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学”与“教”论文_①王业旭②潘红言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学”与“教”论文_①王业旭②潘红言

①王业旭②潘红言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已迫在眉睫。笔者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学生认知规律和信息技术课程特征以及教学实践,对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与教的问题做一归纳,并陈述一孔之见。

关键词:知识技能;目标;兴趣;情趣;探究;互助;和谐

一、学与教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初中阶段教学目标: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生活和社会的影响。(2)初步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运用信息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3)学会运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6)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编程的基本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7)高兼容性、高表现性、高交互性、高共享性、高开发性的技术特征

二、学与教的方式

1.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状态越好,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创设和谐学习环境,保持良好的学习情趣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保持学生学习情趣的最佳手段。

现在每班学生都有好几十人,绝大部分学生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一个一个教根本忙不过来,肯定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到的同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分组的基础上,采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笔者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辅导,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也可以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惧怕教师的现象,从而使所有学生不会的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分组教学的情况下,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失去,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友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首先教师先展示一下本节课的学生要完成的作业或作品,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教师布置本节课的学生的任务,教师布置的任务最好能够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容易、中等难度,难度较大的的任务都有,让学生做到人人有任务做;让任务有人人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环境下的教学,有时候教师的操作演示或者一段动听的音乐、精彩的视频往往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熟练的操作演示、动听的音乐和精彩的视频也可能使学生看完、听完就完了,学生过后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所以及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带着“任务”去欣赏、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地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充分运用网络探究的方式

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思想是教师提供一些有趣的、可行的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分析、综合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把本节课的内容做成一个动态学习网站,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是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要素,利用网络可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多媒体网络教室,看上去与普通的计算机机房没什么区别。之所以称其为教室,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不是专门用来上计算机课或信息技术课,而是各学科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现代化场所。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课,因为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台配置、功能与教师完全一样的多媒体计算机,所谓教师机与学生机的区别只不过是位置、方向不同罢了。教学时,教师只需通过“教学控制系统”,利用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片等多媒体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研究探索所需资源的地址与路径,学生就可以进行“各自为主、人自为学”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探究的具体内容、对象和进程,能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独立地进行视、听、说、读、写、算、画等多种方式的学习,并能随时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多种方式的研究交流。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系统随时把某一学生机设为“教师机”,让这名学生向全班同学“广播”他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形式上只是一位召集者。

5.灵活采用小组互助式

对于综合实践内容或者需要多人一起完成的作品(如电子板报、班级网站和Flash动画等),教师可以把全体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按学习能力兼有好、中等、一般的成员,让各个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挑战的意识,竞争的意识,自我表现的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即所谓的学习议题,学生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知识,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学习议题,学生们就需要反复循环地产生学习议题、分头查找资料,小组交流并讨论问题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小组互助式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6.信息技术环境下,无论哪种学与教的方式都有他们的优缺点,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环境,不同类型的课可以选用不同的学与教的方式,有时候同一节课的不同教学环节也可以选用不同的学与教的方式,而对于不同的学生有时候同一节课同样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学与教的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及课件使用主要有三个要点:(1)在阶段任务驱动下,学生利用3种实验平台(共10个),通过自主操作、观察、记录、猜想、操作验证、分析归纳推理等过程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采用两人一机、四人一组的方式,互相交流,协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3)学生利用游戏进行自我测试,并进行错题记录及分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作者简介:王业旭,1975年10月出生,男,汉族,籍贯:山东省莱阳市。现任教于山东省莱阳市古柳中心初级中学。职称:一级教师;学历:大学学历;研究方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古柳中心初级中学265202)

论文作者:①王业旭②潘红言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0

标签:;  ;  ;  ;  ;  ;  ;  ;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学”与“教”论文_①王业旭②潘红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