的创意,从而进行国际创业决策的。国际创业是企业家警觉、先验知识、信念、认知模式、价值取向和创造性思维等认知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复杂心智过程,因而机会观主张从心理与认知特性的角度来研究国际创业。[18]

四、国际创业研究的理论框架

国际创业是一个跨学科、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各个领域的学者在“国际创业”这个大题目下进行的研究展现出不同的研究意图和目的,而且分析的层面、涉及的变量和研究的主题也各不相同(参见表2)。

表2

国际创业所涉及的层面与研究变量

层面变量基本议题

创业者 认知模式创业者对国际化前景的评估,包括对国际经营风险、成本、利润,国际市场潜力与国际

社会资本商业环境的复杂性等的认知与态度

人力资本创业者关系网络

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如对模糊性的容忍度、投入、成就需要等)、管理能力、国际经历、

所受的教育、语言熟练程度等

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正规化程度、集权与分权、有机结构与机械结构

资源有形资源,如财务、实物与技术等;无形资源,如人力、组织、关系、网络等

产品产品与服务的不可分割性

创业导向企业战略姿态,如创新性、冒险性、超前行动性,进攻性和自主性等

环境市场特征市场规模、潜力与国际化程度(包括国内与国外)

产业特征产业国际化程度、知识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

环境特征竞争环境的动态性、竞争的对抗性和强度

绩效财务指标增长率与利润率(绝对增长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增长率或期望增长率)

非财务指标 学习、经验性知识创造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如表2所示,各家各派分别就其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内容分散,难以对本领域的研究边界做出清晰的界定,不利于形成统一的理论范式。而从学科领域成长、成熟的角度来看,核心问题就在于在进行系统化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清晰的研究边界和本领域独有的理论框架,从而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方向性和实践性的指导。

近年来,在众多学者的参与下,国际创业理论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推进。按照学科发展规律,某一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形成相应的方法与范式,它们是承载或建构学术领域的框架或模型。Zahra和George(2002)在回顾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创业的整合模型(参见图1)。[19] 这一模型详细考察了影响国际创业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国际创业领域联系紧密、内在统一的逻辑体系。

在这一模型中,国际创业被视为一个多维建构,包括国际化程度、速度与范围三个维度。国际化程度可用企业对国际收入的依赖性或企业进入国外新市场的数量来度量;速度是指企业从创办到获得第一笔海外销售收入之间的时间间隔;范围可以是国际化的地理范围,也可以是产品范围。该模型把影响国际创业的主要因素分为组织因素、环境因素和战略因素三类。组织因素包括高管团队特征、企业资源和企业变量(历史、规模、财务实力、区位、起源等)等,这些因素对国际创业行为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而在模型中被列为国际创业的前提。作为调节变量,战略和环境因素导致组织因素和国际创业之间的关系因其介入而发生变化。最后,该模型列出了国际创业成果,包括如财务和非财务绩效。Zahra和George发现以往的研究很少把非财务绩效指标与国际创业联系起来。针对这一不足,他们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要用多维指标来衡量国际创业绩效;国际创业绩效不仅包括财务绩效,还应该包括非财务绩效,如技术学习、新知识获取等。[2]

图1 国际创业整合模型

资料来源:Zahra,S.A.和George,G.(2002)。

Zahra和George提出的这一研究模型,在一个一般性框架下把各种知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表明国际创业研究并不是由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堆积和拼凑而成的,而是一个有清晰的研究边界和自己独特知识体系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这对于推动国际创业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小结

国际创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在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必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蓬勃发展的趋势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创新、变革和全球化,这预示着这一学术领域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内外在国际创业方面的研究还仅仅是一个开端,这一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面临世界挑战的我国企业而言,探索国际创业规律,有效地推动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对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整合国际资源,乃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宏观层面,虽然我国在外资引进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请进来”的辉煌相比,“走出去”这个环节却显得非常薄弱。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应是整个世界,没有世界市场和资源的支撑,我们的企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我国已经把鼓励企业“走出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国际上看,凡是影响比较大的成功企业,没有不涉及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整合的。在微观层面,“无国界经营”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传统运营方式,以前由民族、国家和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障碍日益减少,企业交流合作空前频繁。我国企业能否成功抓住国际市场机遇,实现国际化成长,关键要看创业精神的发挥。国际创业本质上是一个组织有效利用国际市场、整合国际资源来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体现的正是企业跨越国界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整合国内、国际资源的内在要求。一个企业,如果缺乏企业家精神,不敢去开拓、去创业,那么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就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作用就会显得平淡甚至平庸;而没有敢作敢为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因此,体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国际创业是企业家带领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整合国际资源的必由之路。

基金项目:教育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创新基地资助项目。

标签:;  ;  ;  ;  ;  ;  ;  

国际创业研究述评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