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学学科体系亟待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体系论文,旅游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大陆的旅游教育,经过十七年的努力,现已大体形成了一个包括职业中学、中等专科学校以及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金字塔式的比较完整的体系。迄今为止,我国中等旅游教育机构已多达近两百所,高等旅游教育机构也接近七十所。本科招生的院校二十余所。有硕士点的系科近十家。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我国旅游教育的结构是合理的,〔1〕但我国旅游专业的学科建设现状, 却已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旅游业,随行调整和规范化。
产业地位呼唤学科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专业建设一开始不得不寄人“篱”下,以附庸的形式存在。1979年9月, 我国大陆第一所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旅专在上海奉贤成立,随后在杭州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相继设立了旅游系和旅游专业,担负起为我国旅游事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历史重任。1983年,在原来就是为国家培养翻译导游人才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基础上创办了我国第一所高等旅游学府——中国旅游学院。我国大陆高校办旅游专业,在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前期曾出现过两次热潮。前一次是因八十年代中期旅游业蒸蒸日上,一些高校的决策者认为有利可图才决定上马的。九十年代前期则一方面由于旅游业行情看好,另一方面也由于中文、历史、地理等应用型潜力不大的系科要图生存图发展被迫改行的。其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在学科建设上,它们都是其它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的附庸!如旅游经济只是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的附庸,旅游外语类只是语言学这个一级学科的附庸。
然而,旅游业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兴起的新型产业,其地位如旭日东升,引人瞩目。世界旅行和旅游委员会公布的一份统计表明,1994年旅行和旅游业供世界上1/9的就业机会,其营业额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成以上,从而使这两种互相联系的产业稳稳当当地成为全球最大行业。1994年在全世界旅游业就业的人数达2.04亿,雇员可赚取1.7兆美元的工资,占全球雇员工资总额的10.3%, 从而使旅游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雇主”和“世界上最大的价值创造者”〔2〕。
在全世界170个国家中,旅游业成了多数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 而亚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超过世界其它地区。亚太地区游客量占世界游客总量的比例,已由本世纪六十年代的1%上升到九十年代的10%。 亚太地区旅游业的收入在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比例也从六十年代的3 %增长到九十年代初(1993年)的17%。在亚太地区最大的旅游接待地香港,1992年接待游客690万人次,首次超过美国的夏威夷;从出境旅游看,日本是亚太地区主要的旅游客源国,1992年日本出境旅游人数为1170 万人次;中国台北是亚太地区第二大出境旅游市场,1992年出境421 万人次。中国大陆排行第三,出国旅游人数为290万人次, 香港居第五位,出境旅游人数达220万人次。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本世纪末, 在客源产出量和游客接待量方面,亚太地区将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并且世界游客总量的将近1/4会流向这一地区。
中国旅游业发展情形如何?1978 年前来我国旅游的各国游客为229646人,1988年为1842206人,1992年为4006427人,1994年前10 个月已达4321700人。1978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为262.90百万美元;1988 年为2246.83百万美元;1992年为3946.87百万美元,1994年超过7000百万美元。这是国际旅游两项指标的统计。我国的国内旅游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也得到了高速发展;1992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已达3.3亿人次, 总收入已达250亿元人民币。1994年国内旅游人数为4.5亿人次, 比上年增加9.8%,国内旅游收入达95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9.95%。 在合同利用外资方面,从1979—1991四年间,我国旅游行业利用外资达50亿美元,占全国总数的1/4。〔3〕
这一系列数字雄辩地说明了旅游业在全世界以及在中国的产业地位日益强大和突出。鉴于旅游业所扮演的角色地位的变化,我们也应给为旅游业培养人才的旅游教育以应有的重视,否则,旅游教育将会滞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将会成为制约我国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一个障碍。这是产业地位对学科地位的呼唤。
“旅游经济”能替代“旅游学”吗?
在我国,旅游专业学科目录中没有“旅游学”这个一级学科名称,只有“旅游经济”这个二级学科的目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习惯于用“旅游经济”来取代“旅游学”。这方面除了迄今为止(1995年)的高等院校本科以上招生目录可以证实外,全国影响最大的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论文目录索引》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编印的《旅游经济》也可证明、一个共同的缺憾就是,“旅游经济”这个“名”下塞进了大量名不符实的东西,有些是连标题都明明白白说是研究旅游文化的,有的虽从标题上不能一眼看出,但文章内容实为探讨旅游文化的,都一古脑儿放在“旅游经济”的大类之下。即使是国家旅游局主编的行业年鉴《中国旅游年鉴》也不能不用“旅游经济”代替“旅游学”。1993年《中国旅游年鉴》编者按1992年发表的旅游论文编了一个《报刊文章索引》,分“旅游经济学总论”、“旅游经济理论研究”等七大类,而第一大类实际上叫“旅游学综论”更合适些,因为二十九篇文章中,谈“旅游学”的一篇,谈“旅游文化”的占了十六篇,其它篇目或为研究旅游心理,或为研究旅游美学,或为研究旅游地学。显而易见,这些内容不是一个“旅游经济学总论”能包容得了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概念不明确的情况,同样也是因为没有“旅游学”这样的一级学科,没有“旅游文化”这样的二级学科名称所致。
用“旅游经济”代替“旅游学”,换言之,把旅游学所涉及的众多分支学科中的一种——旅游经济学放在占绝对优势的位置上加以重视,这是学科发展的一种自然现象。从二次世界大战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世界各旅游大国对旅游学的研究一开始也大都看重实用性强的旅游经济学。这种局限在单一的经济学科研究旅游业的局面,直到1959年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第十次大会(法国为东道国)上才得到根本改变。该次大会在研究领域上首次突破旅游经济学的界限,开始讨论区域旅游等问题。此后,愈来愈多的学者将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旅游学的研究。从六十年代至今,三十多年中,旅游市场学、旅游地理学、旅游价格学、旅游统计学、旅游会计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行为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生态学、旅游规划学、旅游史学、旅游医学、旅游管理学等分支学科不断涌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决了旅游业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
我们认为,中国旅游业没有必要和西方旅游业亦步亦趋,旅游学科建设也没必要重蹈旧辙。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旅游学要永远面向旅游业实际,要解决旅游业实际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旅游经济”能包容“旅游文化”吗?
在我们国家发展旅游业,自从抛弃外事接待模式以来,经济学家们的“中国旅游业最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因此旅游业天生是一个经济性产业”、“旅游消费有文化性的特点并不能改变旅游业的经济性”的观点便一直占统治地位。
然而忽视旅游文化同样也是片面的认识。需知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所占比重又特别突出,因此无论是从开发资源、设计产品还是提供服务方面都有一个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既要赚取外汇又要宣传中国文化的双重任务。从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角度看,我们应该通过宣传我们伟大祖国的“旅游文化”,让外国人知道中国文化的伟大和古老;从追求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言,一个旅游产品体现不出中国文化的内蕴,吸引力如何产生呢?试想,旅行设计的线路毫无文化特色可言,旅游者会心甘情愿地把钞票给你吗?导游者能满意吗?为什么旅游者愿意消费那些古色古香、土色土香、野色野香的旅游项目,而对于刻意迎合西方游客的西式住宿环境、饮食文化不予好评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游客和经营者所达成的协议虽然是经济的,但在服务内容上则要求满足其精神文化的需要。
众所周知,由于起步晚,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作为政府,如不从舆论导向上加以引导和协调,从人才培养上加以布局和提高,所谓重视旅游资源的文化积淀很可能会被以经济效益可观为借口而加以“广泛利用”,其前景将是灾难性的。从发展国内旅游来讲,也存在一个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挖掘提炼和利用的问题。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专家们不断发出警告: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的越来越多,大量的旅游项目都互相模仿,盲目开发,只讲眼前的经济效益(其实许多也只是对市场需求的错误判断罢了,如大量的文学名著模拟景观、游乐宫之类),不计民族国家文化遗产的损失,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深省一二吗?
在“旅游学”这个一级学科下,增设“旅游文化”这个二级学科,实为推动旅游活动向高品位前进的必由之路,这对于纠正只重金钱不重人,只重旅游经济不重旅游业的非经济因素的偏向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举措。这是因为:旅游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产业。旅游者为了追求一种身心上的文化享受才进行旅游活动。旅游产业无论是就其“形”还是就其“神”而言只有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才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消费,从而产生旅游经济活动。可以说,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业。
八十年代,我国的旅游主要是国际旅游,旅游资源开发基本上局限在有限的几座大城市中,所谓开发也主要是简单利用和修复有较大价值的文物古迹。学术界指责的建设性破坏诸现象的影响面还不太大;九十年代以来,国内旅游蓬勃兴起,和八十年代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同,九十年代的特点有二:一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式的全国范围内的旅游开发热潮出现,二是人造景观大量涌现并且鱼龙混杂。与第一特点相联系,中国的旅游开发大有不问市场、盲目做发财梦的势头;与第二特点相联系,中国旅游开发日益表现出重经济轻文化的不良趋势。有钱或有权,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将规划视同“鬼话”。造成今日这种潘多拉魔盒效应,固然有中国国民劣根性(如求同倾向、急功近利)起作用,但政策导向和人才培养导向的疏忽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我们的主管部门是否考虑过:我们上那么多人文景观项目,投入那么多资金,我们的文化准备充分吗?理论本应先行,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便呼吁国家重视旅游文化建设,但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我们开发的旅游产品,是否受消费者欢迎,关键看质量。但衡量旅游产品质量的标准是文化,没有文化或文化品味低劣的旅游产品是劣质旅游产品,是不会给投资者带来好的效益的。
旅游经济这件小袍子已经裹不住日渐壮大的旅游学的躯体了。急需设立旅游文化这专业,以探讨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因素、旅游设施的文化性质、旅游纪念品如何体现民族和地方特色、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各项服务如何突出原汁原味的文化风味等问题。
旅游专业招生目录亟待规范
在我国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没有“旅游学”这样的一级学科,有关旅游的二级学科也都是以其它一级学科的附庸形式存在的。如“旅游经济”附于“经济学”,“旅游地理”附于“地理学”的“人文地理学”或“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下作为专业方向的形式存在。虽然不太规范,但在旅游业起步较晚的中国,还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这里想着重指出的是专业招生目录中的一些因概念混淆而造成的失误。最突出的现象是二级学科根本包涵不了的专业方向却客观存在。这里试举几例:
文学和文化,不言而喻,前者的概念范围要小于后者,但在我们的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却有文学包括文化的情况。如广西师范大学1994年招生目录中一级学科“文学”下,有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名称)。而在招生方向上却有“鲁迅研究”和“桂林文化城研究”。代码分别为0173和0174,将“桂林文化城研究”这样显然为旅游开发服务的牵涉面很广的研究对象置于和“写作学”、“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同等的地位,可见不伦不类。若能设“文化学”或“旅游学”一级学科,将“桂林文化城研究”这样涉及众多学科的研究方向置于其下,则自然协调得多。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个涉及诸多学科的跨学科的研究方向,但招生目录中却有将“旅游开发与规划”这一专业方向置于“人文地理学”(代码070503)之下的(招生单位为西北师大)。即使是以人文地理为主的旅游开发与规划,显然也不是“人文地理学”这个学科所能涵盖得了的。又如在“自然地理学”(代码为070501)下开设的“自然资源开发与旅游保护”方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旅游环境保护”按常理应在“环境保护”学科之下,放在“自然地理学”下,同样有不和谐之感。因为“旅游环境保护”亦是一个牵涉方面甚多的学科,不是一个“自然地理学”就能涵盖得了的。
将“旅游经济”这一研究方向置于“英语语言文学”(050201)这个二级学科之下,也不易让人产生认同感。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招生目录中就有在“英语语言文学”(050201)这个二级学科下设(1 )翻译理论与实践,(2)应用语言学,(3)国际贸易,(4)旅游经济,(5)旅游经济,(6)英美语言文学五个招生方向,其中旅游经济是两个导师分招。这五个方向只有(1)(2)(6 )三个方向从概念上讲可为“英语语言文学”所包容,(3)(4)(5 )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妥当。
因此,我们认为修订旅游专业招生目录,规范旅游学学科体系,已被历史提上了议事日程。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从认识上明确建立“旅游学”一级学科的意义,而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设立“旅游文化”这个二级学科,使旅游从业人员养成重视旅游文化的良好素养。
注释:
〔1 〕美国康乃尔大学库伦教授提供的资料表明:美国的四年制本科招生的旅游专业约100所,其中质量较好的约十一所。 见张道一《考察美国旅游教育归来(一)》,《旅游时代》1987年5月号。
〔2〕 材料来源:香港中旅社《信息参考》总第2840期。
〔3〕资料来源:《中国旅游年鉴》(1993 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3)《华东旅游报》199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