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恳
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云凌小学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务工,农村和部分城镇留守儿童也日益增多。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关爱等种种原因,留守儿童行为和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努力推行家校合作,以"爱"为桥,多方合力,打造留守儿童温馨的心灵家园,有效地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才能在亲情缺失的家庭里找到温暖,才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校合作,以爱为桥,多方合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836万人。他们大多工作在城市最苦、最累、最危险的行业,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工的收入一般不高,而且工作辛苦,居住环境差,难以创造家庭全员迁移的生活条件,其子女只能留在农村读书。这些因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交由长辈或亲朋戚友抚养教育管理或自我管理照顾的小学生,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我对阳春市一间小学作了调查,其中一个班共21人,父母双方都没在家的达13人,超过全班人数的一半。其中,由祖辈抚养8人,其他亲戚或朋友抚养5人。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之大,实在惊人!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很多留守儿童未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动能不足,甚至出现心理偏差,成为横亘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性格内向,寡言少语。这类留守儿童因为缺少家庭的亲情关爱和正确引导,所以自卑孤僻,对事缺乏热情,不爱与人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二、学习不认真,成绩差。因为缺少有效监管,留守儿童自律性差,所以形成了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不专心听课,作业不按时完成、字迹潦草,不能及时更正错题,成绩落后的较多。三、纪律懒散、逆反心理极强。一些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或纵容溺爱,或教育无力,忽视孩子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致使孩子爱与人对着干,"不听话"、"不礼貌"、喜欢做"恶作剧",甚至打架、说谎、厌学逃课等。
如何有效地教育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呢?实施家校合作,以"爱"为桥,齐抓共管,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就是教育留守儿童,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
一、沟通交流,指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
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一方面觉得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自己没有在孩子身边,没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一方面觉得教育孩子就是孩子的成绩过得去就行,自己提供物质保障就够了。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家长思想上加以重视,明白家庭教育就是孩子教育的另一块拼图,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它和学校教育一起,都是缺一不可的。同时,学校要通过电话联系、家长会、上门家访、发送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法手册等方式,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学习让留守儿童家长懂得亲子关系不是简单的物质保障与成绩回报的关系,应经常与子女和学校老师沟通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积极鼓励他们不断进步,更多关注他们的行为品质与心理发育。
现代社会是移动互联时代,关于家庭教育的学习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了,微信建群、QQ群的建立,可以将留守儿童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仍然可以便捷地了解到学校班级的新动态,从而更好地与孩子建立联系。在群里,学校可以发送优秀的留守儿童教育方法推文供家长们学习,家长们也可在群内讨论交流孩子常见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学到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就能更好地指导孩子的成长,也能影响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改善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次,家长通过主动与学校联系,向老师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心理情况和日常行为表现,配合学校的教育,规范孩子的行为,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只有积极推行家校合作,通过老师和家长多维度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才可以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作用,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好基矗
二、以"爱"为桥,打造留守儿童温馨的心灵家园
教育工作,爱是基矗在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中,爱更是关键。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时常会感觉孤单、寂寞和无助。他们同样渴望得到属于自己的权利,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他们寡言少语,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且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如果有人触犯到他的利益,往往会蛮横起来,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因此,教师应用慈母般的爱对待他们,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学校的温暖,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努力学习,做一个真正合格的学生。
在家长方面,老师要指导他们如何关心孩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如何让孩子心灵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可以利用电话、微信、QQ和书信多种形式和孩子进行交流,通过语言让孩子能理解父母,能感受到父母在外对孩子的牵挂和爱,即使父母在外,也能让孩子得到父母爱的温暖。
此外,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要注意纠正留守儿童一味接受爱索取爱,甚至抱怨父母的错误心理。可以利用一些节假日作为契机,比如感恩节、儿童节等,通过给父母写信等活动,让留守儿童能够理解父母,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良好的亲子关系。
"爱"就是教育的桥梁,老师和父母的爱就是温馨的心灵家园,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园中必定可以健康成长。
三、多方合力,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持之以恒,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才会更有效。
学校应设立长效机制,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记载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和诊治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对他们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共同研究教育方法,从而实现家校合作共同教育的目标。
我们还可以寻求多方力量的支持。学校可以组织志愿者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及时辅导他们的学习,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利用我们老师的专长指导留守儿童学习不同的本领,放学后留一点时间学习球类运动,学习毛笔字,剪纸等,这样既能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也能提升他们的归属感与自信心。还可以招募家长志愿者,开展"结对成长手拉手"活动,热心家长给予爱的关怀,在周末、假期、生日等时候,带留守儿童融入他们的家庭,组织包饺子、郊游、生日party 等,带给他们家庭的温暖,也让同龄孩子更好地走近留守儿童的生活,驱走他们内心的孤独感。
有友谊、有自信、被人爱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根基,多方力量的联动,能更好地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影响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等。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问题,这需要学校加强管理,教师和留守儿童父母全身心投入,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齐抓共管,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在家庭亲情缺失的现实中感到温暖,才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明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 ·《班主任》,(2006年第四期)
论文作者:罗建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儿童论文; 孩子论文; 父母论文; 学校论文; 家长论文; 行为习惯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