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调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队伍建设论文,国有企业论文,经营管理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下半年,“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调研组对黑龙江、山东、山西、甘肃、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8个省市的数十个国有企业进行了调研,同时,分别在各省市与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国资管理部门、经贸委、体改委联合召开了机械、电子、建材、纺织、商贸等行业的厅、局、公司领导座谈会和企业经营者座谈会。
此次调研我们总的认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活国有企业,要靠改革,要真正贯彻执行党中央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更要有一支能真正领会改革精神、能真正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一批搞得比较好的,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声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如邯钢、海尔等企业,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素质比较高的国有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如马恩华、刘汉章等。但如果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更高一些,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所占比例再大一些,在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方面,我们的步子迈得再快一些,力度再强一些,国有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加迅速,更加顺利。
一、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与基本评价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进行了积极而又深入的探索,这种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进步,而且在丰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充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总体构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全社会对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建设日益重视,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成长和工作环境,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高,有了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环境与条件;社会对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建设日益重视,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大批的中青年骨干进入了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绝大部分经营管理者已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职称,知识面得到拓宽,基本掌握了任职所需的经营管理知识,其中大多数有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多个单位工作的经历。经营管理者参与市场竞争,面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树立了较强的竞争意识,认识到竞争空间不仅在国内还包括国外;而且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和兼容意识,能正确对待不同观点和意见的胸怀;在决策能力、市场开发能力、人才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公关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经营策略能力、领导艺术等方面也都有了较大提高。
2.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择任用制度上,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企业领导体制从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逐步转变为厂长负责制,并逐步推行聘任制,从“行政干部系列”的管理制度中分离出来;在企业内部打破经营管理者的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对小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实行了公开选聘、招标聘任、选举聘任和直接选聘等多种形式的聘任制。在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行“公司制”的企业中,则按照《公司法》所规定的治理结构,正在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长足的进步,发展的前景令人鼓舞。
3.在调动企业及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方面,进行了多层面、多方向、多形式的探索。既重视物质激励和利益驱动,从实行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责任制入手,逐步发展为工效挂钩;又重视经营制度建设,从实行企业经营目标责任制入手,经过大面积推行承包制,逐步发展为国有资产委托或授权经营等形式。同时能解放思想,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入手,使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中的分配理论,由传统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发展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更重要的是重视精神与物质激励相统一,使讲理想,讲奉献,艰苦奋斗,共同富裕的新观念,逐渐成为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基本思想道德基础。所有这些方面取得的成效和进展,为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也为这一制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群众基础。
4.在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监督、约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从法律法规方面,有《企业法》、《公司法》、《劳动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管条例》等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约束;从组织制度方面,既强调党组织的监督保证,又重视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还有纪检监察部门的专业监督;财务管理方面还有专门的审计制度,包括阶段审计、离任审计等。所有这些制度与措施,加上各地区、各行业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形成了一些成形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也客观上培育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有优良作风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
5.初步建成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培训体系,培训出了一大批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自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国家经贸委的统一安排,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间,先后对在职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进行了三轮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和任职资格的系统培训,使得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在适应企业改革开放和“两个转变”以及在自身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的提高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经过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经营管理业务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一大批中青年骨干获得了任职资格证书步上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岗位。在培训实践中初步建成了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培训体系。目前已建成的全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114所,建成了引进国外先进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中心23个,这些培训基地拥有教师13600名,其中,副教授以上教师为5600多人。它们已成为我国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战线上的主力军,为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的形成和后备能力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现已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实质上只是刚刚起步。因为在传统的体制下,我们一直是把企业经营管理者完全做为党政干部来看待,完全按照党政干部的要求来选拔、培养、管理、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的确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党政干部与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共性,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建设不能完全背离开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原则,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自身的特殊性明显地凸现出来,充分考虑这种特殊性并正确地纳入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轨道,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一个基本前提。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择机制的推进和建立相对落后。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多头管理、行业分界、部门所有,难以流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突破“按行政官员的要求考核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路,以致造成能上不能下,条块分割,横向流动难的局面。从国有企业经营者队伍整体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者队伍,数量不足,高素质的不多,人才资源开发不力,渠道单一,视野狭窄,尚未形成有一定规模和比较规范的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
2.当前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力度不足,机制不健全。在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国企经营者积极性方面,缺乏配套的改革试验与系统的制度建设。在精神激励方面,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和奉献精神,在许多情况下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可,其合法权益和人格地位得不到充分有效的保障。企业经营管理者关于改进宏观经济调控和组织经济运行的意见,不能及时反映到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在物质激励方面,对国企经营者的分配方式,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制度的延续,经营者收入与其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不对应,与经营的资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挂钩。在管理上,缺乏有利于一大批职业化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政策和环境。
3.与发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要求相比,在落实现有的约束制度方面尚有相当大的差距,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约束制度尚需要进一步健全。“于志安现象”、“五十九岁现象”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并不是偶然现象,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党内监督不到位,党委的同志由于担心越位,影响生产经营决策中心的权威,往往协作多,监督少,或者只是在生产经营的社会政治大方向上把把关,对具体的经营决策的运作了解不多,致使客观上导致了一言堂的情形;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有些监督制度规范的内容比较原则、抽象,弹性较大,缺乏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监督体制不规范,有时决策者、执行者又是监督者,自我监督从思想政治方面是可行的,但就制度而言是不妥的;纪检监察工作滞后,财务审计不能防微杜渐,往往是发生问题才去监察审计;实现群众监督缺乏可操作性,从理论上群众是主人翁,但在实际中群众很难有制度化的权力去让他们行使监督等。
4.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已逐渐不适应日益深入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发展。过去的培训中我们把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系统补课和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培训方面。这些培训内容固然重要,而且今后也不容忽视。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在企业经营者能力提高方面,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职业道德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环境下,决策和应变能力、资产管理和运作、领导艺术的培训上力度还不够,在调查中发现企业经营管理者急需培训的内容有:经营战略,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法,领导科学,市场营销等。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中担当要职的或是工作十分“繁忙”的副职培训比例并不高,这就是说,真正把握企业命运的人实际上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此外,资格认证制度不硬,使培训经营管理者的招生工作也十分困难。现有各类培训院校过多,规模、质量参差不齐,使培训规模相对缩小,教学能力分散和部分培训资源浪费。
二、关于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国有企业经营者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者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实现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的需要。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最终要靠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因此,要选配政治强、会管理、懂经营的优秀人才担任企业领导工作,保证他们能够自觉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带领广大职工,积极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央的改革方针变为群众的实践,才能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引向深入。”胡锦涛同志也强调:“深化企业改革,提高经营效益,促进企业发展,靠什么呢?无疑要靠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靠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靠广大职工群众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但无疑也要靠一大批自身素质高、善于经营管理、善于依靠党组织和职工群众开展工作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事实上,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一个好的机制、好的产品”,更需要“好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是关键,“核心是一把手”。为此,必须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这个问题提高到是事关国有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把它做为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重视国有企业机制改革创新的同时,更加重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问题。要大力宣传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深化企业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广泛宣传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先进事迹,为大批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脱颖而出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化、规范化是有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基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的现状,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应着力抓好选拔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培训机制的建设。
1.关于选拔机制。在选拔上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以切实保证“党对企业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和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这是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选拔机制的政治原则,也是从政治上、组织上坚定国有企业社会主义方向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管事,谁管人”、“谁选择,谁负责”的作法,形成“管事与管人”、“管资产与管资产经营者”、“管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与管国有企业经营者”协调一致的运作机制。同时,拓宽思路、扩大视野、开辟市场、规范操作、动态调节,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择优聘任、权责明确、利益相关、能上能下、流动有序”的选拔机制。建立起“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和企业经营者资格认证及评价等中介服务机构。事实上,在调研中发现已有不少省市和地区正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2.关于激励机制。要建立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导的激励机制,实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自我激励三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激发国有企业经营者自觉追求更高的奋斗目标,实现自身智慧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金川有色公司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地处大西北,三十多年来,一班人凭借我党强大的政治优势,讲政治,讲实干,讲科学,讲奉献,讲团结,讲民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形成了一个团结和谐有战斗力的领导集体,创造了有色行业发展史上的辉煌业绩,在沙漠与戈壁滩上建起了共和国的镍都。从1964年投产至今,实现利税60亿元,相当于国家一期投资的4倍。主要产品电解镍的产量占全国的90%。
就具体做法而言,可以考虑对一些经营业绩突出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给荣誉称号的同时明确其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相应的级别和政治待遇,提供和赋于参政议政的机会和权利,如聘请优秀国企经营管理者作为政府参事,建立企业家联席会制度和企业联系点制度等。在此基础上,要考虑改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分配制度,实行收入与资产运作规模与企业经济效益“双挂钩”。加快国有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和年薪制试点步伐。对经营业绩突出,企业经济效益好的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上限要适当放宽。从宏观管理上,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个人收入水平,可控制在不超过本企业职工收入的3倍,不超过当地居民生活费收入的5倍。但对有重大贡献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在其正常收入之外给予一次性重奖等。
3.关于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约束制度。首先,要强化党的保证监督作用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督促约束作用。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企业,它的经营发展方向必须是符合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这方面,党的核心作用必须充分体现。党的组织机构与企业的主管部门不要去越位干扰企业经营者具体的事务决策,但也必须管理到位,承担起党、国家、人民交办的使命。其次,要健全企业经营法律规章制度,保证企业经营者依法经营,有序发展。通过法律的形式把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权限确定下来,使得责、权、利公正统一,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不断的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执法行为,做到执法必严。再次,要确立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完善财务审计的职能。改变现有纪检监察体制,变纪检监察的党内行政同级监督为党内行政上级监督,由上级党委行政部门派驻,或者建立独立监督体制,实行外部监督,使得经营管理职能与监督约束职能相对独立,纪检监察部门经得上级党委同意后应有一票否决权;财务审计不仅要做到离任审计、年终审计,还要做到定期性的阶段审计与临时性的抽查审计相结合。最后,要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群众的监督约束作用,逐步使得群众监督方式步上法制化的轨道。强化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坚持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凡企业重大决策、全局性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以及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能公开的都要尽可能的公开。这也是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体现,是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服务的一种标志。
4.关于培训机制。培训机制的真正建立首先要以强化任职资格制度为基础。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的精神,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工商管理资格培训,实行国家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国家经贸委和中组部共同颁发“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资格证书”作为企业、有关机构聘用或任命经营管理者的“职业资格”证明,作为聘用或任命管理人员的必要条件。要求在“九五”期间内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总经理)必须持证上岗,无证即无资格上岗;在此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培训,要使企业经营管理者真正认识到,抓经济要讲政治,只有在政治上清醒坚定,才能在经济发展上有更大的收获,才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政治优势与精神动力;同时加强有关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方面的知识,如:现代思辨方法、唯物辨证法、创造性技法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如:领导科学、经营战略决策方法、管理技能、资产运作和经济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其次,要注意改善培训方法。要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变化无穷的环境对经营管理者决策速度、知识结构适应性上的需要,适时引进国外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学习借鉴亚洲“四小虎”对我国培养现代化经营管理者的有益经验;最后,应该对现有院校应按“抓大并小”原则进行治理建设。在引进良性竞争机制,对已有培训院校进行调整合并的基础上,各地重点扶植发展几个有实力、有水平,能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需要的规范化的院校和培训中心,力争在每个地区都能形成培训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一至二个核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