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文化交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与世界各国、各个地区的经济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化文学专业应按照全球化、国际化的思维来更新教学理念,打造专业特色、增加文化自信,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应用性、开放式办学,为我国培养出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熟悉全球文化因素、具备详实文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文化交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马睿阳

文化是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之一,在任何时候都应重视加强文化建设这个根本性问题。当今的世界,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与世界各国、各个地区的经济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如何批判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不断增加文化自信,就需要社会各界展开积极探索。对教育领域而言,这些跟文化发展相关的专业,都需要认真面对这个问题的挑战,尤其是承担文化交流与文化沟通重视的汉语言文化专业,更应按照全球化、国际化的思维,实施开放性办法,为我国培养出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熟悉全球文化因素、具备详实文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一、文化交流对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

1.教学理念具备国际化思维。

长时间以来,我国相关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在借鉴别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因素时,基本上都是参考英美文化,重要研究英美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来提取一些有益的文化元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需要加强对这一带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研究,国内高校汉语言文化专业也应培养出精通这些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相关人才。在这种环境中,我国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院校的办学理念就应具备国家化思维,不单单加强对英美文学的研究,还应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研究,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德语和法语等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培养出熟悉这些文化的对外汉语交流人才。

2.教学目标应具备显著的专业特色。

长久以来,我国社会各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并不准确,以至于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对这个专业都充满了疑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在于这个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够具体、不够清晰,在教学目标中甚至于文学专业的中文、古汉语、比较文学等专业雷同,这就逐渐失去了专业特色。在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相关高校这一专业的教学目标必须确定显著的专业特色,与重在讲授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文艺评论与文化欣赏的中文专业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对汉语言的应用,培养毕业生的文化交流、文化应用能力,这必须就在培养方案中得以体现。

针对反应器上下管板热处理中存在的难点,逐一对标研究,深入一线落实具体措施,确保了管板的质量,真正做到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最终反应器上下管板性能和尺寸均一次性合格,顺利发往用户。

3.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不可否认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开始落后于世界强国之林,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别的国家和地区在一些领域领先于我们,使得一些人士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情绪,这种情绪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其实,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化也取得了惊人的业绩,故此,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一定要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汉语言、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成为向世界传播汉语言的专业人才。

4.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

在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相关院校汉语言文化专业还应结合OBE教育理念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最终目标。授课教师的教学,必须围绕着提升学生对汉语言的和其他语言的应用能力来展开,比如提升汉语的交流能力、对话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能力等,培养出跨文化背景的语言交流人才。

基于“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应用于电视制作类课程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它改善了学生的实训条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时间, 减轻了企业人员培训的开销,节省不少的营运成本。同时“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可以形成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社会交互和情感交流, 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实践操作平台。可以说,基于“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电视制作类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基于“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解决学生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文化交流背景下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1.优化课程体系,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化专业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中必须确保专业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统一,达到既向学生传授文化理论知识、又培养他们他们对汉语言的运用能力的教学目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其中,理论教学中,基础课程以讲授文化理论知识为主,同时适当讲授古汉语之内的课程,体现出文学性、专业性,让学生具备传承文化的理论知识功底,专业课与核心课程群中,应设置一些满足社会需求、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课程,在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拓宽文化视野,培养出具备国际文化思维的应用交流型人才;实践环节中,以重在能力培养为主,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如设置一些翻译、应用文写作、汉语演讲与辩论、外交利益训练、公关社交技巧等环节,让这些环节能切实提升学生汉语言交流与交际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应该围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宗旨,实行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首先树立平等教学思想,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围绕课程核心内容组织系列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解决相关问题,教师以对话教育和阐释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建立讨论课、自学课、辅导课、提高课、实践课等多种教学形式,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各门课程相应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应该更加灵活多变,汉语言文学传统教学法要求严格按照课前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充满灵活性。

内部的不和谐、管理的无序,也反映在与周围社区的关系上。李世坤说,以前寺庙里的东西经常被周边的村民拿走,连放生池里的鱼也被村里的小娃娃们钓走。

3.丰富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

教学计划应该具有一定幅度的浮动空间,给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现实重大问题调整教学内容的余地。同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学习内容的分流,对学有余力或拟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提高专业难度,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性学习。考核方式上不再以试卷作为唯一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全面考核。试卷考试对应基础知识,平时成绩对应综合能力,加大平时成绩比例,采取论文、作业、讨论、讲解、开卷等多种形式给予成绩评定。文化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更多的自主性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和文化内涵,教师通过有效引导和精深阐述让学生体会到专业、敬业和关爱,获得更多情感体验和审美志趣,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和负面文化侵袭,为正确的人生道路奠定根基。

(作者单位: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

标签:;  ;  ;  ;  ;  ;  ;  ;  ;  

文化交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