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高频热词,各高校也正在大力推进“金课”建设,本文拟结合教育部相关规定和要求,对 “金课”建设标准中“创新性”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金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课”建设标准中“创新性”的政策指向
“金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而是教育部为了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新名词。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金课”概念。文件中指出要狠抓本科教学,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过程管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之后,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从“两性一度”的角度阐述了“金课”的标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要告诉学生标准答案,而是要更多地进行能力和思维的训练。“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三是学习结果的探究性和个性化。不能满堂灌,而是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把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发挥出来。而“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保障较多的学习和思考时间。在以上三项标准中,“高阶性”主要指向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培养,感觉更像是此次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而“挑战度”则侧重强调从严要求,从严管理,更像是为了达到“高阶性”这个目标的制度性规范;“创新性”则更像是为了达到“高阶性”这个目标的方法和路径,其内涵更为具体和明确。
二、“金课”建设标准中强调“创新性”的必要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信息和知识的存在形式和传播速率,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和习惯,更对目前高等教育教学中传统知识传授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网络时代到来之前,知识主要储存在纸质文本之中,以语言、文字、符号、图形等媒介形式表达,以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静态的层次结构,知识内容相对固定和静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老师的指引下,借助个人的前期基础及经验、乃至想象,将书本中抽象的知识还原为具体的情境和经验,才能逐步理解,并慢慢掌握。在这样的学习场景中,老师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掌握着更多知识储备,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从而完成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最后通过标准化的考试评判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分数将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毋庸置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网络时代到来之后,知识主要存储在网络之中,在网络中迅速传播、扩散,并不断更新、迭代,知识像洪水一样快速增长。亿万网民可以非常便捷地从网络中获取他们所需的几乎任何信息和知识,而且很多知识可以直接通过音频、视频、动画、三维图形、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等进行可视化呈现,非常具体形象、直观逼真,学生轻动手指就可以进行学习,老师的作用和影响力大打折扣;加之网络的超链接结构弱化了原有知识体系内部的联系,导致知识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多元,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专注、持久,于是学生在课堂上刷视频、玩游戏屡见不鲜,不少高校曾提出禁止电子设备进教室,落实效果并不理想;即便真的禁止了,学生的心也未必在教室里,这就是今天传统课堂遇到的最大挑战。
在网络时代,将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拒绝在学校之外、课堂之外,是既不现实又不明智的,与时代发展趋势格格不入,终将被历史证明是无益的。手机和网络进入课堂之后,教师再照本宣科已不可能,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意味着要采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打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广受学生好评的“金课”。
三、“金课”建设中如何落实“创新性”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主导者的老师应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顺应网络时代到来的大趋势,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拿来为我所用,为教育教学所用。
其次,不断优化课程设计,灵活运用教学互动平台优化课堂教学。上课前,通过教学互动平台将教学内容或与之相关的短视频推送给学生观看和学习,并布置思考题或练习题让学生完成;课堂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尝试案例式、讨论式、项目式等“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运用课前学到的知识融合创新,通过将沉浸式、情景化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参与讨论、互动、合作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课后,学生通过教师推送的拓展学习资料,进行巩固提高,开展个性化学习,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再次,将网络热点融入课程教学,增强课程的鲜活度和趣味性。老师可以根据知识点教学的需要,对网络热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并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既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立体丰富,也更好地迎合了青年学生追新求变的心理特质,更容易和学生形成思想以及情感的互联互通,使课堂教学活力十足,“叫好又叫座”。
最后,采取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不再简单地以一次考试定成绩,也不再简单地以平时上课的出勤率来计算平时成绩,不断完善形成性评价方法和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竹立.论信息时代的“金课”[J].煤炭高等教育,2019,(3)14-21
[2]金楠,阮志鹏,林琦.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9)13-15
[3]王伟毅.关于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8)155-156
[4]张立杰,冯洁玉.用活网络热点素材打造思政“金课”[J].人民论坛,2019,(8)126-127.
作者简介:刘伯凯(1976.10-),男,武汉人,武汉晴川学院,湖北省武汉市,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公司财务。
论文作者:刘伯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知识论文; 学生论文; 网络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网络时代论文; 教育部论文; 老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