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职工论文,状况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了解当前企业职工的思想状况,反映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呼声,切实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企业改革,2000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并发放调查问卷10000份,覆盖全国24个城市和产业,其中国有企业职工76%,其他所有制企业职工24%;在职职工93.8%,下岗或失业职工3.8%,其他职工2.4%;30岁以下职工25.5%,31-50岁职工65.7%,50岁以上职工8.8%。收回有效问卷9737份。
本报告依据上述调查数据及近年部分省市工会的相关调查资料撰写而成。
一、职工思想的主导倾向
当前职工思想的主导倾向是积极的、向上的。具体表现为:职工对社会改革的适应能力增强,支持和关心改革依然是职工思想的主导倾向;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盼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当前职工最大的愿望;在价值取向方面更加求实务利,心态走向趋于成熟和平稳。
1.支持改革,关心企业发展
虽然职工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仍然在总体上支持改革。有82.1%的职工对改革开放评价满意,其中20岁以下年轻职工态度最为积极,表示“很满意”的高于其他年龄职工20个百分点以上,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对自己很有好处的职工,肯定改革开放的分别超过90%。即使是在月收入低于200元以下的职工中,也有近60%的人对改革开放表示很满意或基本满意。从这次调查看,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对改革开放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对改革开放评价满意的也越多。对深化国企改革,职工也有较为一致的认识。认同“国企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势在必行”的占了85.9%,认同“深化企业改革有利于增加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占了81.2%,认同“国有企业迟早要改,迟改不如早改”的占了77.9%。收入越高,认同的比例也越高。在这方面,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认识趋同。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职工越来越关心企业前途,渴望了解并参与改革的全过程。
2.拥护党的领导,希望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现实,坚定了职工坚持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在沈阳市总工会1999年的调查中,有80%以上的职工认为有必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次调查,有88.6%的职工同意改革成功很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比较而言,民营企业职工更肯定这一点,占了93.3%。
职工对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存在着很大的共识。“社会稳定”列职工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第四位,特别是20岁以下的职工,把“社会稳定”列为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之首(15.5%)。广大职工积极支持我国政府反对法轮功的斗争。有87.1%的职工表示“很支持”政府取缔法轮功。职工收入越高,对政治的关心程度也越高,反对法轮功的比例也越高。在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中,大专、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政治态度最为积极,不仅支持政府反对法轮功的态度坚定,而且入党入团争当先进模范的愿望也最强烈。
3.积极务实的价值观念
与过去相比,职工在价值取向上更加务实,更敢于谈论和追求实际经济利益。众多职工表示“我们最关心的是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养老保险”。传统政治教育中的远大理想和目标已很少被提起,“无私奉献”和“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相比,职工更为认同后者(83.8%)。而且文化程度越高,对“无私奉献”的认同感越低(初中/中技的为50%,大专/大学本科的为39.9%)。职工最希望工会发挥作用的领域也是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协调劳动关系”、“厂务公开”、“生活保障”三个方面。
职工虽然崇尚和追求物质利益,但并不追求仅仅以金钱为目的的生活目标,而是更推崇包括精神追求在内的高质量的生活。92.8%的职工同意“人生目标不仅是追求财富,同时也需要精神的充实”。这成为不同所有制、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职工的基本共识。
4.注重提高个人素质
在职工尤其青年职工中重视提高自身素质已成风气。淮北矿业集团铁运处94%的青年职工把学好业务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新世纪的首要任务。大连市70%的职工认为实现再就业主要靠自己的技能,83.1%的职工认为只有树立“终身教育”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广州铁路(集团)公司调查职工业余时间安排,有41.9%的职工是阅读技术书籍或是参加技术培训。江苏省调查,有95.7%的职工参加了各类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1997年相比,学习人数增加25.2%。就学习目的而言,58.2%的职工为更好地适应和胜任当前工作,30.2%的职工为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专业技能成为当前众多职工的职业需要,也构成了职工队伍积极向上的一种趋势。
二、职工关注的焦点问题
当前,职工认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依次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加、腐败现象加剧、收入差距拉大。职工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依次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和劳动就业。将二者综合起来分析,我们认为当前职工关注的焦点问题依次为:
1.职业稳定
职工的职业稳定感下降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下岗失业人员增加”是职工认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列第一),占14%;“劳动就业”在职工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中列第三(11.9%)。相对中老年职工,年轻职工的就业压力更大。以20岁以下职工为例,无论是在最关心的社会问题还是最担心的个人问题中,“就业”都列第一位(分别是17.5%和29.8%)。渴望稳定的工作岗位已是绝大多数职工的希望。
下岗失业问题近年来已迅速蔓延至许多职工家庭,这次调查,有45.3%的职工家庭有成员下岗。即便是目前在岗的职工,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受教育程度低、技能单一、年龄偏大或者企业效益不稳定,也普遍有不安全感。尤其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着不规范下岗,下岗程序规则不合理,更给职工以压力和不满。
2.廉政建设
“腐败现象加剧”在职工认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列第二位,占13.7%。本次调查有27%的职工评价腐败现象与过去一样严重,42%的职工评价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职工形容廉政建设“过去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现在是打了老虎,苍蝇又满天飞”。不过,20岁以下职工表现得较为宽容,有34.5%的职工评价腐败现象比过去减少了。
职工痛恨一切社会腐败,尤其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腐败。司法腐败和企业领导人挥霍公款是职工最为不满的。企业干部腐败、素质差,也被职工列为国企亏损的第一位原因(16.1%)。腐败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整治,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而且也冲击了职工教育的成效。
3.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拉大在职工认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列第三位(11.7%)。而且越是低收入职工,对此问题的批评态度越强烈。
职工认为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远没有合理化,金融、交通运输、电讯等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其他行业比如采掘业相比,差别悬殊。这种差距造成了在困难行业和企业中工作的职工的严重不公感,一些领不到工资或低收入的职工更是愤愤不平。即便同在一个企业,因为实行“一厂两制”,合资部分职工的收入要远高于在国有部分职工的收入。在国有企业内部,一方面是一些困难企业和亏损企业存在停发、减发或拖欠职工工资的现象,另一方面是职工反映多数经营者的收入比一线工人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差距之大,令职工不能接受。
职工希望,在鼓励有贡献的社会成员获得相应高收入的同时,政府应该以各种手段来调节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关系,保证基本的公正秩序。
4.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最令职工担忧的一个老问题。本次调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位居职工当前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之首(12.8%),医疗制度改革位居第二(12%)。
对上述两项改革,年轻职工较中老年职工评价更积极一些。21-30岁职工认为这两项改革对自己很有好处的分别为56.6%和24.7%,而50岁以上职工认为很有好处的分别是40.8%和13.3%。从调查结果看,职工越年轻,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获得的好处越多。而职工对这两项改革的关注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职工特别是中老年职工关心企业是否按时为他们缴纳养老保险,关心自己能否按时足额领取退休金或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关心新的医疗制度能否保证有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职工普遍反映改革后的医疗制度保障程度低,“生病住院”成了职工最担心发生的个人问题(29.3%)。职工希望新的保障体系能保证职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下岗失业有基本生活保障。
三、值得注意的职工思想倾向
随着改革的深入,职工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几个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职工在强烈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对政治问题缺乏兴趣;在基本肯定改革的同时,对国有企业前景缺乏信心。
1.迫切的增收愿望
职工特别是低收入职工普遍存在着提高收入的强烈愿望。本次调查,职工目前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82.7%,而希望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占75.3%。这一数字表明,相对于职工的心理预期,大多数职工目前的实际收入还相差太远。
国有企业职工的大多数(81.9%)认为,相对于社会其他人群,自己属改革受益最少的人群。1997年全国总工会调查职工收入水平变化情况,“有所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了24.8%;这次调查,职工个人收入下降的占了40%,职工家庭储蓄有减少的占了46.2%,家庭生活水平有下降的占了35.8%,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上述三项和个人消费方面下降的比例都高于民营和三资企业的职工。
职工在收入下降的同时,支出却增加了。养老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相继开始实施,职工住房、看病、子女教育都要掏钱。此外,一些企业借改革之名,要求职工筹资入股,更增加了职工的生活压力。可以说增加收入成了职工最大的心愿之一。
2.对“主人翁”的冷漠
职工对主人翁问题不感兴趣,在目前职工关心的社会问题中列最后一项(2.5%)。而且不同年龄、文化和所有制背景的职工态度相同。
目前,许多职工对主人翁地位缺少认同。究其原因,一是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近几年下岗失业现象的增多,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没有跟上,让职工产生了危机感,也产生了迷惘——“岗位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主人翁地位!”二是部分企业职代会作用难以发挥,特别是一些经营管理人员践踏职工合法权益和腐败,使职工对自己主人翁身份的认同感大大下降。三是一些国有企业仍然没有走出困境,职工生活困难持续多年不见改善,因此职工更急于改变目前的经济状况。成都职工要求“当前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第一位的选择是“提高职工的经济待遇,增加职工收入”(28%),第二位的是“切实解决困难职工的生活问题(19%)。四是国有企业的改制以及年青职工的增加,尤其非公有制企业的迅速发展,职工对“主人翁”逐渐陌生。
3.对国有企业改革前景信心不足
职工关注国有企业改革,但是,大部分职工对大多数国有企业实现三年脱困目标信心不足,对国有企业前景信心下降。1997年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对国有企业改革信心不足的只有15.1%,而本次调查,“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超过了半数(53.5%),还有12.6%回答“说不清楚”。调查也发现,20岁以下职工“信心不足”的比例稍低,对国企改革很有信心的(32.1%)高于其他年龄职工。而中年职工(41-50岁)在各项改革中受到的影响最大,认为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对自己有损失的分别有30.1%、44.7%、27.5%,因此这部分职工对国企改革信心不足,但是,对改革开放评价“很满意”的,对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表现得较有信心(占64.4%)。家庭生活水平有增加的,企业经济效益较好的,信心要高一些(盈利企业对三年脱困有信心的占46.5%,濒临破产或亏损的企业有信心的只占20.1%)。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滞后,部分职工目前生活困难加重。二是一些企业落实中央关于三年脱困的决策和措施不够有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歪嘴和尚念歪了经”的现象时有出现,使职工不满。三是部分职工对本企业改革情况及各项改革政策不甚了解,对改革前景以偏概全得出一些消极的结论。
四、建议
鉴于目前职工的思想状况和倾向,工会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集中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推行厂务公开,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为职工排忧解难办实事。目前情况下,各级工会要在为职工群众解决具体生活困难的同时,大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特别是推动企业实行厂务公开,遏制腐败,争取职工群众在基层企业的民主权利,让职工参与企业改革,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加强职工和企业的联系,并在参与中提高思想认识,培养责任感,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改革形势和政策的宣传教育,消除职工的疑虑
改革形势和政策的宣传教育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要把握企业改革大局,积极掌握职工思想动向,利用工会报刊、电教中心,宣传改革成就,引导职工认清形势,及时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解释改革政策和措施,特别要宣传解释政府在相关改革中的保护性政策、相关的法律以及职工的权利,消解职工的疑虑。此外,各级工会要充分利用工人理论骨干宣传企业的改革形势和任务,有效地影响、动员职工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3.加强技术技能教育,提高职工素质
要把思想教育与职业技术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把加强技术技能培训作为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各级工会组织要继续在职工中开展读书自学活动,要充分利用职工大学、文化宫俱乐部等现有设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长期和短期的培训服务,并主动与劳动部门加强联系,掌握就业信息,及时为职工培训本地急需技能,为职工求职服务;要为职工长远发展提供服务,帮助职工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包括求职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文化观念,从根本上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
4.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对于加强企业职工思想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企业工会组织应该立足厂情,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寓教于企业生产经营、生活娱乐各个方面。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的精神风貌、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等灌输给职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积极性,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和社会稳定,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做贡献。